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知识在高考中的应用
2012-04-29周孝明
周孝明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的顺利对接,探月计划的顺利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立,万有引力与航天成为高考中的热点. 纵观2011年全国各省的物理高考试题,有关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知识点几乎是必考的. 笔者认为只要能掌握以下两种物理模型和两种关系就能轻轻松松应对.
■ 模型一:椭圆轨道的天体运动
规律应用:开普勒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模型建立:设卫星绕地球做椭圆轨道运动,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卫星在近地点的速度最大,在远地点的速度最小.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所有绕着地球做椭圆轨道运动的卫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周期的平方是一个常数即■=k. 由G■=ma可得a=G■,即离开地球越远,卫星的加速度就越小.
■ 模型二:圆轨道的天体运动
规律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动力学知识的应用.
模型建立:设卫星的质量为m,绕着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的质量为M,卫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r. 以卫星为研究对象,设卫星的线速度为v,角速度为ω,周期为T,因卫星只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作用,结合匀速圆周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可得:
G■=m■①
G■=mω2r②
G■=m(■)2r③
由①可得v=■,卫星离地球越远线速度越小.
由②可得ω=■,卫星离地球越远角速度越小.
由③可得T=2π■,卫星离地球越远周期越大,由③也可得M=■,这也是常常求中心天体质量的方法.
■ 说明以上两种典型模型中的物体虽然是卫星和地球,但在实际处理问题时可以进行转化,只要符合一个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着另一个物体做椭圆轨道或圆轨道运动即可.
■ 关系一:近似相等关系
规律:忽略地球的自转,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
设某天体的质量为M,半径为R,天体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g,天体表面附近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忽略天体的自转,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mg=■④
由④可得g=■,此式在物理上常常被称为黄金代换式,由④也可得M=■,此式也是求天体质量的一种方式.
■ 关系二:能量的关系
1. 卫星绕着地球做椭圆轨道运动:近地点速度最大,质量不变,因此动能最大;远地点则动能最小. 因卫星在运动过程中只受万有引力作用,卫星和地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保持不变.
2. 卫星绕着地球做圆轨道运动:离地球越远,速度越小,如果质量不变,则动能越小;卫星要进入更高的轨道,需要助推器点火助推,因此机械能增加,同时克服万有引力做功,引力势能增加.
正确理解和掌握以上两种模型和两个关系,就能轻轻松松解决以万有引力与航天为考点的高考试题,下面就以2011年高考部分试题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 例1(江苏卷)一行星绕恒星做圆周运动. 由天文观测可得,其运行周期为T,速度为v. 引力常量为G,则()
A. 恒星的质量为■
B. 行星的质量为■
C. 行星运动的轨道半径为■
D. 行星运动的加速度为■
■ 解析当卫星在圆形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
G■=m■
G■=m(■)2r,
可得恒星的质量为■,行星运动的轨道半径为■,A、C正确. 又因为a=■=vw,可求a=■,D正确.
■ 例2(全国卷)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后,先在“24小时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即绕地球一圈需要24小时);然后,经过两次变轨依次到达“48小时轨道”和“72小时轨道”;最后奔向月球. 如果按圆形轨道计算,并忽略卫星质量的变化,则在每次变轨完成后与变轨前相比()
A. 卫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减小
B. 卫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增大
C. 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减小
D. 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增大
■ 解析当卫星在圆形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
G■=m(■)2r,得
T=2π■,周期越大,轨道半径越大,因此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增大,D正确.
■ 例3(海南物理卷)2011年4月1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 建成以后北斗导航系统将包含多颗地球同步卫星,这有助于减少我国对GPS导航系统的依赖. GPS由运行周期为12小时的卫星群组成. 设北斗导航系统的同步卫星和GPS导航卫星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1和R2,向心加速度分别为a1和a2,则R1 ∶ R2=______,a1 ∶ a2=________. (可用根式表示)
■ 解析同步卫星周期为T1=24 h,由G■=m(■)2r可得■=■,代入数据得■=■,由G■=ma可得a=G■,代入数据得■=■=■.
以上三个例题用到了两种模型和两个关系中的部分,在2011年高考物理中,四川、山东、天津、广东、重庆、北京都有万有引力和航天知识点的考题,利用以上方法也可以轻松解决. 万有引力和航天是当今世界的前沿科学与热点,因此也成为高考的重点和热点,相信这个热点还是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