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秀之美

2012-04-29袁伟争

群文天地 2012年5期
关键词:烟霭意蕴文学作品

摘 要:“隐秀”作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审美标准,隐是文学精神的文脉,内含于字句之中,秀是文学作品的色彩,外露于文字之间,二者在文学审美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隐与秀又是相应互补的,秀之美需要隐之美作依托,同时隐之美也依附于秀之美。文章即通过分析隐秀各自在文中所显露的美学特征,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关系,来解读二者在文中所演绎的美学意义。

关键字:隐;秀;美学意义

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隐秀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两种美学表现,而且也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原则,隐秀在文学作品中共同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隐就是含蓄,有余味,耐咀嚼。秀就是突出,像鹤立鸡群,是一篇中的警句。”隐秀以其各自不同的特征,伴随着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共同沉潜于鉴赏者的内心。“美国新批评学者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认为好诗的共同特点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并把这种合二为一的有机整体称之为张力。”所以,一篇上乘之作也必然是隐与秀的完美结合。本文即通过分析隐与秀各自的特点以及隐与秀之间的关系来阐述隐秀在文章中的美学意义。

一、隐之美

“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无厌矣。”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对“隐”的特征所作的集中的描述,他讲到,隐是文章的本体,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秀词丽句都是以内在的隐作为根本,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出发,隐的作用主要在阅读文学作品之时,读者能在不经意间有所顿悟,悄无声息之处却能受益匪浅。

《周易·系辞下》有云:“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冯友兰这样解释道:“有文之言的显著特点是曲或隐,曲或隐的基本特点就是言此而意彼,也就是言外之意”。所以隐的特点以隐晦含蓄为本,它隐蔽在作品的文字之间,潜伏于作品的意蕴层面,在文中不能直接的显露出来,而却能很明晰的感觉出它的存在。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隐”对于文章又是有所要求的,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深厚的感情,这些都是隐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文中有隐,通篇就会显得意蕴深邃,清词丽句也会显得有根有据,而不会给人堆砌辞藻,拼凑感情之感.隐在文中是如此的奥妙神奇,既能是文章所含的意义在隐的作用下显得绵延不绝,又能使读者在品味作品之时回味无穷。

二、秀之美

“彼波起辞间,是谓之秀。纤手丽音,宛乎逸态,若远山之浮烟霭,娈女之靓容华。然烟霭天成,不劳于妆点;容华格定,无待于裁熔;深浅而各奇,穠纤而俱妙,若挥之则有馀,而揽之则不足矣。”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同样对秀做了综合的论述,他认为秀在于文章中应当像波浪一般,此起彼伏,变幻多姿,如远山浮动的烟霭,斑斓壮阔而又自然天成,又如神女的容貌,淡妆素装而又秀色可餐,文章的“秀”能体现作者的文学水平,它常常通过作品中的遣词造句表现出来,在起伏间凸显文章的魅力,秀常常是文章中的点睛之笔,指向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是文章言辞的拔高之处,正如《隐秀》开篇对秀的综述:“秀也者,篇中之独拔着也”,这句话明确的交代了“秀”在文中的主要作用,它能将整个篇幅提升上去,并且将文中的词句导向主旨,即文章所“隐”之处,然而,文章的秀巧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通读全篇,不会感觉有任何穿凿附会,雕琢呆板而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相对“隐”而言,在第一时间,秀句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它是文章最出色的地方,读者正是在这一出色之处,而透过文章表面的词句而把握住文章内在的文脉。

三、隐之美与秀之美内在的联系

“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在“隐”与“秀”的相互调和中产生审美效果,“隐”给人带来思想的深邃,感情的真挚,“秀”给人带来言辞上的愉悦,使人感触到文章的绮丽华彩,美不胜收。“隐”与“秀”是一对相反相成的矛盾体,共同统一于文章的内容之中,隐是秀的基础,秀是隐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隐”通过“秀”而将文章的主旨传递给读者,“秀”因“隐”的含蓄内敛而显得有根有据,若篇中乏隐,正如经学多年而没有学识的老儒学生,经不起叩问和质疑,文中乏秀,则如富贵之家缺少珍玉的巨室一样,空有外在的阔大而没有内在的秀丽,文章也会浮躁杂乱,恰如刘熙载所言:“词以炼章法为隐,炼字句为秀。秀而不隐,是犹百琲明珠而无一线穿也。”文章之中,只有隐秀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

总之,隐秀作为写作时的一种审美表现方式,以其各自的美学特点,不仅能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邃,而且能使读者在品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如同欣赏一副秀丽的水墨画一样,令人心旷神怡。同时“隐”与“秀”又不是独立而存在的,“隐”因“秀”而灵动感人,“秀”因“隐”而意蕴深远。二者在文学作品中互生互存,在形象和意境的组合和碰撞中产生强烈的美学效果,使得文学作品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2]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8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袁伟争(1987-),男,河南省漯河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先秦魏晋方向。)

猜你喜欢

烟霭意蕴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落日留痕
蝶恋花·有寄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帝女花妍:素心清欢染烟霭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