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博弈视角的牛奶质量安全监管分析

2012-04-29朱月季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社会福利质量安全牛奶

朱月季

摘要:通过牛奶市场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支付构造一个社会福利函数,以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基调,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策略进行动态博弈分析,用逆向求解的基本思路讨论得出,当牛奶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时,在检准率大于50%的前提下,政府对于牛奶产品的监管力度(抽检率)存在一个最优值,表明抽检并非越严格越好,而是与优质和低质牛奶的生产成本差呈正比,与牛奶的市场价格、惩罚力度以及检准率呈反比。政府的监管应该综合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出稳定长期有效的监管策略。

关键词:牛奶;质量安全;社会福利;监管

中图分类号:S879.1;R15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1068-05

Analysis of Government Supervision over Milk Safety based on Game Theory

ZHU Yue-j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ubei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A function of social welfare was created though the expected payoff of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consumers.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Game Theory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was made based on the fact that government maximizes the social welfare. Through reverse solving, it was concluded that government with enough technology support should make its supervision (the proportion of sampling inspection) at an optimal level when the milk was unsafe and the ratio of valid inspection was more than 50%, assuming that sampling inspection wasn't better when the proportion of sampling inspection was higher, but it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gap of production cost between high quality milk and inferior milk, and wa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market price of milk, penalties and the ratio of valid inspection. It indicated that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se factors into account to make a more effective long-term policy to address the milk safety issue.

Key words: milk;safety; social welfare; supervision

在牛奶市场上,由于企业的失信行为导致劣质牛奶的产生,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对牛奶的效用评价失真。目前很多学者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相关的制度设计进行了研究。Elbasha等[1]认为在任何情形下信息是决策制定的关键性因素,如果人们不能完全明确自己的各种行为的预期成本收益,就会产生非最优结果。试图通过一种制度设计使得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正确的信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从而改进社会福利。李瑾等[2]同样从信息的角度分析了发达国家食品质量监管的模式,提出建立可追溯和预警的信息监管体系。Starbird[3]认为买方在具有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会依赖食品质量安全的抽样检测机制,而检测会出差错,可能使得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流入市场,或者原本安全无害的食品被误检出问题,利用一个委托-代理模型演绎了抽样检测机制这一重要因素对买卖双方交易行为的影响,认为抽样检测的步骤规则标准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改善有很好的效果。Masters等[4]具体讨论了婴儿食品质量认证对福利增加产生的作用,以及引进认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然而,目前对于制度设计中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以及食品安全质量监管(抽检)力度这一核心指标很少进行足够深入的阐述与分析,综合考虑Starbird[3]所认为的误检因素,是否政府监管的力度投入越大越好,是否有一个关于监管抽查力度的最优值,政府是否需要进行监管信息的公开,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将进行一个尝试性的剖析。笔者尝试通过分析消费者、政府和厂商的预期支付,根据政府和厂商的行为指标,确立两者之间的策略空间。主要从政府的角度,以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基调,由各个指标的静态讨论,确立政府监管力度、信息公开程度与厂商投机行为策略的均衡。

1假设的提出

无论是对检测机构还是对消费者,牛奶信用品质的考核成本都很高,在少量饮用或者饮用后短期内根本无法考核,即便在公众对牛奶进行消费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也可能如此,如牛奶营养成分不符合标准或者含有抗生素等。那么在牛奶行业中,消费公众(即市场)能否正常引导牛奶生产厂商的选择,在这种情形下,市场不能正确反映消费者的实际支付总和,消费者很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对自己实际支付做出了错误判断,即由于信息不对称,一直处在难以考核产品品质的位置上,市场出现失灵,在牛奶行业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是一种重要手段。

基于实际情形,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抽象和规范,提出以下前提假设。①企业安全生产(生产安全食品)和投机生产(生产不安全食品)两种情形下的成本保持固定,这里的成本仅包括原料采集成本和生产加工成本,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的成本为CH,否则为CL,而且CH>CL;②政府决策依赖于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③除政府监管以外,不存在其他组织机构或第三方对企业行为实行干预。

2博弈各方的收益分析

2.1厂商预期支付

考虑到政府的监管,厂商的混合策略是选择以多大的概率进行投机冒险,其策略空间为θ∈[0,1],那么,安全生产的概率即为1-θ。在安全生产情形下,获得P-CH的收益;冒险投机时,政府监管查出的概率用ρ表示,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在产品流入市场前的检测或监管等,也就是说,如果政府的监管力度指标ρ=1时,能够完全避免问题产品出现在货架上,而不考虑交易之后的监管。厂商知道政府的策略信息(厂商在知道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的情形下,愿意冒险的概率θ会增加,而且在消费者不能考核牛奶产品的信用品质或者考核成本过高即市场失灵的情形下,整个行业势必出现一种混乱的局面),政府不清楚厂商出现失信行为的概率,即构成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冒险投机被查处会得到政府一个严厉惩罚(CP),但是,现实中的检测也存在问题,由于检测手段或者技术不成熟以及检测人员的素质原因(要么缺乏专业技能,要么私人利益驱动),常常出现误检,即可能存在将没有问题的商品检测出问题,而对于问题商品又未能检测出来,继续流入市场,达成交易。如果用μ来衡量检准率,误检率就为1-μ。也就是说,首先政府抽查有一个概率,如果被抽查到,检准率为μ,μ是一个条件概率。那么,厂商的预期为:

