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道义情态跨文化研究

2012-04-29李小川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主观性文化价值

李小川

摘 要: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分布、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情态主观性的体现特点出发,可以对英汉道义情态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英汉道义情态的语言表达受到各自语言特点和超语言因素的影响。汉语因句子结构和词性变化的局限,多用情态助动词表达道义情态,在表达方式上要比英语单一,并因此而凸显其主观性。英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和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对英汉道义情态的表达也有影响。

关键词:道义情态;跨文化差异;句法分布;文化价值;主观性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4.18

一、引言

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情态可以

被看作是说话人对一个状态的认知上、情感上和意愿上的态度[1]。情态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正如Perkins所说,“研究情态简直就像试图挤进一间拥挤不堪的屋子,而得当心别踩着别人。”[2]现代语言学的不同学派都从不同的视角识解情态,对于情态的划分,我们可以从Lyons[3]、Palmer[4-5]、Perkins[2]、Quirk[6]和Halliday[7]等人的著作中找到各式各样的情态分类描述,但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大多数都赞成情态的三分说,即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和动力情态(dynamic modality)。认识情态表示命题真实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与个人的知识和信念有关;道义情态与该实际施事人的行为可能性和强制性相关,因而涉及允许和强制的社会功能;动力情态关注的仅是句子主语所具有的能力和意愿,与发话者或受话者的认知观点和行为态度无关[8]。国内学者范文芳研究了情态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认为情态词的意义需要通过它所在的语境来确定[9];李战子从语篇的层级分析了情态的人际意义,并研究了不同类型言语体裁的人际意义特色[1,10];张楚楚就英语情态动词的道义情态主观性进行了阐述,论证了道义情态动词内在隐含的主观性[11];魏在江对比研究了英汉情态隐喻,指出从形式上讲,英汉情态都有句法的非一致形式,从功能上讲,英汉语都有情态形式与功能不对等的情况[12]。本文将以现有的情态理论为指导,对比研究英汉道义情态的跨文化差异,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情态不同的句法分布、情态所体现的不同主观性特点以及中西文化价值观和心理特征的差异对道义情态表达的影响,旨在揭示影响两种语言道义情态不同表达的内在动因。

二、道义情态

Palmer对道义情态进行了明确界定:“For the kind of modality that we call deontic is basically performative. By uttering a modal a speaker may actually give permission (MAY, CAN), and make a promise or threat (SHALL) or lay an obligation(MUST).”[4]道义情态关注的是负有道义责任的施事、施行某些行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它表达说话人对事件成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观点或态度,涉及许可与必要等概念。该情态不是一个描写行为本身的命题,它描写的是如果说出的提议得到施行将出现的事态。我们说出一个句子是在对某人强加义务去产生(或阻止产生)该命题描述的事态,从而让一个命题成真(或阻止一个命题成真)。道义情态一般有某种来源或原因(source or cause),这种来源可能是有权威的个人或组织,可能是道德、法律准则,还可能是某种内在的动力。道义情态最普遍的类型是“指令”(directive),即通过“指令”,“我们可以让别人做事”。例如:

A.发出命令:

(1)You must/shall/will wear evening dress to the reception.

(2)社会主义市场交换关系必须遵守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B.表示允许:

(3)You may do exactly as they like.

(4)不能叫儿媳妇儿,您叫儿媳妇儿不好听,不好听。

C.提出劝告:

(5)You should do as he says.

(6)你应该现在去。

道义情态还应考虑道义来源(source)的属性,这种来源可以是有权威的个体(个人或组织);也可以是道德、法律制度等被普遍接受的“公理”,这种“公理”对整个社会都有约束力;还可以是自然法则的权威,自然法则是由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或者事物本身的内部性质所决定的[13]。例如:

(7)在这一点上,美方代表应当以认真的态度了解一下我国的有关法规。(权威来源是“中国”)

(8)If you commit murder, Charlotte,you must be punished.(权威来源是法律)

(9)如果数额较大,应当以盗窃罪定罪处罚。(权威来源是法院)

(10)Protoplasm,the living substance of all plants,contains nitrogen and the rose tree must absorb this nitrogen in the form of nitrates.(权威来源是自然法则)

