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在颈椎为 何脚发软等
2012-04-29康南
康南
40多岁的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会计,患颈椎病多年,最近常感走路时脚底下“没根”,明明是平整的路面,走起路来却磕磕绊绊,好像踩在松软的棉花上,而且最要紧的是平素写得一手好字的他,近来写起字忽然歪歪扭扭。带着苦恼和疑问,王先生来到医院就诊,经过详细的询问、查体和摄片检查,医生告诉王先生:“你患了一种需要做手术才能缓解的病——脊髓型颈椎病。”起初,王先生对医生的诊断很不解——病在颈椎,为什么脚发软?医生耐心地给他解释了病情。经过手术治疗,王先生终于恢复了健康。
颈椎病大体可以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食管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混合型颈椎病,其中对人的脊髓损害最严重的当属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并不高,可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做手术解决。这主要是由于颈椎管狭窄,使颈脊髓受到压迫或损伤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脊髓是人体重要的组织,在骨科临床,经常看到脊髓损伤的患者或是终身残疾,或是瘫痪在床,形象地讲,人的脊髓比豆腐都软,稍微的损伤,都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一般来讲,颈椎本身发育不良或者颈椎间盘的老化继发颈椎骨质增生,都可以造成颈椎管狭窄,进而发生脊髓受压。萎缩的椎间盘向椎管膨出部分与椎体后缘的骨刺从椎管的前方压迫脊髓,又由于颈椎老化后变得不稳定,颈椎增生肥厚的韧带,可经椎管后方压迫脊髓。这样一来,颈脊髓经常处于“前挤后压”的状态。
脊髓受到压迫和损伤,主要症状是缓慢的进行性的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和乏力,走路飘飘然,像踩在棉花上,步态不稳,易跌跤。患者发病初期,常呈间歇性症状,每天走路过多或劳累后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症可逐渐加重并转为持续性。上述病状多为双侧下肢同时发生,仅出现在单侧下肢的比较少见。
如果不进行手术治疗,绝大多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会持续加重,最终出现四肢瘫痪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病史比较长,症状较重者手术效果较差。所以脊髓型颈椎病一经诊断,应当尽快手术治疗,方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脑肿瘤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贺晓生
周二上午我在神经外科专家门诊坐诊,我的一位患者在就诊时做了检查,影像显示为脑部有病变。他忐忑不安地问我影像中显示的白色圆形物质是不是脑肿瘤,我告诉他有可能是,但还需进一步检查。我的话还没说完,患者就几乎晕倒,随同来的家属竟然号啕大哭起来,那场面就好像是生离死别一样悲惨!
这种场面我经常见到。多数人都认为脑肿瘤就是死亡的通知书,其实不是这样,有些脑肿瘤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即使是无法治愈,恶性脑肿瘤患者的生存年限也在大大提高,生存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患者现在都可以见到。脑肿瘤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积极配合治疗,生存许久也是完全可能的。
患上脑肿瘤不等于死亡
脑肿瘤对生命的威胁虽大,但是,大部分脑肿瘤是能够得到有效治疗的,尤其是一些良性脑肿瘤,是可以完全治好的。
良性脑肿瘤主要包括脑膜瘤、神经鞘瘤以及垂体瘤等,恶性脑肿瘤主要包括胶质瘤、生殖细胞瘤和转移瘤等。颅内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大多能根治。而颅内恶性肿瘤则相反,生长迅速,难以根治。但这也并非绝对,有些良性肿瘤由于长得位置深,发现时肿瘤已经很大,手术不能将其全部切除。而有些恶性肿瘤,由于生长在不很重要的脑组织中,手术几乎能将其全部切除,甚至能治愈。
脑肿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
脑肿瘤是颅内肿瘤的简称,脑肿瘤并不少见,发病率约为每年万分之一。在全身肿瘤中,脑肿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胃、子宫、乳腺及食管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2%。儿童患脑肿瘤的可能性更大,约占全身肿瘤的7%。
得了脑肿瘤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头痛:多为颅内压增高所致,患者早期为阵发性头痛,早晨起来出现,随肿瘤发展而加重,转为持续性头痛。
呕吐:由于颅内压增高,患者常常在头痛加重时出现呕吐,呈喷射状。此症状易被误诊为肠胃疾病。
视力下降:颅内压增高引起视神经乳头水肿,或垂体瘤等直接压迫视神经,引起视力下降。
癫痫发作:一些脑肿瘤刺激脑组织,导致癫痫发作。
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生活懒散、智力下降等。
语言障碍:脑肿瘤侵犯脑的语言区,可引起说话不流利或者听不懂话。
其他还有运动和感觉障碍、内分泌功能紊乱、单侧耳鸣、听力下降、走路不稳等症状。
具有上述症状时,患者可进一步检查以确诊,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MRI)成像技术。
脑肿瘤通过手术可得到有效治疗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脑肿瘤的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对于良性脑肿瘤患者来说,切除肿瘤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对于恶性脑肿瘤患者来说,手术可以明确诊断、改善症状、减轻肿瘤负荷,为其他治疗创造条件。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在保存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肿瘤。
在此提醒大家,不必因为得了脑肿瘤就灰心丧气,也不必被“脑肿瘤”这个词给吓着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才是最稳妥的抗瘤之策!
两只胳膊量出的血压值为何不同
张望德
63岁的李老师5年前就发现两只胳膊量出的血压值不一样,左胳膊量出的血压比右胳膊低得多,并常有头晕,左侧手腕还摸不到脉,由于那时还在工作,一直很忙,又觉得不碍什么大事,就未做治疗。退休后,李老师感到头晕加重了,就到医院进行了系统的检查,医生诊断李老师患了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是因为左胳膊上的血管出现了严重的狭窄。两天前李老师进行了介入治疗,在其左锁骨下动脉狭窄处成功置放一枚支架。现在,李老师左胳膊脉搏搏动有力,头也不晕了。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是指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分出椎动脉之前的靠近心脏的一端发生部分性或完全性闭塞时,由于虹吸作用,引起患侧椎动脉血液逆流,反向供应缺血的患侧上肢,结果导致椎一基底动脉缺血性发作和患侧上肢的缺血症状的一组症候群。绝大多数锁骨下动脉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而年轻女性则由大动脉炎引起。主要症状有:①眩晕,往往突然出现,与头部转动或倾斜有关,亦有恶心、耳鸣、听力障碍等;②血管性头痛,可能伴有昏厥;③眼部症状,如复视、阵发性失明、短暂性双侧视野缺损(同侧偏盲);④单肢体或多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及患侧上肢无力、易疲劳;⑤吞咽困难、发音障碍、记忆力减退等。
现阶段治疗方法为:①对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给予相应治疗;②抗凝治疗,防止患肢栓塞和/或减少血栓发展;③腔内介入治疗:通过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解除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后,患侧椎动脉逆流消失,从而消除锁骨下动脉窃血,损伤小,恢复快,效果良好,为目前治疗的首选方法;④手术治疗:腔内介入治疗不成功,或支架闭塞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血栓内膜动脉切除、人工血管旁路手术、移位手术等。对于大动脉炎患者,疾病活动期宜服用激素类药物,控制病情后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及腔内治疗可获良好效果,多数患者于术后患侧桡动脉和血压很快恢复正常,脑和上肢缺血症状也迅速改善。李老师胳膊血管狭窄处经支架支撑后血流通畅,效果立竿见影。鉴于此,有类似症状的患者不必再忍受痛苦,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采用科学的治疗方法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