情境设计 激发学生参与
2012-04-29张成
张成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情境;积极性;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7-02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一、设计多种多样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问题情境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教师的提问,也可以是作业的提出,它既可以与教材联系,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例如:在教《乘法运算》一节时,我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些加法题:“两个5相加是几?”“10个5相加是几?”那么“100个5相加是几?”“1000个5相加又是几?”等等的问题。学生这时感到无所适从,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像这样算式很长、做起来很麻烦的问题,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呢?学生这时可能找不到答案,我故作神秘地说:“告诉大家一招,那就是运用乘法运算来解决问题。”同学们听后兴趣大增,学起来也精神百倍。上面的例子,往往是在教师一开始的问题创设。其实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束的时候,都可以创设问题的情景。例如,我在讲解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以后,给学生出了一个异分母加法的问题,用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总而言之,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并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的。
二、设计动手实践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把教学活动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的真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时,我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自己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学生利用手中所有的学具,积极主动地排列了起来。很显然。在动手操作中,学生认识到“绿花片比红花片多3个的问题”,先放和红花片一样多的11个,然后再放多着的3个,这时问题就成了求绿花片的个数就是求比11多3的数,明白了这样的用加法算是最恰当的。再例如,在学习“认识米和厘米”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概念。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量自己文具盒以及铅笔、橡皮等的宽及长,感受1厘米是多少;让学生量课桌感受1米是多少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感受了抽象的概念,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认识,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并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设计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具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们提供实践和交流的平台。”低年级学生理解数学的能力比较差,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就应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的实际,在体验中获取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认识千米”时,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所以我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学校操场”来组织教学,通过算一算、走一走、说一说,这样更直观,感受更深。并让学生找一找,估一估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是1千米?你还能在生活中找一找吗?然后出示我课前从学校门口测量到附近约1千米和2千米的距离(分东南西北),这样让每位学生上学时都能感受一下1千米有多长,逐步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概念。
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时,用课件呈现超市的一角,出示几种商品的标价:圆珠笔1.2元、笔记本3.5元、橡皮0.5元、小刀0.8元……问“这些数你们见过吗?谁来试着读一读?”让会读的学生试读。这样结合生活中的情境,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并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把小学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生活现实结合起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从身边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体会到小学数学知识的的必要性,从而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利用教材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点,在准确把握教材实质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那些具有时代气息并且与学生实际生活练习较密切和学生们常见的内容,以学生熟知和感兴趣的例子作为他们的认知背景。如,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内容时,就列举了“某地2010年每月的降水量”的内容,让学生提前做好调查,如用水量等,利用学生获得的信息,编成例题“XXX同学家2010年上半年用水量情况。”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自学生的生活,内容新鲜,学生感到身临其境,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设计对比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教学中设计一些对比型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足球每个25元,买3个用:25×3=75(元);每棵梨树收梨38千克,3棵梨树收:38×3=114(千克);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3分钟行:600×3=1800(米);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5米,4小时织:5×4=20(米)……通过引导比较就会发现,上述四道例题的内容及解决的问题都可以按照例题的步骤来解决,其实质都是“一份量×份数=几份量”。因此,通过练习,既让学生了解了“四种”常见的数学关系,熟悉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很轻松。
六、引入竞争,激发学生的参与
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过“乘法口诀”后,我组织学生背乘法口诀,同桌背、小组背,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特别好,特别是分组竞赛,小组的成员集体荣誉感很强,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鼓励、帮助,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再如,在课堂上用比赛的形式效果会好。听特级教师黄爱华的一节《比较数的大小》,通过比赛的形式把本节课的内容轻松、愉快地完成。他把学生分成两队,黄河队和长江队。规则:每次两队各派四名代表来抽签,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放在百位上……哪一组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那组就赢。玩到能看出确定胜负时,比赛结束,可进入下一轮。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着上台抽签,抽到的第一个数放在哪需要思考,如果是最大数9肯定放在最高位上,如果是其他的数字就要考虑是否要放在最高位上,因为不知道下面还能否抽到比这个数字更大的,这样的决定很有意思,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整节课就在比赛中、游戏中、快乐中渡过!
当然,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因课堂内容而定、因学生而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教学活动,恰当用他们喜欢的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如此的亲切、有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