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对话学习
2012-04-29金黔
金黔
克林伯格认为:“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因此,数学学习中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和谐“对话”的过程,让生命个体在“心灵对话”中焕发灵性。
一、学生与教材的对话——让认知超越教材
数学教材传承着基础的数学文化功能,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善于与教材对话,从“对话”中自主获取知识,才能灵活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让学生先搜集资料,再与教材对话。学生通过自己查找、阅读、观察、计算、反思,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掌握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这时,一个学生大胆地说:“老师,书本中介绍了每四年中有一个闰年,那是不是任意连续的四年中一定有一个闰年呢?”我一愣!以前的学生从来没问过这样的问题,我也从未思考过。而这位学生在与教材对话中敢于反思、敢于批判,这不正是超越教材的体现吗?于是我说:“这个问题,老师也没弄清,我们一起去查查资料,做个调查,与书本对话,与智者对话,或许能弄清这个问题,好吗?”学生满意地点头坐下了。课后,这位学生查到了结果,还写成一篇调查笔记。通过这样的对话,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还能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二、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让个性得以展现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师生在心灵对话中相互引导、启迪,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新授课时,在学会圆的画法后,教师启发学生说:“老师要在黑板上画一个稍大的圆,可是圆规的脚坏了,怎么办呢?”学生沉默思考,一会儿,一名学生从教室的后面拿来了一个脸盆,说:“把脸盆扣在黑板上,沿着脸盆口画圆就行了。”教师当即表扬了他,又说:“活动课上,老师要画个圆供同学们做游戏,怎么画呢?”马上就有学生回答道:“拿体育老师画铅球圈用的竹竿,人站在中央转一圈。”教师微笑着点点头,又说:“我们学校要建一个圆形的花池,这个圆怎么画?”此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都想出用绳子来画。教师又趁机提出了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假设要在我们通州区建一条圆形的环城路,如果你是施工员,这个圆该怎么画?”一时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思考、在想象。正当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一名学生说:“我先找张城市交通图,用圆规在地图上画圆,凡是图上所碰到的建筑物都写上‘拆,碰到河流就架桥。”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学生的个性也得以充分的展现。
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让思维得以拓展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对话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如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问学生:“a平方同2a比较,哪个大?”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当然是a平方大,因为a平方是表示两个a相乘,而2a是表示两个a相加。”一名学生回答道。“你们认为他讲得对吗?”“我看a平方不一定比2a大,这两个数哪个大,要看a取什么值。”另一学生反驳道。这样的交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创新,思维也在交流中得到了拓展。
四、学生与自我的对话——让个体超越自我
学生与自我的对话,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自我反思的再认识过程。通过反思,让学生把问题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从而提高认知能力。例如,练习题:“小华带着36元钱购买了4瓶牛奶,牛奶每瓶4.5元,剩下的钱买矿泉水,每瓶2.5元,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学生列出的算式是(36-4.5×4)÷2.5=7.2(瓶),此时大部分学生未认识到结果的不合理。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是没法买“7.2瓶”的,接下去让学生反思:“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到这里,学生的思路就一下子打开了,纷纷说出解决的办法。通过质疑问难,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实现了个体的自我超越。
五、学生与网络的对话——让知识得以深化
网络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与网络对话,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编题练习,可以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提高解题速度,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然而小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材料是有限的,应用网络的功能,可为学生提供素材库。这样,既充裕了课堂的学习容量,又发展了学生独立、灵活的思维能力,使知识得以深化。
六、学生与环境的对话——让能力得到培养
面对无限的环境教育资源,学生与之有了对话,教育便发生了。如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课前可带学生到附近银行去参观,并以学生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呢?”“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教学,使教材和生活达到真正的融合,在实践中形成了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