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造性思维充盈语文课堂
2012-04-29郝为民
郝为民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大家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语文教学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学会质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把握住属于自己的课堂。
一、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打消那种怕学生提问题挤占课堂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既敢于不断地提问,又要引导他们不断地解决问题。
二、教授方法,提高质疑水平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学科范围不着边际地滥问。以语言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着在不同标点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学生读到此处要考虑:这里两个“清清楚楚”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要重复用这个词呢?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三、合理引导,积极解决问题
教师应尽量在课堂上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好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对于个别不够好的问题,也不必求全责备;某些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诚恳地向学生说明。学生可以就不同的见解展开讨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的局面,突破常规思维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四、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素质
想象力是小学生宝贵的财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要重视想象力的巨大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自身积累。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提醒他们观察生活中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等,再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慢慢积累,才能提高其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观察、思考与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找出最能表达情绪的词语,如“脚一跺”“抽动两下”等,再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分析,学生体会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和学习的情感基调。
五、方法多样,既新颖又灵活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运用一些方法:
1.变换法。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变换各种方式讲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如在作文教学中,可利用命题、审题、立意、构思、评议等过程的演示,让学生选择性接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2.超前法。此法是指在学习每篇新文章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自由地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再将疑难之处带到课堂上互相解疑。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共性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以达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3.综合法。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内容归纳为知识点加以整理。对于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一般是概括课文的写作目的、写作特点、修辞手法、论证方法等,这也是带领学生讲读课文的重要环节。
4.设疑法。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其未知的事物进行设疑,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常在讲解课文的开始使用。教师巧设悬念,会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形成探索反射,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
当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大胆进行创新性教学,同时也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从小处着眼,小学生的一点新看法、一种新观念对于社会来说可能不具有创新性,但相对于其本身的知识水平来说也许已经是极大的飞跃,教师应该肯定这一过程的意义。二是思维的创新要紧密联系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否则,会本末倒置,是不可能有成效的。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