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分离的告别
2012-04-29刘益善
刘益善
编完《长江文艺》2012年第4期稿件,我就退休,离开《长江文艺》杂志社。从1973年到这家杂志当编辑,至今已是40个年头了。即将离开干了40年的岗位,心中感慨万千,想和《长江文艺》的作者、读者与编辑同仁们要说的话很多,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那就是我们虽然告别,但在文学的道路上永不分离!
感谢时代感谢《长江文艺》,让我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我一个乡下的孩子,受乡土文化影响,自小立志就是献身文学,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但为文学做些事,就是快乐与幸福。我是幸运的,我到一本资深的文学期刊做了25年编辑,当了15年的社长主编。我做了我乐意的事,且一干40年,心无旁骛,只做一件事,我觉得很幸福。到退休时静夜思想,人一生干大事干小事干不大不小的事,但都是自己乐意干的事,且这事于社会于人民有益,就是体现了人的生命价值。是这个时代让我到了《长江文艺》,是《长江文艺》给了我人生的平台,工作的平台,我永怀感激。
感谢《长江文艺》的作者和读者,有了你们的存在,才有《长江文艺》存在的可能。《长江文艺》从1949年6月创刊到今天,有多少作者为《长江文艺》写稿投稿啊!有多少读者来订阅或购买《长江文艺》啊!作者和读者在一代代的更换,但任何时候杂志都离不开读者和作者的支持与参与。我本应在这里列出要感激的一批作者名单,但这名单太长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他们有闻名国内外的大家,也有埋头生活扎实写作正一步步走向文坛的业余作者。而在我工作的这40年内,这些作者中的许多人成了我的亲密朋友与兄弟,他们给了我许多的帮助与支持。朋友们兄弟们,感谢你们的无私支持。我虽然退休了,你们还要继续支持《长江文艺》!
感谢《长江文艺》的编辑老师与编辑同仁们,是你们的帮助与支持,我才能顺利平静地走过这40年,才能有些进步做出点成绩。在我进入《长江文艺》这个集体时,才20郎当岁,是老一代的编辑们对我手把手的帮助,我才能学会读稿选稿编稿等编辑业务。《长江文艺》老一代编辑是一批南下的干部,他们中的最老资格者是延安鲁艺出来的。他们待我如子女,我视他们如父母。他们的奉献无私精神影响了我,教会了我,我以他们为楷模,并以此来影响我下一代的编辑。文学编辑是一种奉献事业,要把作者当朋友,从万千之众中发现可造者,然后热情扶持帮助,使他们成功。《长江文艺》一代代编辑都是这样做的。当作者们成功了,走向了文坛的高处,而编辑们还是默默无闻的,他们把目光又转向了下一批的可造者。从青丝到白头,老一代编辑老师是这样的,而我今天也这样了。这就叫蜡烛精神,这就叫奉献。他们无怨无悔。我也无怨无悔。和我同辈和更年轻的编辑同仁们,我也怀着深深的感激。在我当编辑和任社长主编的这14000多天的日子里,我们一同工作,紧密团结,互相帮助,曾走过艰难的时期,也分享过成功的快乐。当《长江文艺》遭到经费短缺发行量锐减的困难时,大家同心协力,举起“长江不断流,文学旗不倒”的旗帜,走出困境;当《长江文艺》连续几届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并成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全国核心中文期刊,国际龙源期刊网国内国际点击前百名,湖北省农家书屋必备期刊时,我们的欣慰是共同的。虽然我退休后不能再和你们并肩工作,但我的心还是和你们在一起的,我的爱还是在《长江文艺》,我衷心祝愿我们的《长江文艺》在新的社长主编的领导下,在你们的辛勤工作下,办得更好!
真的还有许多话要说,这40年,是我人生的黄金时期,该有多少事情要回忆,但不能再说了,再说我的泪就要纵横了。读者们作者们编辑同仁们,对于我工作中的过失或不足之处,请你们原谅!我在岗位上和你们告别,但我的心与你们永不分离!
责任编辑 何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