ΠE(θ)=P-CH+θ [ρ(1-2μ)(CP+P)+(CH-CL)]-ρ(1-μ)(CP+P)(1)

2.2消费者支付

消费者使用一个均衡价格P购买牛奶制品,获得一个效用V,那么消费者剩余为V-P,如果消费者购买的牛奶因质量问题而导致利益受到损害,便得到一个支付为W,W的符号是不确定的,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但是总有W<V,即牛奶存在质量问题时,消费者获得一个较低的效用,甚至已经对身体造成了损害(负效用),这样消费者承担的总收益(或损失)为-P+W。如前所述,W的确定对消费者是很难衡量的,消费者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在一种考核阶段。效用属于人们的主观评价,实际上消费者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交易达成时就对产品的价值(即效用)有一个确定的预期,从这个角度上讲,消费者的效用在交易时已经确定,但是这种效用预期会随着不完全信息的消除对自己的效用会有一个更新,这种更新也会呈现增加或减少两种情形,所以更新是不确定的,当然这都是建立在消费者具有很强的溯源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消费者在交易完成后不再追溯或评价自己在以往交易中的效用,那么更新是不存在的(图1)。图1中,消费者在T0时刻交易,T1表示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后发现问题的时间点(比如在T1时刻,消费者出现了某种身体不适,或者偶然的机会检测出潜在身体危害,或者被告知所饮牛奶有质量问题),这个效用更新过程所需的时间段或长或短,这个更新的过程即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过程。

如抗生素的问题,在牛奶里主要是青霉素和链霉素,导致饮用牛奶含有抗生素有多种原因[5]。消费者在饮用牛奶后,对于含有的少量抗生素一般没有过敏或其他不适的反应,消费者确定的效用支付处在R1水平上,除非在抗生素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某一次偶然的检查事件(比如生病后用药出现抗药性),消费者在这种情形下是有积极性溯源的,便可能更新自己的效用信息。这时,消费者的效用由购买时的一个正的效用V变成一个或低于效用V的正值W或为负效用W。如果消费者认为质量问题并没有对自己的健康造成损害,换句话说,消费者还能接受低质量牛奶,只要不损害健康,效用评价W仅仅低于最初的效用V,而仍然是一个正值,否则,为一个负值,甚至其绝对值远大于效用V。原因在于质量问题可能已经造成了身体上不可挽回的损失,如牛奶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大头娃娃”事件。如图1所示,效用W的取值在A和B两个区域活动。可表述为:

R(T1)=W T1<TLV 其他(2)

其中TL表示人的生命周期,在这里是一个均值,即人的平均寿命。如果人们不能在生命周期内发现质量问题,则信息不对称将永远存在。人们将始终处于对问题牛奶的较高效用评价之中。现在尝试以一个平均效用值来衡量消费者遇到质量安全问题下的收益:

RA=[(T1-T0)V+(TL-T)W]/(TL-T0)T1∈(T0,TL]

(3)

如果厂商以概率θ投机生产有质量安全问题的牛奶,政府抽查概率为ρ,抽查到的检准率为μ,误检率是1-μ,则市场流入问题牛奶的概率是θρ(1-μ);流入高质量牛奶的概率是(1-θ)[1-ρ(1-μ)]。那么,消费者的收益函数为:

ΠC=θρ(1-μ)RA+(1-θ)[1-ρ(1-μ)]V-P(4)

在市场交易活动中,消费者不仅仅承担着商品的价格,还有交易费用CT,这里,我们侧重研究声誉与消费者成本的关系,此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消费者内在的心智成本CM。

