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水金关汉简(壹)》八枚历谱散简年代考释

2012-04-29罗见今关守义

敦煌研究 2012年5期

罗见今 关守义

内容摘要:2011年《肩水金关汉简(壹)》出版,本文根据农历每年朔日干支序列(年朔序)的周期性和出土纪年简的上下时限,考定其中8枚历谱散简的年代,并指出73EJT10:273号简的释文错误。

关键词:肩水金关汉简;中国历法;历谱简册;年代考释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5-0113-06

1972—1974年由甘肃省文物部门主持,在汉代张掖郡肩水金关遗址发掘出土了一批简牍。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文献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成《肩水金关汉简(壹)》[1](下简称《肩水简》),2011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集团的中西书局出版,共三册,上册彩色图版313页,中册红外线图版314页,下册释文165页。该书收录10个探方出土的共2351枚简。在简牍出土38年后第一次与学界见面,引起多方关注和研究。

在这批肩水简中,有8枚历谱散简(T5:56、T5:58、T10:273、T6:70、T9:115、T10:272、T10:274、T9:282),简上不著书写时间。经过本文考释,可确认其原历谱年代;其中73EJT10:273号残损严重,本文认为释文有误,提出质疑。

文中E为额济纳河流域,J为肩水金关,T为探方;A、B为简的正、背面。符号□为该书释文未能确认的字, 为断简号。为便于查对计算,本文将甲子至癸亥标以干支序数01—60。文末附以上述8简的考释一览表。

历谱散简年代考释的三个问题

汉代历谱简册 汉代完整的一年历谱简一般由31枚连缀成册,首枚为年号简,其余一日至卅日各写1简(遇小月在卅日简上空缺),从右向左排序;每简从一月到十二月(以及闰月)上下排列各月当日干支,每干支从右向左横写。当历谱简册散乱遗失,出土个别残简,根据残留信息和历法知识,有可能考释出所属原简册的准确年代。

年朔序与周期性 农历一年各月初一日(即朔日)干支序列称为年朔序。常用陈垣《二十史朔闰表》[2](下简称“陈表”)按年排出的干支就是年朔序。

农历年朔序呈现周期性[3],统计的结果表示:相同年朔序的两年相隔31n年(n=3,4,6,7,10,13,14,17,20,21,24,27,等)①。参考文献[3]中设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04年为考察时段,举出这1010年中有264对年号年朔序相同。因此,要考定一枚历谱散简的年代,首先需要划出该简出土区的上下时限,以及考察该探方伴出纪年简的上下时限,这是作为考定该简年代的客观依据之一。时限越窄,重复的可能性越小或不存在,其考释结果的唯一性就能确定。考释简牍年代而忽略周期性将会造成错误。

例如敦煌298号简沙畹考为永兴元年(153)[4],当为元康元年(前65),罗振玉考释此简的方法结论均有误;敦煌697号简王国维、张凤编号49:5的建安十年(205)历[5],当为永始四年(前13),这两简的年代均被原考推迟了31×7=217年[6]。而经217年年朔序有可能重复是出现最多的现象,在上述264对年朔序相同的年号中就有98对。错误的原因是未加证明就把必要条件当成充分的。这就要求考释时必须依据出土区域和伴出纪年简的时限。

《肩水简》十探方的时限

《肩水简》中收录十个探方的2351枚简,其中纪年简140枚,约占6%。

最早的一枚是73EJT4:107号简:

大初五年

大初五年即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其次是73EJT9:227号简:

□授捾母冠习伤大始二年六月戊辰

大始二年即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

《汉书·武帝纪》太初三年(前102)“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这一地区的简牍遗存不可能早于此年。据劳榦先生考证,“博德屯居延始于太初三年,至晚到天汉二年(前99)”[7]。在以前发表的敦煌、悬泉和居延、甲渠候官、肩水金关文物中未见有这几年的简牍出土,太初五年简是第一枚,价值非凡,弥足珍贵。而汉武帝时的简牍也极少发现,太始二年简仅晚于疏勒河672号天汉三年(前98)和413号太始元年(前96)简[8],可谓凤毛麟角。

《肩水简》纪年最晚的一枚是73EJT7:50号简:

始建国年正月癸亥执东望隧卒成

“始建国年”即新莽始建国四年(12)。

本文将公元前100年—公元12年划为《肩水简》十探方简牍的上下时限,即纪年参照期,该书集印的大多数简牍书写的年代应当在此112年内。考虑到这十探方只是肩水简的一部分,下几卷发表的纪年简也许会突破下限,而居延、肩水简有其相关性。不妨参考《居延新简——甲渠候官》8409枚简的上下时限:前82年—公元32年[9](共114年)。整体上看,甲渠简要比《肩水简》迟20年。

