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永恒之旅

2012-04-29张萌王谦

群文天地 2012年5期
关键词:济慈约翰张力

张萌 王谦

摘要:《明亮的星》是由伟大的浪漫主义是人之一约翰·济慈所作。 《明亮的星》正是他写给爱人——芳妮·布劳恩的一首情诗。这首诗所表达诗人对人性化的自然世界和对情欲的渴望,充满了内部张力。文章从结构,主题和格律三方面分析这首诗的张力,发现这三方面与诗歌所表达的“永恒”主题的统一,从而领略到济慈诗歌创作的匠心独运。

关键词:《明亮的星》;约翰·济慈;张力;永恒

约翰·济慈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虽英年早逝,但是留给了我们著名的四大颂歌。除此之外,他也写出了许多十四行诗,这是他最喜欢的诗歌形式。许多十四行诗是献给他的爱人——芳妮·布劳恩,其中《明亮的星》就是一首最受欢迎的十四行诗,因为这首诗在自相矛盾的表述下所表达的诗人的爱情理想。例如,诗人在诗中矛盾修辞的应用,“sweet unrest”以及 “patient sleepless”。诗中的矛盾表述使这首诗充满张力,通过分析诗中显而易见的张力,我们可以发现诗中所含蓄表达的“永恒”主题。

一、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张力”

“明亮的星”作于1819年,并在1820年赴意途中进行了修改。济慈朋友和医生都建议他去意大利进行肺结核的治疗,然而,济慈意识到他已是将死之人。许多批评学家通过多方面研究证实这首诗是写给芳妮·布朗尼的。

《明亮的星》是一首五音步抑扬格的十四行诗。它是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而且可以分为两部分,八行诗节和六行诗节。前八行表达了诗人对纯洁和神圣爱情的追求,他希望能像亮星一样,但亮星“不是在夜空高挂着孤独的美光”,而是“像那大自然的坚忍不眠的隐士,/睁开着一双眼睑永远在守望”。诗人对亮星充满了崇敬之情,把它比作守望的隐士。它看到的是“动荡的海水如教士那样工作,/绕地上人类的涯岸作涤净的洗礼,/或者凝视着白雪初次降落,/面具般轻轻戴上高山和大地”。诗人想要像亮星一样坚定,但却不愿孤独地闪耀,孤独地沉思。

著名的格律学家保罗·法索尔指出“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的一个特点是其‘转折的惯例。这个转折点发生在第九行,六行诗节的开头,这里这个转折点是一个逻辑转折,使读者能够对主题有一个全新的,转换的,全面的观点。”在这首诗中,第九行标志着十四行诗的转折点,诗人从描述星星的永恒转到凡人的永恒。“不,—我只愿坚定不移地/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永远感到它舒缓的降落、升起;/而醒来,心里充满甜蜜的激荡,/”诗人的观点转换到了现实中爱情的感官享受—永远倾听她温柔地呼吸不止,/就这样永远活下去或昏醉而死。”他愿以头枕在恋人的酥胸享受永恒,若不能如愿,他宁可选择另一种永恒:死亡。

这两部分,前者圣洁而寒冷,后者则温暖而甜蜜,但又可望不可即,还有死亡的威胁。这两者互相对照,互相矛盾,形成了独特的张力。

二、从主题方面分析“永恒”

亮星这个形象是在第一个四行诗节中提出的。作者与星星对话,说他想像星星一样永恒,好似不眠,孤独而且信教的隐士那样不停地凝视。一般来说,当你渴望像某人或某物一样,是因为你感觉到与其他的人或物相比,你所欠缺的东西。

作者感到他自己的不坚定,更加不能达到像星星那样坚定的程度。也就是说,作者是稍纵即逝的,与坚定相悖。济慈就以这种方式提出了全诗的主题——星星的永恒,以及诗人自己的易变。在第二个四行诗节中,永恒的主题逐渐深刻。作者描述了一种不变的状态,隐士般的星星不停地注视着“海浪”和“面幕般飘落的白雪”。亮星永恒的品质与诗中含蓄表达出诗人易变的品性相矛盾。八行诗节承担了全诗观点和情绪的重担,而之后的六行诗节所描述的头枕在女友的酥胸享受永恒的转折则卸下了前一重担。不幸的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与之前成为像星星那样永恒的初衷一致。

作者似乎在诗歌的最后一行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希望与恋人“白头偕老”,但是这就必须满足是凡人,而凡人会变,对爱人的感情也会改变,最终还会死亡。所以作者想出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昏迷中死去”。也许他在爱情的狂喜那一刹那死亡让他感受到了永恒。

诗人的想法与他的处境息息相关,1818年12月25日,济慈向芳妮·布劳恩正式提出求婚,二人订婚。可惜由于济慈的经济状况不好,又身患肺结核,两人终不能成婚。1820年9月13日,济慈离开英国去罗马养病,二人洒泪永别。1821年初济慈病逝。此后,芳妮为他佩戴黑纱8年并与他的妹妹同住了12年,然后才嫁给了一位当地的银行家。

