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翻译风格成因的多元分析
2012-04-29董琇
董琇
摘要:赛珍珠对中国文化无限敬仰,其普天一家的文化观影响着求同存异的文学观和尊崇原语的翻译观的形成。在文学创作中,她具有宽广超前的视野,通过文学活动促进人类心灵的共识。在翻译中,她通过异化策略,保留汉语特点和汉语文化形象,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在文化观、文学观和翻译观的合力作用下,赛珍珠的翻译呈现出通过模拟中国人的心理机制再现汉语表达方式、行文习惯,传达汉语文化习俗和意象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赛珍珠翻译风格;成因;文化观;文学观;翻译观
中图分类号:H0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2)04—0054—06
赛珍珠尊重异域民族传统,对他国语言的著作持开放态度,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输入和交换视为商品输入和交换的平行与补充。她历经四年翻译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孜孜以求,将中国的文字表达方式充分移植到英语中,其译文仿佛原文之语气,力图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在词语结构、句型特点、修辞手段、语序节奏上与原著十分贴近。例如“火炮”,赛珍珠模拟中国人的心理机制,从中国人的视角来描述,翻译为“fire bomb”,而沙博理用了西方读者熟悉的专有兵器名词“cannon”。赛珍珠是一位一丝不苟地把中国大地上的奇葩异草展现于西方花园的“花艺师”,翻译细致,求真务实。赛译虽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语读者熟悉的英语风格有所偏离,但是文学偏离标准的语言形式,能够使读者不仅关注译作内容,而且关注语言文字本身,偏离现象本身赋予那些语言表达以不同寻常的意义。
赛珍珠的“直译”乃有意为之,文化态度决定着译者的翻译策略,影响着翻译风格的形成。赛珍珠与中国文化的近距离接触使得她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充满着敬意,从而希望通过忠实翻译原著,向世界介绍、宣传中国文化。笔者试图从译者的文化观、文学观和翻译观三方面来探求赛珍珠翻译风格的成因。
一、普天一家的文化观
赛珍珠异化策略的选择离不开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向往,中国文化对她的熏染是全方位的。她出生于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三个月的时候就随父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浸淫在中国文化与语言之中。她喝着东方奶妈的母乳长大,一生中最重要的前四十年是在中国度过的,因此对中国的礼仪风俗有着深刻的认识。现引其自传《我的几个世界》中的一段话为证。
在我幼年的世界中,大人教导我们在长辈入座之前不能坐下,长辈动箸之前不能吃饭,长辈举杯之前不能喝茶。如果没有足够的椅子,孩子应该站着,长辈与我们讲话时,即便是在开玩笑,我们也必须使用合适的称呼作答。
自传中随处可见其对中秋、元宵等中国传统佳节的细致描绘。赛珍珠幼年受教于秀才孔先生,孔先生为她讲解传统儒学、历史文化、风情民俗,启发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不可否认這成为赛珍珠翻译《水浒传》的最初动因。
正如中国学者廖康所说,“中国的生活对赛珍珠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以至于她大学专业课、心理学、哲学的学习以及在康纳尔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的经历都未能在其文学活动中留下印迹”。赛珍珠对中国怀有特殊的情愫,在伦道夫一梅肯女子学院(她获得本科学位的学校)的档案上,于来源地一栏,她赫然写着“CHINKIANG,CHINA”(镇江中国)。赛珍珠的作品有着很深的中国烙印,她关心着中国的命运、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发展,在她的手稿中,《中国女性》、《中国剧院》等文章频入眼帘。笔者在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的手稿珍藏部有幸找到了《最难忘的人——孙夫人》一文赛珍珠的打字原稿,剧本《孙逸仙》,以及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的研究项目的原始材料。在美国巴克县赛珍珠故居博物馆还搜寻到她为里昂·沙曼(Lyon Sharman)所著的《孙中山:他的人生与意义》(Sun Yatsen:His life and Meaning)和宋美龄所著的《這是我们的中国》(This is Our China)二书分别撰写的书评。她评价说,“沙曼的书中对于孙中山這个传奇式人物的刻画真实而可靠”,“宋美龄所写的书体现出她对中国当时,过去和将来所处困境的清醒认识”。如此高屋建瓴的概括和洞察体现出赛珍珠对中国文化、国情和社会的充分了解。毋庸置疑,对异质文化的充分认知消除了赛珍珠可能产生的文化优越情结。由于对中国百姓、中国文化的特殊感情,她关心中国的政治和中国的发展,在翻译中希望再现中国社会的风貌,实现“文以载道”。因此赛珍珠翻译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处处体现出其个性中所融涵的社会性,对生活多年的中国社会的责任感。