(11)穆斯林不能吃猪肉。(权威来源是一种习俗)

(12)He may come any time as he wishes.(权威来源是说话人)

三、英汉道义情态对比研究

汉语在道义情态的表达方面倾向于用高量值情态,如“必须”、“应当”、“不能”等。以汉语产品说明书为例,在提醒消费者注意事项的描述中,处处充斥着“必须”、“千万”、“不许”等高量值情态表达,从专业权威的角度提醒消费者注意。

以下是一则国产实木复合地板的“地板保养注意事项”[10]:

(13)不允许用碱水(肥皂水)擦洗。

千万不可用汽油擦拭。

若有漏水于地面,必须及时擦干净,不能直接太阳暴晒或用电炉烘烤,以免干燥过快,地板干裂。

铺装完后的油漆地板应尽量减少太阳直晒,以免油漆经紫外线照射过多,提前干裂和老化。

漆好的地板如不长期居住,切忌用塑料布或报纸盖上,时间一长漆膜会发粘,失去光泽,同时切忌高温物体直接接触地板。

该产品说明书的道义源是厂家,高值道义情态多达7处,还有用“以免”指出的后果2处及未用“以免”提及的后果4处。

汉语中高值道义情态的使用凸现了生产商的绝对专业权威,通过对情态的运用,达到提醒消费者加强注意的警觉性和责任感,以避免发生事故。但它视消费者为完全被动的理解对象,明显忽略了消费者的接受心理,在购买前他们会因为感到麻烦而放弃购买,从而卖方有可能丧失一部分客户群。对于同样的情况,英语则会用更为客观的语气来传递卖方的意图。下面一句是陶器店老板对顾客说的话:

(14)Clay pots must be protected from severe weather.

说话人是陶器老板,说话人表达了对气温低时陶器容易损坏这一自然法则的认同以及应该对其加以保护的态度。英语中用了表达高量值情态意义的“must”,表明从专业和权威的角度,陶器老板试图强调该注意事项的重要性,但为了顾及听话人的“面子”,他采用被动语态将自己的权威客观化,以此来缓和言者的强制语气,体现了说话者对听者“自我”的关注。

进一步比较一个进口强化复合地板的广告说明[10],10幅小图下面分别用汉语和英语标注,在汉语译文中突出的是表示能力的情态和弱化了的道义情态。

(15)Scratch resistant: 能抵御宠物的利爪

Chemically resistant: 具有极强的抗化学药品能力

Pressure resistant: 表面坚硬,能抗击高跟鞋的敲击

Abrasion resistant: 高度耐磨,能承受人流的践踏

Resistant to caster mounted chair: 能承受家具重压而不留痕迹

Easy to care: 护理简便,只需湿布一抹,即可光亮如新

商品说明书的目的是对产品加以解说、介绍,使消费者了解此消费品的基本构造、使用方法,避免发生使用不当的情况。翻译时要实事求是地反映产品的客观情况,要突出解释的功能,讲究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确保原文的技术特点[14]。

对比分析这则英文说明书和汉语译文,我们发现英汉在句式表达上有很大区别,英文采用的是简洁客观的短语表达,而汉语则用了小句形式尤其是祈使句形式;另外,在汉语译文中,共有5处用了情态动词,还有1处用了高值形容词“极强的”,突出了厂商的专业权威性和主观性,体现了汉语译者在翻译广告语时,将自己的社会文化准则及价值观(作为生产厂家的权威性和高度责任感)融入到了对英语的理解和再现中。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汉语突出主观性的特点对跨文化道义情态的语用都有影响。下面将对这3个方面逐一加以论述。

(一)句法分布

汉语动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不能简单地根据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分类,而只能根据功能和分布特征来分类[15]。英汉两种语言情态表达手段不同,由于汉语是一种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曲折变化形式,在表达情态意义时,更多地依赖情态动词或情态副词。例如:

(16)不得乱倒垃圾。

(17)向外资转让流通股应该要慎重。

(18)千万不要上他们的当。

英语却有着更丰富的情态表达句式,情态意义可以通过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小句、名词短语等实现。例如:

(19)I would surely advise you to pay a visit to your doctor in the very near future.

(20)Youre supposed to be doing your practicing.