由此可见两人爱情的坚贞不渝,济慈在1819年7月1日给芳妮的信中写道:“尽可能地在信中给我抚慰———让它像丽的罂粟蒴果汁一样令我陶醉……我几乎希望我们成为夏天里只活上三天的蝴蝶———和你呆上这样三天,我会往其中注入平常五十年也装不下的欢乐。”两人相爱却不能结合的事实有利于了解诗人谱写《明亮的星》的心理动机。

三、从格律角度分析“永恒”

保罗·法索尔说“格律是诗歌意思的最主要的对应物之一。”济慈这首诗的主题是永恒。这首诗的韵律为诗歌意义的呈现做出了巨大贡献,诗中的声音和节奏营造了永恒的氛围,给读者一种时间缓慢的感觉,以第一的四行诗节为例。

′ ′ ˇ ′ˇ′ ˇˇ ′ ′ ′ˇˇ

"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d|fast as |thou art—/ Not in| lone

′ ˇ′ˇ ′ˇ′ ˇ ′ ˇ ˇˇ ′ˇ ′ ˇ ′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 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

ˇ ′ˇ ′ˇ ′ ˇ′ˇ′

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

诗的开头就很缓慢,不仅是因为“明亮的星”之后的逗号使我们朗读时停顿,从而延长了朗读的时间,而且单词“star”中的长元音[a:]听上去像是某人抬头看向天空,烟花或者奇异的景观时发出的感叹之声。而之后单词“art”的长元音[a:]也是单词“star”元音的重复。这两个长元音[a:]减缓了朗读的速度而且营造了时间延续的氛围。而且按照保罗·法索尔所总结的格律变化规律所说,“连续的重音可以加强缓慢、沉重、艰难的效果。第一行中的"Bright star和thou art这两个词组中,两个长元音,两个扬扬格延长了朗读时间,充分营造了时间变慢的效果。

ˇ′ ˇ ′ˇˇˇ ′ˇ ′ ˇ ′ˇ ′ ˇˇ

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Of pure|ablu|tion round|

′′ ˇ ′ˇ ′ ˇ ˇˇ ′′ ′ ˇ′ ˇ′

earth's hu|man shores,/ 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fa|llen mask/of snow|

ˇ ′ˇ′ˇ ˇˇ′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

第五行出现了一个新的长元音“moving”中[u:], 加上之后的“pure”,“human”和“new”中的[ju:],“moors”中的[u?藜] 使节奏变得缓慢,我们能感觉多次使用具有长元音单词,时间通过济慈的艺术表现被延长了。

根据上一段提到的音律变化规律,"soft fall" 留下了缓慢的感觉。 很明显雪花比雨滴或者其他从天空降落下的物质轻,所以,雪花飘落的速度就回相对的缓慢。 我们可以想象到雪花飘落到高山和洼地的情景,可以感到时间缓慢的流逝。

接下来的六行诗节:

′′ˇ ′ˇ ˇˇ ′ ˇ′′ ˇˇ ′ˇ ′

No-yet| still sted|fast, still|unchan|gea|ble,/Pillowed| upon| my fair|

′′ ˇ′ˇ′ˇ ′ ˇˇ′ ′ ′ˇ ′ˇ′

love's ripen|ing breast, /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swell| and fall,/ Awake|

ˇ′ˇ ˇˇ ′ ˇ′ ′ ′ ˇ ′ˇ ′ˇ′ ˇ′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 /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ta|ken breath,/

ˇ′ ′′ˇˇˇ′ ˇ ′

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to death.

这部分的韵律效果是由扬扬格的“soft swell”和抑扬格的行末创造的,与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恋人胸部随着空气的吸入和突出而起伏的状态一致,扬扬格" Still, still"的使用使济慈诗中所表达的效果达到了圆满。

长元音,扬扬格等这些格律学手段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无限的放慢,就有静止的感觉,似乎就得到了永恒。

四、总结

《明亮的星》是由伟大的浪漫主义是人之一约翰·济慈为其爱人芳妮?布劳恩所作的。诗歌的主题是生活在永恒不变的状态下生活的愿望。济慈通过星星隐喻分析,把星星比喻成在天空耐心注视的人类,明显的表达诗人对人性化的自然世界和对情欲的渴望,充满了内部张力,还含蓄的表达了永恒的主题。透过诗歌所表达的张力,诗歌通过结构,主题和韵律三方面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我们能够听到诗人内心的声音。济慈明白自己生活在永恒中的愿望是行不通的。他渴望与恋人保持坚定而且永恒的关系,但是他没有稳定的收入,健康的身体,所以不能履行对恋人的承诺。然而我们仍然被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激情所感动。

参考文献:

[1] Paul Fussell Jr.Poetic Meter and Poetic Form[M].New York;Random House,1969.

[2] 靳乾, 王丽华.用心灵的音符谱成美的颂歌—从格律音韵角度看济慈的《希腊古瓮颂》[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6-30.

[3] 蒋培君.济慈情爱心理的矛盾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 郝娅杰.济慈的爱情世界[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5]傅修延.济慈书信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张萌,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河北金融学院外语教学部,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王谦,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公共基础部外语教研室,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济慈约翰张力
电影《明亮的星》中女性主体芳妮与济慈作家形象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论张力
约翰·科林斯
张力
张力2
新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