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哈代诗歌中通过悲剧元素反映出的现实主义
2012-04-29王欣
摘要:托马斯·哈代不仅是英国文学中著名的小说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虽然哈代是以小说而闻名于世,但是他在诗歌领域里的成就并不亚于小说,也引起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将哈代归于悲观主义者,通过对其诗歌的解读与分析,不难发现在他的诗歌里面确实包含了一些悲观的因素,但是他对于生活本质的揭露更反映他诗歌表现出的现实主义。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诗歌;悲观因素;现实主义
一、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一位多产的文学大师,他不仅以小说闻名于世,在诗歌领域里的成就也很卓越。一些学者给哈代冠以悲观主义者的称号,在了解了他的生活,解读并分析他的诗歌之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的诗歌里面确实含有一些悲观的元素。然而,因此断定哈代是一位悲观主义者,还是有失偏颇。
哈代并不承认自己是悲观主义者,他曾写到:“所谓悲观主义实际上只是对现实的探索,只是为了改善人们身心的第一步”。通过了解哈代的文学生涯可以得知他并非一直都很悲观。在他的诗歌里的确存在一些悲观的因素,但这一点恰好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以及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爱。正如颜学军指出的,“哈代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位对人生悲剧性和可能存在的希望有充分认识的作家。”
二、托马斯·哈代诗歌中通过悲剧因素表现出的现实主义
在文学范围里,现实主义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描写方式的客观性,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揭露的批判性以及人道主义的体现。现实主义的作家通常不会直接表达他们的情感,而是以一种更隐晦的方式去表达。这些特征都可以在哈代诗歌的悲剧元素中找到痕迹。
(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其现实主义
托马斯·哈代经常描写黄昏、黑夜、寒冬、落叶、鸟等自然景物,并将其作为载体来暗示命运和爱情的不幸以及他对现实世界的失望。《黑暗中的鸫鸟》就是哈代通过对悲观意向的刻画表现其现实主义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倚在以树丛作篱的门边,
寒霜像幽灵般发灰,
冬的沉渣使那白日之眼
在苍白中更添憔悴。
纠缠的藤蔓在天上划线,
宛如断了的琴弦,
而出没附近的一切人类
都已退到家中火边。
在第一节中,哈代就用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现自然的萧瑟景致,他似乎想从自然中寻求安慰,因为自然一直被描述为“美的源泉”,但是看到自然所呈现的那副萧条的景象之后,哈代反而更加沮丧。 “寒霜”被描述为“幽灵般发灰”,冬日最冷的时节在哈代眼里却是“冬的沉渣”,而太阳则是“更添憔悴”的“白日之眼”。在诗的一开始,哈代就通过呈现冬日黄昏的阴沉设定了这首诗的悲伤基调。“纠缠的藤蔓”像是“断了的琴弦”,更是暗示即将灭亡的世纪末。
陆地轮廓分明,望去恰似
斜卧着世纪的尸体,
阴沉的天穹是他的墓室,
风在为他哀悼哭泣。
自古以来萌芽生长的冲动
已收缩得又干又硬,
大地上每个灵魂与我一同
似乎都已丧失热情。
哈代在诗的第二节运用暗喻和拟人的方法进一步阐释了他诗中的世纪末情绪。他把“陆地”比喻成“斜卧着”的“世纪的尸体”,把“天穹”比喻成“墓室”,把“风”比喻成“哀悼”。这些意象更是呈现出死亡的恐怖景象,而哈代把令人悲观的自然意象和他对世纪末的绝望情绪交杂在一起。
突然间,头顶上有个声音
在细枝萧瑟间升起,
一曲黄昏之歌满腔热情
唱出了无限欣喜,——
这是一只鸫鸟,瘦弱、老衰,
羽毛被阵风吹乱,
却决心把它的心灵敞开,
倾泻向渐浓的黑暗。
远远近近,任你四处寻找,
在地面的万物上
值得欢唱的原因是那么少,
是什么使它欣喜若狂?