美国巴克县赛珍珠故居博物馆馆长唐纳在访谈中高度称赞赛珍珠的翻译风格,她认为赛珍珠的翻译风格就是传递汉语特点的一种风格(A style of delivery of Chinese language)。這种风格的形成源于她对中国文化的无限敬仰,希望通过展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促进东西文化交流。赛珍珠采取“异化”策略,努力真实再现原著汉语语言特点和中国古代人情风貌,是她尊重异质文化价值理念的反映。她的翻译风格本身折射出文化相对主义精神的作用。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承认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尊重差别,求同存异,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和谐共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赛珍珠在两个世界的生活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性阅读使其发现在文化共性的基础上,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实,差异不是文化低劣的表现,相反,它赋予人类文化以多样性。赛珍珠反对不同文化间的贬损,倡导不同文化应平等对话、借鉴,互为丰富。她强烈反对西方人认为自己的文明高于其他国家,并通过枪炮来证明实力的做法。她认为文化间的交流、宽容最终应达到文化融合,消除文化冲突,“和而不同,天下一家”。在赛珍珠最初的认识中,基督教和儒教存在许多共通之处,她在自传中写道,“作为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孩子,我认为孔子与基督教的上帝是相同的;而且我接受各种神灵,习惯了供奉许多神佛的庙宇,其中一位特殊的神就是观音,她是内心与外表同样美丽善良的一位女神,而她的妹妹就是圣母玛利亚”。赛珍珠生活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的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具有双重的文化身份。這种双重身份,有时也使她陷于苦恼之中,在两个国家都缺乏归属感,仿佛在两个世界中都是“异乡人(the strangers)”,“局外人”(outsider)。文化身份上的尴尬处境塑造了赛珍珠特殊的文化性格,也促使她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反对文化霸权。
赛珍珠的文化观可以概括为:人们应该超越身体和文化的差异,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差异,并加以接受、包容,而不是拒绝、排斥,每个不同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学习,都是人类宝贵文化财富的一部分;当我们利用、吸收异质文化的传统和优点时,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和生活。赛珍珠感兴趣的是“整个人类的心灵和行为”。当她得知林语堂撰写了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书籍《吾国与吾民》时,十分兴奋,立即向纽约庄台公司推荐出版,并为该书作序。1934年起赛珍珠担任丈夫理查德的主要顾问,她联系与庄台公司签约的第一位作家就是林语堂,林语堂的作品在此之前于《亚洲》已有部分登载了。
因此不难理解赛珍珠为什么选择将《水浒传》的书名译为“All Men are Brothers”。小说的名字“水浒”按字面意思可译为“water margin”,這是书中许多故事发生的地点。但在译序中,赛珍珠说,“书名如按‘water margin译出,则会令人费解。……至少,我认为不能确切地表达出這本书所要说的意思。因此,我选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作英译本的书名,這就充分表达出這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气魄……他们因无法忍受官吏的迫害,离开家园,聚集在一个湖岛的大山中避难……他们同情穷人…反对贪官污吏,英勇善战……在讲到有关人物的故事时這些品德都反映出来了。……迄今,梁山泊仍旧令人难忘”。她先后试用过《侠盗》、《义侠》等书名,但她自己都不满意。直到出版前不久,她突然想到了《论语》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Around the four seas,all men are brothers)這一名言,便以“All men are broth—ers”为名。1925年,她在康奈尔大学的论文《中国与西方》的副标题中也引用了同样一句话。
赛珍珠文化观的形成也与斯诺夫妇等“中国通”、“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的影响有密切关系。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年)和其第一任妻子海伦·斯诺与赛珍珠是好友。笔者在赛珍珠故居博物馆珍藏的赛氏手稿中仔细研读了赛珍珠与斯诺夫人在1940年的来往信件。1940年5月24日,斯诺夫人写信告诉赛珍珠,
我们最近在菲律宾的碧瑶见到林语堂夫妇十分高兴,林语堂为“美国援华工业合作促进委员会”(Indusco)进行了二次讲演,净收入约为1900比索,反响热烈,他所受的欢迎程度无论是在本土专家还是国际来访名人中都无人能比……尽管欧洲战场上希特勒的胜利鼓动了反民主运动在中国抬头,但我仍然希望中国能够继续得到美国的援助。
她还介绍了正在中国建立职业技术学校,为中国的工业合作公司培养工程助手。1940年8月5日,赛珍珠回信给斯诺夫人说:
感谢您5月24日的来信告知我建立中国工业合作委员会的信息,這样的信息总会在某些场合派上用处,希望对中国有益。目前我正准备驾车运送一批医疗救援物资,作为在中国进入這个令人忧虑的交易的第四个年头的特殊礼物。虽然美国目前的兴趣在欧洲,但总体看美国国内的“亲中”情绪在上升。