(21)Before we come to a final decision, however, it will be necessary for us to satisfy ourselves that your English level is sufficient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course.

(22)There is possibility that you give up smoking.

情态助动词是汉语中情态表达的主要手段。Halliday根据情态是偏重于从主观还是从客观的角度表达把情态分为4种取向:显性主观;隐性主观;显性客观;隐性客观[7]。根据Halliday对情态取向的划分,情态动词属于隐性主观情态。有学者认为,汉语和英语一样都有情态句法的非一致形式,即汉语中也有着同样的情态隐喻的表达[12]。笔者认为,英汉语的情态隐喻表达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英汉语情态在显性主观和隐性主观方面有一致的表达,如显性主观情态:“I think Mary knows”和“我认为玛丽知道”;隐性主观情态:“Mary will know”和“玛丽会知道”等。但对于情态的显性客观和隐性客观的表达,英汉语却不尽相同。如表达隐性客观的英语句子“John is supposed to go”对应的汉语表达“约翰假定会去”。读起来就不及英语自然,这样的结构在汉语中应用得也是很有限的,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果我们用含有情态动词的句子来表达,即用情态隐性主观表达“约翰应该去”,句子就自然多了。再看表示显性客观的英语句子“Its expected that John goes”对应的汉语表达是“我们希望约翰会去”。不难看出,此句汉译已明显成为一个汉语的显性主观情态句。其原因在于,汉语中缺乏对应的表示显性客观的句式。再比较下面产品使用注意事项的英汉语表达:

(23)Close supervision is necessary when any appliance is used by or near children.

译文:在孩子附近或由小孩使用家电时,要特别留意。

英语句子用形容词表达的情态意义,汉语却使用了情态动词来对应表达,因为汉语要受到句子结构和词性的限制,由此看来,汉语道义情态在表达方式上要比英语单一。

(二)社会文化及价值观

Levinson指出,情态动词带有文化倾向的含义,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观念中有着语义及语境上的不同习惯用法[16]。例如,汉语中“你每天必须努力学习”和“你应该认真地考虑这事”的表达,可能被认为是说话者有一定的资历或权威,他们可能是领导、家长或老师等,表示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关心与劝导,因而听话者会有某种程度的感激。但相应的英语表达“You must study hard everyday”和 “You should consider it seriously”就可能会因为说话者语气的主观强制性而冒犯对方。因此,只有对英美社会文化及道义情态的语用暗示加以正确理解,才能将汉语的情态意义恰当地体现在英语语境中。

中国严格遵循的是东方文化价值体系,如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对权利和权威的尊重、对晚辈或下属的严格要求等。为了维持这些价值,中国人在其日常行为方式和言语表达中都有显性的表露,广泛而高频率地使用表示“义务”、“必须”、“应该”等高值道义情态动词,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英美文化在涉及该主题时却倾向于用“need”来表达其“自我责任感”,而不是用“must” 、“should”表达。以下是来自中、日、韩学生作文中的句子[17]:

(24)In order to make my parents happy, I have to give up my hobby which they dont think good.

(25)Being a firstborn son in my family, I must take a lot of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whole family.

(26)I cherish the chance to study in the US.I must study hard so as not to disappoint my parents.I must study hard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

比较分析下列出自英语本族语国家的学生的表达:

(27)The society needs to tackle its problems in a new way.

(28)You need to learn the value of family.

(29)I dont think you need to take it too seriously.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即便都用情态动词表达“责任”和“义务”,来自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东西方学生却有不同的表达。Sweetser将 “must”称为“外部强加于人的力”,而 “need” 表示“内在强制的力”,所以东西方学生在使用“must”、 “need”时所显示的差异体现了以个体或群体的社会文化准则为基础的不同所导致的对“外力”和“内力”所施加的“义务”和“ 责任”的理解不同,以及对各自文化理念的依附[18]。如果用汉语对应词来生硬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情态动词,必然会导致对情态动词的“情”把握不准,使用不当。因此,汉语母语迁移、英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对英汉道义情态的表达有着直接影响。

(三)主观性

Lyons论及了主观性问题,认为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对句子所表达的命题或对命题所描述的情景的观点或态度,并特别强调“这一概念对情态的了解极为重要”[3]。正是基于主观性与情态的重要联系,Palmer认为主观性是情态最本质的标准,故情态可以被定义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观点的语法化”[6]。汉语和英语思维模式的区别是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的不同[19],在道义情态的表达上也有明显体现。

