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王原祁绘画风格演变(四)

2012-04-29万新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2年4期
关键词:王原祁漫笔用笔

万新华

四、风格分析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王原祁的绘画发展、风格演变的大致脉络。他师从乃祖王时敏,上探董其昌,沿流讨源,溯及元四家、五代董巨,得传统之精髓。他将毕生精力倾注于研究“古法”,视“仿古”为学习绘画的一种重要手段,声言自己绘画的各要素多得自于古代先贤。早年作品松秀,其秀润处略近于王时敏;中年后技法炉火纯青,作品大多融合黄公望、董其昌为主,或偶掺倪瓒画法;晚年参董源、巨然的笔法,在浑郁苍茫的气象中有一种大气磅礴但又不失精微的精神,正如秦祖永《桐阴论画》所述:“秉承家学,气味深醇,盖得力古者深也。中年秀润,晚年苍浑。”[26]综合而言,王原祁专注绘画本体性的表现,对于作品的空间构成、笔墨符号、取色用色等内容,进行非常自觉和理性的学术探索,表现出向绘画本体回归的倾向。[27]

张庚(1685-?)在《国朝画徵录》中借一名为“克大”的满族人之口详细叙述了王原祁绘画的创作过程:

值克大将归婚,……写一图为赠。翌晨,折简招克大过从曰:“子其看余点染。”乃展纸审顾良久,以淡墨略分轮廓,既而稍辨林壑之概,次立峰石层折、树木株干,每举一笔,必审顾反覆,而日已夕矣。次日复招过第,取前卷少加皴擦,即用淡赭入藤黄少许,渲染山石,以一小熨斗贮微火熨之干,再以墨笔干擦石骨,疏点木叶,而山林、屋宇、桥渡、溪沙了然矣。然后以墨绿色疏疏缓缓渲出阴阳向背,复如前熨之干,再勾再勒,再染再点,自淡及浓,自疏而密,半阅月而成。发端浑沦,逐渐破碎,取拾破碎,复还浑沦。流灏气,粉虚空,无一笔苟下,故消磨多日耳,古人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洵非言夸语也。[28]

在中国画学史籍中,如此详细而系统地记载一个画家创作过程的资料并不多见,它明白无误地说明王原祁创作的阶段性过程:(一)审顾良久,以淡墨分轮廓;(二)次立峰石层折、树木株干,少加皴擦,淡赭入藤黄少许,渲染山石;(三)墨笔干擦石骨,以墨绿水疏缓渲染;(四)再勾再勒,再点再染。

这种“构思——勾勒——皴擦——渲染——提醒——收拾——再点染”的相对复杂而渐进的创作过程,王原祁在《论画十则》中也有自述:

意在笔先,为画中要诀。作画于搦管时,须要安闲恬适,扫尽俗肠,默对素幅,凝神静气,看高下,审左右,幅内幅外,来路去路,胸有成竹,然后濡毫吮墨,先定气势,次分间架,次布疏密,次别浓淡,转换敲击,东呼西应,自然水到渠成,天然凑拍,其为淋漓尽致无疑矣。[29]

在绘制过程中,作为中国画理性把握的线条概括方式,勾是画面塑造形象的基础,常以笔的节奏传达出主体精神的深层内涵,画者总是力图强化其程式的审美价值,从笔墨技巧方面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

山石、土坡、树木形体均由不同类型的浑朴线条组合,渐次层层加墨,覆叠,靠干湿浓淡逐步深入。于此,王原祁绘画所呈现的效果,即如张庚所说的“发端浑沦——逐渐破碎——收拾破碎——复还浑沦”。王原祁绘画所独具的“元气磅礴”、“苍润浑厚”、“色墨交融”之风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以实现的。难怪王克文感叹:

王原祁的实践,在笔墨技法上力图探索将勾、皴、染、点、擦结合,或先干后湿,或干湿交替,皴擦浑沦;使外润而内有骨气,笔和墨的交融中突出了皴擦松秀的气韵效果,他在笔墨形式美的探索上提高了笔墨相对独立的审美效能,更经得起反复看,对启迪清代中叶干笔化运动的全盛发展,形成山水画的一种重要风格流派有开拓性的贡献。[30]

总而言之,王原祁以淡墨作山石,或勾线以立形,或横笔以辅面,干笔皴擦,湿笔堆点,使笔墨技巧得到充分的发挥,层层见笔,层层混合,并运用藏锋以显精神,总体效果苍古厚润兼之以“毛”、“涩”,相交生发而神采愈显。于是,笔墨相对的某些独立因素得到进一步强化。当然,其间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一件作品经由“半阅月而成”乃是常事。查阅王原祁画跋,其作品历一年半载的也不在少数,有的还经营七年,令人叹为观止。陆俨少(1909-1993年)曾至情至理地分析了王原祁创作法的优缺点:

其优点可以预先定局,突出主题,虚实相生,繁简映带,容易照顾,不致不可收拾;由淡入浓,层层填加,可得厚重。其缺点预先定稿,易落恒蹊,流于平实,无奇景迭出之致;而且层层填加,易于墨迹腻滞,下笔不见生辣。[31]

以往,研究者论及王原祁绘画的风格时总会提到另一个特征,即他引为自得的“笔端有金刚杵”。[32]秦祖永亦感慨,王原祁“凡作一图,沉雄骀宕,元气淋漓,‘笔端金刚杵之语不虚也。”[33]所谓“笔端金刚杵”,就是形容王原祁作画用笔时注重一个“力”字,点画间有力度,宛如金刚杵一般,浑厚华滋而不浅薄轻佻,具有力量与气势,但绝无锋芒毕露、剑拔弩张的笔墨特点。王原祁还告诫人们用力的具体方法:

笔锋须若触透纸背者,则骨干坚凝,皴擦处须多用干笔,然后以墨水晕之,则厚而有神。初学用笔能时时体此意,自然笔墨融化,渐臻妙境,真后学换骨金丹也。[34]

诚然,用笔有力令绘画具有昂扬振奋之势,而一扫柔靡臃倦之态,杜绝“软”、“滑”之弊。综合而论,如果没有“笔底金刚杵”的深厚功夫,王原祁绘画中小块积成大块的结构章法,便会涣散破碎。因此,所谓“力”,不是显露暴虐之势,而是用笔“扛鼎力中有妩媚”、[35]“刚健兼有婀娜之致”[36]。这就是王原祁绘画笔墨的主要趋向。

有必要提及的是,关于王原祁笔墨的特点,前人的某些观点似乎值得商榷。张庚曾言:“钱香树论作文曰‘用笔须重,重则厚而古。此语深得文之三昧,余谓画亦如是。王麓台自题《秋山晴爽图》云:‘不在古法,不在我手,而又不出古法、我手之外,笔端金刚杵,在脱尽习气。香树所谓重,即金刚杵之意也。温纪堂亦云:‘我师每一下笔,腕臂皆力。观三君之言,可得用笔之故矣。”[37]方薰也说:“麓台壮岁参以己意,干墨重笔皴擦,以博混沦气象,……苍苍茫茫,六法无迹,长于用拙,是此老过人处。”(38)张庚、方薰两人不约而同地认为王原祁用笔为重。其实,王原祁是明确反对用笔过重的:

用笔忌滑、忌软、忌硬、忌重而滞、忌率而溷、忌明净而腻、忌丛杂而乱。[39]

清末盛大士云:“司农画神气重滞者,皆为赝品。”[40]他同时指出后人对王原祁的误解:“司农画法,吾乡后进皆步武前型。然不善领会,则重滞窒塞,亦所不免。盖无炼金成液之功,则必有剑拔弩张之象;无包举浑沦之气,则必有繁复琐碎之形。”[41]

对此,曹玉林通过考察后纠正了以往的偏颇之言,“张庚和方薰之所以望文生义,产生如此的误解,乃系将‘重与‘力两者相混淆之故。王原祁的用笔是见力而并非是见重,更具体地说,王原祁的用笔是外柔而内刚,是巧力内运或曰‘暗劲,而并非猛力外呈。”[42]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领略王原祁绘画的总体特征。“作画以理、气、趣兼到为重,非是三者,不入精妙神逸之品。”[43]王原祁从事绘画孜孜矻矻五十余年,优游于传统,循序渐进,终身追求“理、气、趣”三者和谐共生,无不体现出其睿智和才能。其人如是,其画如斯。

参考文献:

[26]秦祖永.桐阴论画[O]:2-3.

[27]盛诗澜.论后二王“仿古”的本体回归[J].书画艺术,2009(4):22-26.

[28]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440-441.

[29] 王原祁.雨窗漫笔[M].杭州:西泠印社,2008,19.

[30]王克文.清初四王画派研究论文集[J].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31]陆俨少.中国山水画章法的管见,转引自沈明权编《陆俨少画语》[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32]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3]秦祖永.桐阴论画[O]: 3.

[34]秦祖永.桐阴论画,历代论画名著汇编[O]: 620.

[35] 王原祁.雨窗漫笔[M]. 杭州:西泠印社,2008,29.

[36] 王原祁.雨窗漫笔[M]. 杭州:西泠印社,2008, 79.

[37]张庚.浦山论画,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424.

[38]方薰.山静居画论,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599.

[39] 王原祁.雨窗漫笔[M].杭州:西泠印社,2008,26.

[40]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卷二[0].

[41]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卷一[0].

[42]曹玉林.王原祁与石涛——清初山水画坛的正奇两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43] 王原祁.雨窗漫笔[M].杭州:西泠印社,2008,27.

猜你喜欢

王原祁漫笔用笔
找不同
清初王原祁“仿古”山水画艺术特色研究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论王原祁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王原祁的绘画艺术研究
王原祁代笔绘画初探
——以《题丹思代作仿大痴》为例
飞墨洒真情 漫笔绘艺魂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漫笔点丹青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