埃德加·斯诺爱好和平,具有国际化视野,主持正义,关心中国的命运,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1936年夏秋成为第一个冒着生命危险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1937年至1938年,斯诺把這次访问记录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于英国和美国出版,1938年2月中译本出版时改名为《西行漫记》,最先发表于赛珍珠与其丈夫负责的《亚洲》杂志向世界介绍。正如斯诺所说:“這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的這些日子所看到、听到及所学习到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這与赛珍珠的创作、翻译的原则如出一辙。赛珍珠还请斯诺撰写《鲁迅——白话大师》,发表于《亚洲》的1935年1——2月号上。1936年9月号上,该刊又登载了斯诺翻译的鲁迅小说《药》和散文《风筝》。赛珍珠所留信件手稿充分证明了她与斯诺夫妇的密切交往,而斯诺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所做的贡献,对赛珍珠文化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影响了赛珍珠翻译汉语作品的策略选择和最终翻译风格的形成。
二、求同存异的文学观
赛珍珠普天一家的文化观与其求同存异的文学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赛珍珠的文学观属于诗学的范畴,她自幼便形成了跨语言、跨文化的阅读视野,建立了自己的诗学观念。她希望通过文学活动来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对话,在获得对人类共性认识的同时,通过史诗般的客观描述让人们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保护各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
中国文化的长期哺育使得她能够使用中国百姓熟悉的视角来刻画中国的人物景致。对中国的读者来说,赛珍珠的《大地》反映了农民昏暗生活的一个侧面。赛珍珠不遗余力地将鲜明个性的理想与理想主义融入了作品的人物刻画、塑造和翻译再现中。在《向西方阐释中国》的演讲中她强调,“阐释者必须有一种谦卑的、调查研究的精神,阐释者更多地通过他的行动而非言论来展现和阐释他的祖国和文明。只有理解和欣赏全人类的基本的人性,才能向一个民族阐释另一个民族”。1942年8月的《女性家庭月刊》说,“现代作家中很少有如赛珍珠为促进人类心灵的共识而作出如此之多贡献的”。其杰出的作品使人类的同情心越过种族的遥远距离,并对人类的理想典型作了伟大而高贵的艺术上的呈现。赛珍珠将本人追求的理想,将爱好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融入了作品的人物理想中。她的文学作品、翻译使我们切身体会到人类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只是排列方式有所差异。赛珍珠在公共场合所作的介绍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讲话与文章,至少在40篇以上,她的107部作品中多数是关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她说,“如果我能刻画出所深切感受到的中国人民的坚强、反抗、不屈的品质,我就基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她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全面生动的体现。出于上述的文学观,不难理解她选择异化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真实再现原著刻画的风土物貌和文化内涵是一种必然。
赛珍珠国际组织总裁珍妮特女士说,“赛珍珠具有宽广多元的文化视野,是一个具有超前意识的女性”。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框架,新的“文明的冲突”的模式唤起了人们对一直为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所忽视的文化因素的注意。赛珍珠在当时就预测,“中国在未来将注定成为发挥枢轴作用的重要国家,她一直是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只有印度可以与她媲美,尽管印度与中国全然不同”。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大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拉动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2007年就达到19.2%,居世界之首;2008年则增长到22%;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国为抑制世界经济的下滑做出了巨大贡献,贡献率达到29%。中国是世界经济稳定器。中国成为国际事务的重要参与者,没有中国参与,世界重大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全球主流媒体天天有中国的消息,這是因为中国是全球进步的力量、和平的力量、发展的力量。中国发展的事实证明赛珍珠有着伟大的预见性。在自传最后一页赛珍珠写道,