在一些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扩大考释时段,来保证某些简上的干支排序在某时段内的唯一性;同时,下文对涉及的4个探方(T5、T6、T9、T10)内的伴出纪年简亦作了统计分析。

8枚历谱散简年代考释

第1枚简号73EJT5:56

此简完整,28×0.9—1cm(长宽单位厘米)。原简12干支从上到下排列,依次是某年正月到十二月共12个月十一日的日干支序列。

十一日 己 戊 戊 丁 丁

酉 寅 申 丑 未

(46) (15) (45) (14) (44)

丙 丙 乙 乙 甲

子 午 辰 巳 戌

(13) (43) (12) (42) (11)

甲 癸

辰 酉

(41) (10)

这里已将每个月十一日干支下的括号中注明了该干支的序数。显见简文“乙辰”为“乙亥”(12)之误。

为对比陈表,首先须导出此简的年朔序:

一日 己 戊 戊 丁 丁

亥 辰 戌 卯 酉

(36) (05) (35) (04) (34)

丙 丙 乙 乙 甲

寅 申 丑 未 子

(03) (33) (02) (32) (01)

甲 癸

午 亥

(31) (60)

探方T5共出土122枚,其中纪年简3枚,上限本始元年(前73,108号简),下限神爵四年(前58,22号简)。据陈表,在《肩水简》参照期内,只有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朔序与此相同。据上述周期性质,若有与前74年相同年朔序的年份,离它最近的,只有可能在它前后各31×3年出现,即前167年和公元20年①。而前者远离前100年的上限,后者与此年朔序不同,确保该简年朔序在考察时段内的唯一性,由此可断定73EJT5:56号简属元平元年历谱。

敦煌、悬泉和居延、甲渠候官、肩水金关出土文物中,在昭帝始元、元凤之后,出土简牍很少。迄今已知前74年纪年简只有不多的几枚,《居延汉简释文合校》[10]仅有3枚:

①A32金关204.4号简:“元平元年十月甲子朔乃戊寅……”

②A35大湾514.4号简:“未得元平元年四月尽 ”

③A35大湾520.21号简:“骑士充□元平元年十月 ”

以及甘肃汉简:

④玉门花海1449号:元平元年七月庚子[11]

⑤悬泉Ⅱ0115④:37号:元平元年十一月己酉[12]

⑥悬泉Ⅴ1612④:11号:元平元年十一月癸丑[12]

73EJT5:56号“十一日”简可与这些简互相印证。由于它所载历谱信息量远大于一般纪年简,所以在古历研究中具有较高价值。

第2枚简号73EJT5:58

□ □ □ □ 乙 甲 甲

□ □ □ 亥 巳 戌 辰

(12) (42) (11) (41)

癸 癸 壬

酉 卯 申

(10) (40) (09)

该简上部腐坏残失,22×0.9-1cm。简上第4个干支“□亥”,应是丁亥(12),简文仅知7干支。该简后部完整,全简应是某年后10个月某日的干支序列。由于日期已残失,缺少判据,其年代一般不可考。但此简出土于探方T5,与之相毗连的73EJT5:56号简上文已考为元平元年(前74)。据彩色图版和红外线图版,两简字迹相同,例如“乙巳”、“甲戌”,毫无二致,应为同人所书;两简制式、质地、色彩相同,应属同册历谱,确知73EJT5:58号简为元平元年。

该年无闰月,无联大月,据已知7干支推知另5干支,全部12干支为:

戊 丁 丁 丙 丙 丁

申 丑 未 子 午 亥

(45) (14) (44) (13) (43) (12)

乙 甲 甲 癸 癸 壬

巳 戌 辰 酉 卯 申

(42) (11) (41) (10) (40) (09)

可知正月某日为戊申,而元平元年正月己亥(36)朔,戊申当为十日,由此可断定:73EJT5:58号简简首残失的日期是“十日”,该简全貌因而恢复。

其实,上述“十日”干支序列正是73EJT5:56号“十一日”简的前1枚,两简原并列,出土亦在同探方,并紧密相邻。

第3枚简号73EJT10:273

廿四日 癸 丁 丁 丙 丙 己

卯 未 巳 寅 辰 酉

(40) (44) (54) (03) (53) (46)