这使我觉得:它颤音的歌词,
它欢乐的晚安曲调
含有某种幸福希望——为它所知,
而不为我所知晓。
(飞白译)
最后两节是整首诗色调的转折点,在描绘鸫鸟“欣喜若狂”的叫声时,哈代表达出一丝愉悦和希望的感觉:尽管四周的一切都很荒凉凄厉,但这并不意味着新世纪的到来也是如此,也许一切还有希望还有生机。然而他对于鸫鸟“瘦弱、老衰”的描写还是揭示了他心中的不确定和忧虑。还存在另一种对鸫鸟的解读,有人认为这里的鸫鸟是哈代指代他自己,因为他当时外表瘦弱,灵感也不再涌现。
(二)通过对悲剧主题的揭示表现其现实主义
哈代诗歌的主题中所蕴涵的悲观元素毫无疑问地表现出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爱是哈代诗歌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他认为真爱是最隽永最神圣的感情,因此是值得珍惜的。在他的爱情诗歌里,他运用了时态的转换,通过回顾爱情曾经的美好,反衬出现实中爱情逝去后的悲观情绪。《中调》这首诗正好就是哈代对于爱情逝去的忧郁的佐证:前面描写两个恋人分离的场景,最后揭示了“爱情具有欺骗性”这样一个道理。与浪漫主义诗歌中爱情美好而温馨的主题不同,哈代在他的诗歌中揭示了爱情残酷而令人失望的一面,因为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是不完美的,而这一点也确实展现了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前面提到过的那首诗《黑暗中的鸫鸟》表面上看好像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实际上哈代是通过描写自然意象来表达他对于世纪末的态度。这首诗的前两节非常清晰地展示出这个阴郁世界的悲观景象:尽管“自古以来萌芽生长”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大地上每一灵魂”仍然觉得悲伤,因为“又干又硬”的大地无法恢复生机。这样的描绘已经足以表达出哈代的失望和沮丧,最后两节中“欣喜若狂”的鸫鸟这一意象又唤醒了诗人希望的种子。有人认为这种情绪上的转变体现了哈代悲观主义的双重性,更确切的说,这一转变恰好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哈代一向宣称自己是“进化向善论者”,他认为事物是向更好的情况发展的。他的观点证实了他的现实主义性,因为他正是觉察到现实生活中绝望和希望的双重特质,所以在诗歌中指明了生活的本质。
《海峡炮火》则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哈代对于那个时期持有很准确的判断并预言了战争的到来。英吉利海峡的军事演习甚至唤醒了已逝的人。哈代通过描写上帝和逝者的对话,讽刺和谴责了那些使得战事愈加激烈的战争狂热者们。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战争都是不可避免的预定了的悲剧,人们在战争中失去的远远多于所得到的。
另一首诗《在风雨中》的主题也很好的诠释了哈代的现实主义手法。这首诗描写了人的一生:第一节讲的是人们在教堂里唱歌庆祝新生命的到来;第二节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暗示青春以及青春的逝去;第三节写的是年轻人长大了,并且组成了家庭;最后一节则暗示人们即将死去。哈代在这首诗中运用时间顺序,展示了人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事情。《在风雨中》的主题即是人生,其中蕴含了生老病死,同时也有悲欢离合,这些主题都与哈代的现实主义手法相符合。
三、结语
哈代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写作的初衷也不是简单地抱怨命运,更多的是呼吁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应该坚强的一种精神。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哈代诗歌中的悲观元素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相反,这恰恰揭示了他诗歌中呈现出的现实主义,因为他是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他不仅关注到现实生活中好的一面,也关注到其消极的一面。他的诗歌里包含了欢乐和悲伤,孤独和陪伴,快乐的记忆和残酷的事实,爱和距离,绝望和希望,战争和重生等等。通过直接揭露现实生活中的双面性,再加上悲观元素和对比的运用,哈代使得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主题更加清晰明了。
悲观主义并不是哈代诗歌中的关键词。从本质上来说,这些悲观元素就是他现实主义的再现。在他的作品中,他对现实的真实描写以及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也正好符合他对自己的看法。
(作者简介:王欣(1988-),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