我们美国人已经开始摆脱对不同肤色、信条和国籍的人民的破坏性的歧视,我们不再夸耀并确信能够领导整个世界,我们对世界领导权已有些反感,我们在寻求合作而不是领导……我们在学习如何建立联盟,不通过武器、统治而凭借互惠互利和友谊纽带……如果我们还未找到一整套的方法来劝说其他国家为共同需求和利益与美国联合,至少可以让他们基本信服,美国不会觊觎他们的国土,不会征服他们。通过這样的否认式的承诺,其他民族的恐惧将减轻,当恐惧消除,希望即刻就出现了。
三、尊崇原语的翻译观
赛珍珠的文化观、文学观影响着其翻译观的形成。首先我们需要考量翻译策略选择与文化态度的关系。以色列特拉维夫学派的著智学者左哈尔(Evan—Zohar)提出了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他的多元系统论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文化因素对翻译策略取舍过程的影响。多元系统假说认为强势文化的多元系统内,译者往往采用归化,弱势多元系统内译者多用异化或阻抗式翻译策略。当翻译文学在特定文化的文学多元系统内起“主要”作用时,它就会“创造新词和表达模式”,如果起的是“次要”作用,它只是“巩固现有的语汇和表达模式”。一个民族的文学文化的地位决定了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内的地位,翻译文学的不同文化地位又影响着译者的翻译决策,从而成为译者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民族的文学文化地位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译者对某一文化地位的认定与其客观地位相同时,可运用多元系统假说对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进行判断。然而如果主客观两方面不相符合,翻译策略的选择仍取决于译者本人。在翻译研究转向译者本人的今天,人们愈加重视译者的文化观对翻译活动的干预作用(interven—tion),干预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赛珍珠翻译所处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遭致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目标语英语文化较原语汉语文化相比,占有强势地位。按照左哈尔的多元文化系统论推断,汉译英时译者将采用归化策略。但赛珍珠由于其特殊的双重文化身份,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深刻情感,形成了复杂的文化心理,在其心中汉语与英语文化不是上述简单的强弱对比关系,翻译汉语原著时,原语文化在赛珍珠心目中的地位较高,因此她选择了异化策略。赛珍珠虽然知道西方英语读者认为她的译文没有利用归化的译本流利,但并不投大众所好,本着文化交流的态度,重视异质文化,通过异化保留本土的意象,向西方国家推广中国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对她来说具有显著的文化意义。這里可以举一个谚语翻译的例子。
例:我爹娘当初把我嫁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第四十四回)
赛译:My father and mother gave me first in marriage to Wang The Scribe and they hoped that it was the once for my life,as a bamboo thrust into a pool once strikes the bottom.(第四十四回)
沙译:When my parents gave me in mar—riage to Wang the Scribe,I hoped itwould be for life.(第四十五回)
登译:When my parents arranged my mar—riage to Registrar Wang。I thought,was goingto be married once and jorall.(第四十五回)
杰译:When my parents married me to theclerk Wang they they thought that,I was settled for life.(第四十四回)
赛珍珠同时译出了谚语“一竹竿打到底”谐音双关的表层意象和深层意义,前半句解释谚语的含义,后半句直译谚语的字面意思,保留了汉语的特有比喻和“竹竿”的文化意象。另三位译者只是归化原谚语,译出了其功能意义,汉语谚语生动的表达效果消失殆尽。翻译经典著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再现情节,更在于传达不同文字语言特点背后折射出的思维特征和文化心理,赛珍珠的翻译策略正是达到了這样的效果,体现了其尊崇原语的翻译观。
四、结语
赛珍珠在翻译中积极保留汉语的特色,同时也顾及了英语读者的接受度,即在英语读者对“新鲜的意象”、“陌生的表达”“容忍”的范围内,通过忠实再现原著汉语的语言特点、文化习俗,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這是表达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敬意的最为虔诚的方式。追根溯源,赛珍珠翻译风格的形成源于其普天一家的文化观,该文化观又影响着其文学观和翻译观的逐步成型。在文学创作中她具有宽广超前的视野,求同存异,通过文学活动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对话;在翻译中她尊崇原语,通过自己的方式努力向世界宣扬中国的古老文明。而翻译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文学观的影响。因此,在文化观、文学观和翻译观的合力作用下,赛珍珠的翻译呈现出通过模拟中国人的心理机制再现汉语表达方式、行文习惯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