这支简后半残失,只有前6个月廿四日干支,据彩色和红外线图版,原简干支12字,6个字迹漫漶难辨。而释文出现了严重错讹,任何一种历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排序。易于证明:假定正月廿四日癸卯正确,则导出以后5干支皆错,即皆不能与之匹配;同理,分别假定二月廿四日丁未、四月廿四日丙寅、六月廿四日己酉正确,都会得出其他5干支皆错的结果。只有三月廿四日丁巳(54)和五月廿四日丙辰(53)相容,符合作为历谱的条件。而这两个干支也正是原简中最清晰、无可置疑的。该简书法遒劲,格式标准,在每个干支之上,还保留为使书写整齐而打格的横线,可知此简确系应用历谱,非学习者信手所写。由此可确认释文有误。

以丁巳、丙辰正确为基础,可以推出其余匹配的4干支来。本文根据历谱一般排法,推出正确的释文应当是:

廿四日 戊 丁 丁 丙 丙 乙

午 亥 巳 戌 辰 酉

(55) (24) (54) (23) (53) (22)

进而推出该历谱原第2简前6个月的朔干支应当是:

一日 乙 甲 甲 癸 癸 壬

未 子 午 亥 巳 戌

(32) (01) (31) (60) (30) (59)

探方T10共出土550枚,其中纪年简33枚,上限元凤四年(前77,311号简),下限河平二年(前27,125号简)。据陈表,在肩水十探方简纪年参照期内,只有汉宣帝元康三年(前63)前6个月的朔日干支序列与此相同,这一结果与探方T10的时段不悖。根据上述农历的周期性质,可保证该简前6个月朔序在考释时段内的唯一性,由此确认73EJT10:273号为元康三年简。

以此结果反观彩色和红外线图版,逐字对照,确认本文的结论与原简不悖:原简第一干支应释为“戊午”,错释二字;第二干支应释为“丁亥”,错释一字;第四干支应释为“丙戌”,错释一字;第六干支极为清晰,应释为“乙酉”,而非“己酉”,说明释文“乙”、“己”不分。原简干支12字,错释6字,遂使该简不可理解。

第4枚简号73EJT6:70

十四日 丁巳 丙戌 丙辰 乙酉

(54) (23) (53) (22)

乙卯夏至反 甲申 甲寅 癸未

(52) (21) (51) (20)

癸丑 壬午 壬子 辛巳

(50) (19) (49) (18)

“乙卯夏至反”指五月十四日夏至,“反”指“反支”:《后汉书·王符传》曰:“公车以反支日不受章奏。”李贤注云:“戌、亥朔一日反支,申、酉朔二日反支,午、未朔三日反支……见《阴阳书》也”。

据此简可推出该年的年朔序为:

一日 甲 癸 癸 壬 壬

辰 酉 卯 申 寅

(41) (10) (40) (09) (39)

辛 辛 庚 庚 己

未 丑 午 子 巳

(08) (38) (07) (37) (06)

己 戊

亥 辰

(36) (05)

探方T6共出土198枚,其中纪年简13枚,上限五凤三年(前55,17号简),下限建平元年(前6,42号简)。在《肩水简》参照期内,据陈表,只有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年朔序与此相同,这一结果与探方T6的时段不悖。据上述农历年朔序的周期性质,可保证该简年朔序在考释时段内的唯一性。据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13],黄龙元年五月十四日乙卯夏至。由此确认73EJT6:70号简属建平元年历谱。

第5枚简号73EJT9:115

廿二日 丁 丁 丙 丙 乙

丑 未 子 午 亥

(14) (44) (13) (43) (12)

乙 甲 甲 癸 癸

巳 戌 辰 酉 卯

(42) (11) (41) (10) (40)

癸 壬

酉 寅

(10) (39)

此年九、十月蝉联大月。据此简可推出该年年朔序为:

一日 丙 丙 乙 乙 甲 甲

辰 戌 卯 酉 寅 申

(53) (23) (52) (22) (51) (21)

癸 癸 壬 壬 壬 辛

丑 未 子 午 子 巳

(50) (20) (49) (19) (49) (18)

探方T9共出土395枚,其中纪年简26枚,上限太始二年(前95,227号简),下限鸿嘉四年(前17,177A号简)。在《肩水简》参照期内,据陈表,只有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朔序与此相同,这一结果与探方T9的时段不悖。据农历年朔序的周期性,可保证该简年朔序在考释时段内的唯一性。由此确认73EJT9:115号简属初元三年历谱。

第6枚简号73EJT10:272

廿四日 壬 辛 辛 庚 庚 己

辰 酉 卯 申 寅 未

(29) (58) (28) (57) (27) (56)

