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2012-04-29陈四清

银行家 2012年4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金融服务实体

陈四清

发展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实体经济,是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应对外部冲击的保障,同时它也有利于防止泡沫经济的发生、降低金融风险,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实体经济的竞争。欧洲国家19世纪占据世界经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欧洲率先发起工业革命。二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的快速抬升,关键因素是率先进行产业技术革命,其高端制造业成为世界龙头;日本、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也都是其提高生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结果。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全球产业已经开始了新的布局,新的竞争格局已经悄然形成。面对这些新的调整,作为制造业大国,要保持和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推动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过度发展虚拟经济不可持续。无论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还是现在的主权债务危机,最大的教训就是一些国家不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大量的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进行过度的投机性交易,导致了金融危机并最终危及了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在,这些遭遇了危机的发达国家,也都开始反思经济发展的模式,重新关注实体经济。同时,发展实体经济与推动金融创新也是完全可以统一的。

金融机构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最近,温家宝总理强调金融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配置金融资源。

金融机构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从社会融资总量来看,到2011年为止,我国信贷规模仍占社会融资总量的50%以上,体现金融机构在我国社会融资环节中的重要程度,而资金融通是推动整个经济健康循环的核心。

和西方的金融机构不同,我国金融机构主要资金均投向了和实体经济发展相关的各个产业,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我国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企业“走出去”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措施

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可分为五方面:

支持扩大内需、保障民生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保障民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等一系列目标的基础。

要深掘消费信贷市场,推出灵活方便的消费信贷产品。应加大开展个人信用卡业务及个人耐用消费品消费贷款业务力度。同时要支持信用体系建设,开发多元化的消费新产品。针对不同的个人信贷消费需求,可以在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方面进行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采用在建工程抵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担保方式,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支持力度。

要加大对教育发展的支持。通过直接提供金融支持、合作开发等方式促进教育产业做强做大,加大助学贷款发放力度。

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以医疗卫生机构为服务载体和对象,对医院发展、医疗数字化信息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民营医院发展、医院采购等环节给予信贷支持。探索医疗金融租赁业务。

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责无旁贷。这不仅是落实监管机构要求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产品创新助推中小企业业务发展。产品创新应根据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业务性质和经营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在研究中小企业公司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研究中间业务产品和针对企业主个人金融服务方面的产品组合,实现公司金融、贸易结算和个人金融业务共同发展。

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构建服务中小企业的长效机制。目标是将资源整合并集中服务于中小企业市场,提高业务效率和运营水平,保证银行人力资源和信贷资源投入于中小企业细分市场。而且,专营机构本身也具有更强的身份识别效应,有利于中小企业客户便捷地找到合适自身需要的金融服务机构。

通过流程和风险管理再造助推转型。大型银行在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过程中必须实施变革,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业务的“流程银行”,通过再造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突破传统的服务大公司业务的既有运作模式,形成以服务中小企业客户需求为核心的全新业务体系,及时满足客户需求。

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商业银行要从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配置专门的人、财、物资源,用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具体措施如下:

要创新服务模式。商业银行传统的运行模式是信贷管理服务模式,主要与传统成熟产业相适应。比如,需要客户有稳定的现金流、大量的固定资产、清晰的赢利模式等等。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常常难以符合上述标准,如果不进行服务模式创新,商业银行就无法为新兴产业服务。

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一般来说,股权融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设立和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直接投资新兴产业;还可以与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在资金托管、新兴产业客户推介等业务领域加强合作。

要建立合理的评级授信体系。商业银行在设计内部评级和授信体系时,应充分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具体特点,充分认识到企业和项目的成长性,客观测评企业信用等级和核定授信额度。

促进和推动企业“走出去”

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和“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11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01亿美元。商业银行在提升“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方面,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要支持企业的海外并购。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数量达到207宗,金额达到429亿美元,创造了新的纪录。商业银行应着眼于未来的综合化经营趋势,与海外并购企业建立全面、长期的合作关系,向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如在并购中提供并购顾问、融资方案、过桥贷款以及国际结算、代理业务等金融服务。

要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要加快发展ODI、FDI资本项目跨境业务,支持境内企业赴海外上市、发债以及海外发债回流内地的项目。积极发展跨境项目贷款、买方信贷等产品,创新海内外行合作贸易融资产品。加快海内外联动,在金融市场工具、理财、投资、汇率与利率风险管理产品的综合服务和联动服务上下功夫,为企业海外发展提供全领域服务。

要提升服务的质量。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业务流程、产品设计和管理架构等方面紧紧围绕客户的需求,简化流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特别要增强海外和国内的业务联动,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快捷和便利的跨境服务。

要加强人才培养。服务企业“走出去”需要拥有丰富海外工作经验、具备较高跨国经营管理能力的国际性人才。商业银行应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鼓励国际化人才的培育和引入,加快跨境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另外,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提升商业银行服务企业“走出去”的能力。

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人民币“走出去”是我国全球金融战略布局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作为跨境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必须主动顺应人民币“走出去”的发展趋势,针对企业的需求量身打造跨境人民币综合服务方案,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要顺应客户需求,加强产品创新。随着人民币在国际上接受程度的不断提升,企业也不断提出对各类人民币金融产品的需求。商业银行要根据未来的政策发展和市场变化,不断提高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要继续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加快推进海外人民币存款、贷款、资金、理财、发债、衍生产品等各项业务的发展,提供跨境人民币项下的供应链产品、结构性投资避险产品、资本项下配套的产品、基金托管产品以及海内外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节省财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要加强基础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清算渠道网络建设,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遍及全球、方便快捷的资金清算和融通服务。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强风险和内控管理,特别注意防范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做好系统支持保障,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要深入研究政策,做好市场培育工作。要配合监管部门做好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政策研究工作,建立和完善人民币对周边国家货币的报价、平仓机制等,积极开展面向各类客户的政策宣讲和产品营销,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了解政策内容、熟悉产品种类,为企业业务拓展提供支持。

(作者系中国银行副行长)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金融服务实体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