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2012-04-29朱永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危机生命精神

朱永新

文化建设是当代社会和当代教育面临的重大而急迫的课题,是当代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时代呼唤文化自觉,呼唤文化立根,呼唤文化重建,它也是拯救学校文化缺失的基本路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教育责无旁贷。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文化意识和文化情怀,如果学校教育只关心考试和分数,而远离人的心灵,远离我们文化的根,就一定会走向歧途。正因为如此,很有必要强调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

一、人类文化危机与学校文化缺失

目前,虽然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语,其实它正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的消解与缺失。一方面,打着文化旗号的各种文化产品横行于世;另一方面,这些所谓的文化产品已经丧失了原初的精神价值,而仅仅表现为交换价值。我们的许多国产“大片”,就是典型。

在科技日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性的异化和精神的危机已经成为新的社会问题。物欲横流、价值幻灭、理性俗化、情感沉沦、信仰丧失、精神荒芜,这仿佛是人类在现时代不可逃脱的宿命。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了现代文明进程的这一“二律背反”现象,在他们的著作中对此有不少论述。诸如:“文明社会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运动。”“在这个时代中,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许多西方学者也都清醒地看到,人性危机、精神危机、意义危机、价值危机,本质上都是文化的危机。胡塞尔提出科学危机时代命运攸关的“意义问题”,韦伯提出工具理性统制和价值理性失落的问题,福科提出的“人之死”问题,斯宾格勒提出文化和文明誓不两立、缺少了文化内涵的西方文明已成一具僵尸的问题等,实际上是在向世人提出警示:文化危机是人类危机中最可怕的危机,作为从根基上影响人类生活的力量,文化危机有可能导致人类精神世界的坍塌。

与文化问题相似,形形色色的教育教学变革虽然创造和提供了一些令人炫目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以及新观念等,但同样没有为教育灌注多少深刻而恒久的、能令人安身立命的文化内涵。缺失文化的教育已将儿童带入了一个令他们倍感陌生和抽象的地带。文化的失落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幽暗甚至荒芜,它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底、有智力没情怀的“怪物”。这就是“学校无文化”的窘态!教育和教学的无文化是对学校、教育和教学本性的最无情的嘲弄。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

与无文化的窘态相似,在不少学校,我们还看到了一些虚假的、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的“学校文化”。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物表化、文本化和标语化。

(1)物表化。我们看到,许多学校的建筑非常豪华现代,富丽堂皇,与宾馆无异。但是,如果学校的建筑、走廊、墙壁、庭院、塔亭、钟楼、绿化等景物,没有真正成为“文化”标识,没有真正成为师生生命和记忆的组成部分,没有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它们就只能是一个建筑、一个图案、一种景物或者只是一种装饰或摆设。

(2)文本化。我们还看到,许多学校在应付各种检查的时候能够拿出完完整整的台账、制度文本。但是,如果这些制度只是停留在文本层面,只是供检查参观之用,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地成为规范学校成员行动的力量,它们也只是没有灵魂的台账、纸张而已。

(3)标语化。我们也看到,许多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壁能够“说话”,写满了各种标语口号,琳琅满目。但是,如果这些标语只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印在宣传册上,而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甚至实际行动与标语内涵南辕北辙,就只能是游离于学校文化的外在之物。

这样就形成了当前学校文化的一种怪现象:无论一所学校有没有真正的学校文化意识,无论支配着这所学校日常生活的究竟是哪一种文化,校长向你介绍的,总是一套高尚、圣洁、似乎也有条有理的学校教育理念。这套理念从校风校训到教风学风,无不生动深刻,里面有儒家思想,有道家思想,有共产主义精神,也有西方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说是林林总总。但是,它真的是这所学校据此而存在、生活的根本吗?它真的是这所学校朝向所在,并且在每日的努力中,有所体现的吗?事实上,那些言说的东西从来就没有成为校长和教师、学生真正的信仰,只是向别人言说的。在这些学校,往往是物质利益屈从生命发展,应试利益高于心灵发育,功利目的大于理想追求。

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些学校虽然并不是言行不一,有两套话语体系,而且是在努力地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社团,一门门具体的课程,一个个具体的活动来追求“文化”。在这样的学校里,我们可以看到书法兴趣小组、绘画兴趣小组、艺术团、运动队,还有时常举办的读书节、科技节……热闹非凡。在这样的学校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这个时代所倡导的一切,仿佛都刻在了学校生活中。但是,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碎片中,我们难以分辨出什么是他们所真正追求的,而学校也不能觉察出自己在这些多少有些盲目的追求中,事实上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困难。总之,可能缺乏一种统领性的、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与文化理想。

如前述,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学校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组织。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维护知识尊严,守护人类价值,进行思想启蒙,捍卫独立、自主、自由和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神圣场所。在文化危机的时代,在学校文化荒废的时代,如何坚守文化精神,如何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是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学校文化建设关键是文化的自觉

文化建设是当代社会和当代教育面临的重大而急迫的课题,是当代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时代呼唤文化自觉,呼唤文化立根,呼唤文化重建,它是拯救学校文化缺失的基本路径。

学校文化的好与坏,与学校是否具有文化自觉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讨论学校文化,首先就是要让学校具备自觉的文化意识,让学校文化处于一种自我觉醒的状态中,而不能让它处于不自觉的冥睡状态中。保持这种觉醒的状态,就是要使学校整体和其中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处于舒展、成长的状态,而改变那种使学校整体和其中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处于压抑、黯淡的状态。说到底,还是要努力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们想要评价一种学校文化是好或者不好,就必须引进某种价值标准。我们认为,那种压抑个体生命,并使整体生命也处于平庸的文化氛围,就是坏的学校文化。反之,如果一种文化能够唤醒教师与学生的个体生命和集体生命,能够让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舒展、成长,就可以称之为好的文化。好的学校文化,是促进学校整体,以及学校中的每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生命活力、创造力的那种文化氛围。它是“学校文化的应然状态”。

我们认为,不同的学校对自己学校的“文化自觉”程度,亦即对自身文化的省察,和对学校文化应然状态的追求,是很不一样的。缺乏文化自觉的学校永远沉湎于技术操作、规章制约、任务完成等事务层面,而那些具有最高的“文化自觉”的学校,则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秉承什么,要用一种怎样的理念去贯彻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去影响全体师生的生活。它关注的是呼唤教育教学的精神追求和皈依,反对任何形式的精神奴役,拒斥心为物役的精神扭曲,崇尚扎根于心灵深处的对自由、高洁、尊严、纯真和诗意的精神祈望与眷注。文化的魅力就在这里,它能使教育者从教育的表层领域超拔出来,进入虚静灵动的智慧境界,表现出超然物外、高瞻远瞩和得风气先的精神气质,在一往情深而又清幽旷远的哲理运思中,充满睿智的教育感悟便会大量涌流于胸次。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 编 子 君)

猜你喜欢

危机生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拿出精神
停电“危机”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危机”中的自信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