己 己 戊 戊 丁 丁

丑 未 子 午 亥 巳

(26) (56) (25) (55) (24) (54)

其中六、七月为蝉联大月。由此简导出该年年朔序为:

一日 己 戊 戊 丁 丁 丙

巳 戌 辰 酉 卯 申

(06) (35) (05) (34) (04) (33)

丙 丙 乙 乙 甲 甲

寅 申 丑 未 子 午

(03) (33) (02) (32) (01) (31)

探方T10的上下时限为前77年—前27年,在《肩水简》上下时限内,据陈表,只有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年朔序与此相同,这一结果与探方T10的时段不悖。据农历年朔序的周期性质,可保证该简年朔序在考释时段内的唯一性。由此确认73EJT10:272号简属永光元年历谱。

第7枚简号73EJT10:274

五日 己 己 建二百 戊 戊 己

酉 丑 申 寅 酉

(46) (26) (45) (15) (46)

汉代“建除十二神”指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每神各司一职,汉人将其附列于历谱上,12天周而复始,以指导当日的行动。简文“建”位十二神之首,最吉,当日可行军、外出、求财、谒贵、上书,但不可动土、开仓。简文“二百”意义不明,待考。

按照汉简历谱的一般排法,此简两处错误:二月五日己丑当为己巳(42)之误,较为明显。五月五日己酉肯定错误,但它究竟应是什么,会有两种可能:一是当四月为小月时,该年五日简当释为

五日 己 己 建二百 戊 戊 丁

酉 巳 申 寅 未

(46) (16) (45) (15) (44)

二是当三、四月连大月时,则五月五日为戊申而非丁未。按照第二种情况推出该年前五个月的朔序为:

一日 乙 乙 甲 甲 甲

巳 亥 辰 戌 辰

(42) (12) (41) (11) (41)

查陈表,在肩水十探方纪年参照期内,仅有汉元帝永光五年(前39)前5个月朔日序列与此相符;扩大考察范围,东汉西汉(含新莽)426年中仅此一例,说明这一结果的唯一性和可信度。而当在第一种情况下五月为癸卯(40)朔,只有东汉章帝建初六年(公元81)一例,在《肩水简》考察时限之外,应予排除。

以此结果反观“五日简”彩色和红外线图版,逐字对照,看出位于“己丑”处字迹不能辨识;末端“己酉”清晰可辨,应为原简书误。

第8枚简号73EJT9:282

廿二日 □ □ 庚 庚 己

□ □ 戌 辰 酉

() () (47) (17) (46)

己 戊 戊 丁 丁

卯 申 寅 未 丑

(16) (45) (15) (44) (14)

丙 丙

午 子

(43) (13)

可补出所缺失的一月、二月廿二日的干支,应是“辛亥”(48)、“辛巳”(18),从而导出该年年朔序为:

一日 庚 庚 己 己 戊 戊

寅 申 丑 未 子 午

(27) (57) (26) (56) (25) (55)

丁 丁 丙 丙 乙 乙

亥 巳 戌 辰 酉 卯

(24) (54) (23) (53) (22) (52)

探方T9的上下时限为前95年—前27年。在《肩水简》上下时限内,据陈表,只有汉孺子婴居摄元年(6)年朔序与此相同,这一结果超出探方T9的下限21年。据农历年朔序的周期性质,公元6年的前31×3年即公元前88年①,其年朔序有可能和此简相同;但查陈表,并不相同。这样就保证了该简在《肩水简》上下时限内的唯一性。由此确认73EJT9:282号简属居摄元年历谱。

参考文献:

[1]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文献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肩水金关汉简(壹)[M].上海:中西书局,2011.

[2]陈垣.二十史朔闰表[M].中华书局,1962.

[3]罗见今.中国历法的五个周期性质及其在考古年代学中的应用[C]//东方天文学国际会议(2001年,南阳)论文.黄留珠,魏全瑞,主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三辑,三秦出版社,2004:6-18.

[4]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M].京都:东山学社,1914:9.

[5]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汉简出土地点编号与汉简著录编号一览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6]罗见今,关守义.敦煌、居延若干历简年代考释与质疑[J].汉学研究(台北),第15卷第2期,1997:37-50.

[7]劳榦.居延汉简考释·自序[M].中研院史语所专刊之二十一.商务印书馆,1949:3.

[8]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9]罗见今,关守义.《居延新简——甲渠候官》六年历谱散简年代考释[J].北京:中华书局:文史,1999(1):48.

[10]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1]吴礽骧,李永良,马建华:敦煌汉简释文[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150.

[12]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04,92.

[13]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