英语情态隐喻的广泛使用(尤其是在书面语中)在很大程度上将情态的主观意义客观化了,而汉语缺乏句式变化,汉语的情态表达只能更多地诉诸于情态动词,而情态动词又属于隐性主观情态,所以带有更强的主观意义。比较下列两例含有高值情态动词的汉语句子与其对应的英语译文:

(30a)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必须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

(30b)Confronted with such a huge challenge, it is imperative that China commit herself to acceler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31a)同时,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机制性障碍,必须继续深化改革。

(31b)Meanwhile, social productivity still faces many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in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calling for continuous and more in depth reform.

汉语(30a)、(31a)的情态动词表达的道义情态意义,其情态来源是社会法则,体现了汉语的主观取向的特点,在汉语读者中可以得到认同;而两句英文译文(30b)、(31b)使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表达方式。(30b)用了一个人际语法隐喻,把原来隐性主观的情态取向“必须”转变为显性客观的情态取向“it is imperative that …”,从而隐藏了情态来源。(31b)中的现在分词短语“calling for”,完全略去了情态成分,以词汇意义取代,客观性得到了突出,凸显了英语注重客观表达的特点,迎合了英文读者的解读习惯,即他们更倾向于看到客观的实际情况。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读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接受和解读偏好,因此,在翻译情态意义时,应考虑到不同情态取向所产生的不同读者反应。

除了使用情态隐喻外,英语中还常用情态的被动式来淡化主观意义,掩盖权威来源,从而使情态意义客观化。例如:

(32a)应当注意机器的工作温度。

(32b)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working temperature of the machine.

根据杨曙对英语公益广告中的道义情态统计,高值道义情态在公益广告中的比例高达46.7%,以此对读者施加责任和义务。但在使用高值情态时,英语常用第一人称与道义情态动词连用,或用客观情态表达式,从而避免某种施为指令的强制性[20]。

(33)Hunger can be ended if we each make a commitment in our hearts to help.Then we must work together to make it happen.

(34)Every single action we take affects the well-being of our planet.You just have to work a little.Thats all.

Hoey指出,当主语是“I”或者“we”与“must”连用时,责任或道义看起来是自我施加的[20]。在(33)中,主语包括了广告主和读者,与“must”连用发出呼吁时好像是针对自己,实际上是呼吁读者采取行动解决饥饿问题,通过与“we”连用避免了读者可能感觉到的某种“强加性”。例(34)通过运用更具客观意义的“have to”暗示说话者不是道义的来源,“读者应采取行动保护地球”的义务是客观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英语中即便是有权势的一方在表达某种道义诉求时也会尽量客观化,避免引起听者或读者的反感。

批评语言学家Fowler认为,情态是“明显控制的法则,人们通过它来约束对所言内容的真实程度,来表达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或所指事态的观点。”[21]道义情态表达义务、允诺或建议,频繁出现在法律英语中,体现了法律语言的权威性和确定性。英汉语由于对道义情态的理解和表达的不同,所体现的主观权威的方式和程度也有不同。如在法庭判决书中,道义情态要体现对所要表达内容或所指事态的观点,即表达法官对判决结果的倾向和态度,还涉及断言、承担责任等一些人际意义的主要方面。例如:

(35)“……因此,被上诉人应当对其后果负全部责任。请求撤销原审判决,确认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签订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和《终止合同》应属无效,被上诉人要求按日万分之二给付违约金的诉讼请求不应得到法院的支持,应由被上诉人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22]

该判决书便用了高量值的道义情态动词“应”、“应当”和“不应”,让上诉人的上诉请求、被上诉人的答辩意见体现在判决结果部分,凸显必要性和强制性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合议庭主观上的确定性和对事态的鲜明立场。

由上例我们可以看出道义情态在中文法律语篇中的运用情况,那么,英语法律语篇中道义情态的表达又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面一例中英对照的法律条文:

(36)债务应当清偿。暂时无力偿还的,经债权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决,可以由债务人分期偿还。有能力偿还拒不偿还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强制偿还。(《民法通则》第108条)

