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译者主体性看《落花生》两个英译本

2012-04-29马晶晶

群文天地 2012年5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落花生英译

马晶晶

摘要:文章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析了散文《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作者首先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客观制约因素,进而分析了两个译本对语言的不同处理,和对原文风格和审美价值的传达,以及译者主体性在其中的体现及重要作用。由于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两个译本各有千秋,但总体来说都是散文英译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落花生》;英译

引言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已成为翻译理论界的热点话题。传统译论只强调原作至上,译者只是被动复制原作,而译者主体性则凸显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散文是文学中的一种常见体裁,其选材广泛,结构自由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在汉语散文英译时,译者主体性起着关键作用,译者应努力克服客观制约因素,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力求充分传达原文信息,体现散文的风格特点。张培基、刘士聪是我国研究散文英译的著名学者,他们对散文英译有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落花生》的张译和刘译为例,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这篇经典散文的英译中的体现及其重要作用。

一、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客观制约

传统的翻译研究一直忽视译者的地位,在近年来的译者主体性的讨论中,很多学者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发表了各种不同看法。《译学词典》对其解释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即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本、转换原本,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的特征。译者主体性亦即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在克服客观制约性中得到表现。客观制约性包括双语差异、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政治语境等”(方梦之,2003:82-83)。仲伟合的结论为“译者主体性是指在尊重客观翻译环境的前提下,在充分认识和理解译入语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它体现了译者在语言操作、文化特质、艺术创造、美学标准及人文品格等方面的自觉意识,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受动性等特点”(仲伟合,2006)。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的是一个中介的角色,这也正是译者正确发挥其主体性的表现。“一千个译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反映了不管译本如何,每个译本都是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结果。无论译者所持翻译观如何,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结果如何,译者主体性都客观存在。

译者主体性虽要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包括双语差异和文化语境等,但译者应如何更好发挥其主体性是每个译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大致有四方面:选择原文;解读原文;决定翻译方法;决定表达方式和应用翻译技巧(方梦之,2003:78)。译者应增强主体意识,努力提高主体性的能力,包括树立端正严谨的作风、具备坚实的双语能力、较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对双语文化的有准确理解和把握,并具备良好的审美感受能力等等。

二、两个译本对语言的处理及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落花生》是我国已故作家许地山的一篇久为流传的散文。作为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用花生来比喻人品,赞颂不图名利,不好大喜功,不夸夸其谈,默默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可谓“小”东西言“大”志。看似短小简单的文章创造了独特的意境,显示了作者独到的眼光和独特的见解。

因此,这篇散文的翻译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散文在结构上注重层次,往往以生动简洁来打动读者的心扉。在语言功能上,具有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的能以及祈使功能。其译文应充分体现原文信息,达到与原文极其相似的功能,体现散文的风格特点,意义完整,语言流畅、地道(李明,2006:134)。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张培基的《落花生》英译充分传达了原文的意义、意境和美学价值,而刘士聪先生的译本也十分清新流畅,体现出译者的严谨作风。

原文共二十四句,在语言处理上,张译本里的多数句子是句对句的翻译,有些句子因英语的语法特点加了相应的关联词,另一些句子则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调整了语序。刘译本对语言的处理也不逊色,用词妥帖,读来流畅自然。例如:

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几姐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张译】 Mother said, “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 Since you all like to eat peanuts so much, why not have them planted here.” That exhilarated us children and our servant girls as well, and soon we started buying seeds, ploughing the land and watering the plants. We gathered in a good harvest just after a couple of months!

【刘译】“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 like that,” Mother said, “Since you all enjoy eating peanuts, let us open it up and make it a peanut garden.” At that my brother, sister and I were all delighted and so were the young housemaids. And then some went to buy seeds, some began to dig the ground and others watered it and, in a couple of months, we had a harvest!

第二句话的前半句,两个译本都照顾到英语的语言习惯,采用it做形式主语,to let it lie waste也符合原文古朴素雅的风格。但刘译在关照精确的同时,也从目的语读者理解的角度加上 like that, 使译文口语色彩更加浓重,并把 Mother said 置于两句之间,使译文表达更加流畅。“就辟来做花生园罢”实质是一个表示建议的句子,why not do something 和 let us do something 都是口语中表示建议的句子,但后者显得有些平淡,而前一个则口语化更浓,商量的语气也更重。最后一句后半句原文有破折号,两个译文分别以and soon和And then 来承上启下,传达了原文中破折号的隐含意义。后面紧接着的一系列动作反映出“我们”的急切心情和忙忙碌碌的景象,张译用了三个动词-ing形式,让忙碌的景象跃然纸上。

三、两个译本对原文风格和审美意境的把握及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一个好的译者必须辨别文章的文体色彩,还要善于使译文与原文的文体色彩相契合。原文语言朴实,风格清新而自然,但却深入浅出,富于哲理。要传达这篇经典散文的风格及原作者审美情趣及原文审美意境,就要克服、超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客观制约,充分发挥译者能动性。例如: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底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

【张译】“Which of you could name the good things in peanuts?”

“Peanuts taste good,” said my elder sister.

“Peanuts produce edible oil,” said my elder brother.

“Peanuts are so cheap,” said I, “that anyone can afford to eat them. Peanuts are everyones favorite. Thats why we call peanuts good.”

【刘译】“But who can tell me what the peanut is good for?”

“It is very delicious to eat,” my sister took the lead.

“It is good for making cooking oil,” my brother followed.

“It is inexpensive,” I said with confidence. “Almost everyone can afford it and everyone enjoys eating it. I think this is what it is good for.”

此处原文语言简单朴素,两个译文都传达了原文的风格。原文的三个“说”字,张译都统一用了said, 而刘译则充分照顾到英语忌讳重复的语言习惯,分别用了took the lead, followed, said ,除传达原文风格外,也充分体现了译者个人的风格。最后“买它来吃”中的“它”和“吃”与“喜欢吃它”中的“吃”和“它”具有回环动态之美,刘译用了两个everyone,照顾了原文的两个“都”及分号之间照应和排比。因此这句刘译略胜一筹,体现了译者从审美角度对语言美的追求,也是前文提到的译者在美学标准方面的自觉意思的体现。

四、小结

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从原文到译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具体来说,译者主体性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把握,包括对语言、原作风格及原作审美意向和意境的处理与传达。同时,译者主体性也有其客观制约因素,因此,译者主体性也体现在译者对这些客观因素的克服和超越。从对《落花生》两个译本的评析中我们看出,两位译者都充分发挥了其主体性,克服了客观制约因素,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内涵,体现了原文的风格和审美价值。但在一些具体细节的处理上,由于受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两位译者又各有优劣,各有千秋。总体来说,这两个译本语言流畅、通俗简洁、古朴素雅,都是汉语散文英译的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明.翻译批评与欣赏[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

[3]刘士聪. 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C].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中国翻译2003(1):6—11.

[5]余光中. 余光中谈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仲伟合周静. 译者的极限与底线——试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的天职[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7):43—46.

[7]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汉英对照[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部)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落花生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
秋天,落花生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