(36a)译文:Debts must be repaid.When [the debtor] is temporarily unable to repay, he may repay by installments, with the creditors consent or a ruling of a peoples court.[A debtor] who is able to repay but obstinately refuses to do so may be compelled to repay by a ruling of a peoples court.(美国译本)[23]

对比分析中英文对同一法律条文的表述,汉语中使用了道义情态动词“应当”和“可以”,“应当”表现出强制性语气,体现出在处理“债务”问题时法律的权威性和不可商议性;“可以”则体现出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或然性,表达了在满足“暂时无力偿还的,经债权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决”这一条件时,当事人就有选择的余地,总之,汉语道义情态的主观性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英语中对应“应当”的表达是“must”,在法律英语句中体现“应当”意义并具有祈使命令作用的应是“shall”,而美国译本中用“must”淡化了汉语原本要表达的强烈责任意义和主观强制性。从这一表达中,我们也能感到即使在具有绝对权威性的文本中,英语在道义情态的表达方面都尽量不表现得过于主观,加之与被动语态相结合构成“must be repaid”的表达,更加使原本强制的语气客观化了。值得指出的是,“may be compelled”的语义要比汉语实义动词“强制”弱化得多,更多地关照了读者的接受心理。由此看来,汉语的确更多地注重主体思维,在法律语篇的道义情态表达方面,也同样突显出其主观性。

至此,本文从句法分布、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英汉语情态主观性的特点几个方面对英汉道义情态进行了跨文化对比研究,研究表明:汉语因句子结构和词性变化的局限,多用情态动词表达道义情态,在表达方式上要比英语单一,也往往因此而凸显其主观性;汉语母语迁移、英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对英汉道义情态的表达也有着直接影响。本文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英汉道义情态,并能进行恰当地转译。

参考文献:

[1] 李战子.情态——从句子到语篇的推广[J].外语学刊,2000,(4):7.

[2] Michael R.Perkins.Modal Expressions in English[M].London: Frances Pinter Ltd.,1983: 4.

[3] Lyons J.Seman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93-342.

[4] F.R.Palmer.Modality and English Modals[M].London: Longman Group Ltd.,1979: 58.

[5] F.R.Palmer.Mood and Modalit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16.

[6] Quirk, Greenbaum, Leech, 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 Longman Group Ltd.,1985: 219-220.

[7] M. A. K. 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336.

[8] 金娜娜,陈自力.情态在两类语篇中的体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377.

[9] 范文芳.情态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14-16.

[10] 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21.

[11] 张楚楚.论英语情态动词道义情态的主观性[J].外国语,2007,(5):23-30.

[12] 魏在江.基于功能的英汉语情态隐喻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2008,(3):263-272.

[13] 易仲良.英语动词语义语法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3.

[14] 段云礼.实用商务英语翻译 [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07.

[15] 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

[16] Stephen C.Levinson. Pragma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93.

[17] 郑小园.东方文化价值观对英语情态动词使用的影响[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999,(1):43-46.

[18] Eve Sweetser.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4.

[19] 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486.

[20] 杨曙.英语公益广告语篇的情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131.

[21] 李诗芳.诉讼参与人的情态表达分析及其人际意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1.

[22] 李诗芳.中文民事判决书的情态意义分析[J].现代外语,2005,(3):275.

[23] 熊德米,熊姝丹.法律翻译的特殊原则[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2):132.

A Contrastive Study on English睠hinese Deontic Modality:A Cross睠ulture PerspectiveLI Xiao瞔huan1,2

(1.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6;2.Foreign Studies Department, 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3, 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deontic modality from the cross瞔ulture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syntactic distribution,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dal subjectivity. It argues that the expressions of deontic modality in the two languages are affected by both linguistic features and extra瞝inguistic factors as well. It reveals that Chinese has limited means to express deontic modality due to less inflexion of part of speech and sentence structure, which highlights its subjectivity. Meanwhile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nations also have some impacts on the expression of deontic modality.

Key Words:deontic modality; cross瞔ulture differences; syntactic distribution; cultural values; subjectivity

本文责任编辑:邵 海

猜你喜欢

主观性文化价值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刍议尖扎藏族“则柔”的文化价值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