事实上政府在实施监管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的信息公开,即不是将所有查处的信息公布于众,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者是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将不安全生产的厂商保护起来,因为声誉建立起来很难,而遭到破坏就在顷刻之间,存在一个反的“棘轮效应”。总之,政府掌握了这样一项指标,即监管抽查所得的信息公开程度——曝光率(β)。也就是说,即使不安全生产的厂商被查处,声誉变差的概率β,仍然有1-β的概率幸免于难。同样,对于安全生产的厂商有误检的情况,厂商也面临着曝光,尽管是误导信息。假定被抽查到而且有质量安全问题而且被曝光的厂商声誉差,被抽查到而没有安全问题且曝光的厂商声誉就好,剩下的厂商声誉不好也不坏,包括没有接受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和接受检查而未曝光的,大致可以这样分为3类。声誉好的厂商节约了消费者的心智成本,使得人们不必花太多心思在商品质量的挑选上,同时随着不对称信息的逐步消除也降低了消费者的交易费用。于是,声誉越好的厂商所节约的心智成本和交易费用就越多[6]。但是可能忽略了一点,声誉差的厂商同样也节约了消费者所承担的这些成本,声誉越差,节约的成本也越多。实质上在交易过程中对于那些声誉不好不坏的厂商,反而难以拿捏。原因在于监管部门所掌握的信息不足以对这些厂商的类型作出明晰的判断(图2)。

这样无论面临声誉好或差的厂商,只要政府曝光抽查信息,则消费者仅需要一个较低的成本M1;声誉不好不坏者,则需要较高的成本M2。所以,修正后的消费者收益为:

ΠC′=θρ(1-μ)RA+(1-θ)[1-ρ(1-μ)]V-P-(1-ρβ)M2-ρβM1(5)

3社会福利

博弈树的表示,图3中给出了厂商和政府的支付情况。归纳起来,ρ的含义是政府监管查处严的概率,取决于相关部门检测监管的力度,检测监管的成本视为Cg,政府的另外一个相关变量是CP,即政府给予企业质量安全问题查处的惩罚,设定为一个固定的常量。μ是用以衡量一般误检的概率,这是一个与检测技术和检测人员素质有关的变量。如果检测技术足够先进,则不存在机械误检的情况,但仍然可能存在人为误检。因此,误检大致可以分为以上机械和人为误检两种情形。

政府的预期损益:

ΠG(ρ)=ρ[(2θμ+1-θ-μ)CP-Cg](6)

社会总收益函数为:

ΠS=ΠE+ΠC′+ΠG

=V-CH-M2+θ(CH-CL-V)+ρ{θ[P(1-2μ)+(1-μ)(RA+V)]+β(M2-M1)-(1-μ)(P+V)-Cg}(7)

4关于均衡的讨论

从构造的函数可以看出,社会福利与投机行为的处罚力度(CP)的大小无关,但需要注意的是该因素对厂商的收益却是有影响的。既然政府存在的意义是改善市场失灵,政府的目标即是维护社会收益的最大化,政府掌握了两项指标,即抽检率(ρ)和曝光率(β),那么

ΠS(ρ,β)=V-CH-M2+θ(CH-CL-V)+ρ{θ[P(1-2μ)+(1-μ)(RA+V)]+β(M2-M1)-(1-μ)(P+V)-Cg} (8)

根据函数的特征,对抽检率(ρ)和曝光率(β)两项指标进行静态的讨论。

4.1抽检率(ρ)

曝光率(β)一定,则福利函数ΠS(ρ)是关于ρ的一个线性函数。对ρ的系数即函数的斜率为:

K=θ[P(1-2μ)+(1-μ)(RA+V)]+β(M2-M1)-(1-μ)(P+V)-Cg(9)

4.1.1当斜率为正值时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

若K>0,则使得ΠS取得最大值条件为:ρ=1。此时政府的最优策略选择是ρ=1,即监管一直很严格,以保证社会利益的最大。

对于厂商,当ρ=1,则:

max{ΠE(θ)-K>0}=max{P-CH+θ[(1-2μ)(CP+P)+(CH-CL)]-(1-μ)(CP+P)-θ∈(λ,1]}(10)

式中,记[(1-μ)(P+V)+Cg-β(M2-M1)]/[P(1-2μ)+(1-μ)(RA+V)]为λ。

若检准率μ<1/2,显然(1-2μ)(CP+P)+(CH-CL)>0,厂商的最优选择是θ=1,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见,检准率这一因素将影响厂商的决策,若误检过多,厂商有积极性生产问题牛奶;若检准率μ>1/2,则相反,厂商的最优策略是尽可能不要投机,生产安全的高质量牛奶。在这里,θ>λ,那么,厂商不安全生产的概率只能无限接近λ,以减少损失。

4.1.2当斜率为负值时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

若K<0,则使得ΠS取得最大值条件为:ρ=0。政府监管不严(全部不检查),对厂商采取“放任”的态度。同样对于厂商:

max{ΠE(θ)-θ∈[0,λ)}=max{P-CH+θ(CH-CL)-θ∈[0,λ)}(11)

由于CH-CL>0,所以厂商在此情形下投机生产是有利可图的,于是厂商会将投机的概率扩大到λ。

4.1.3社会福利最大化下的抽检率指标

在以上两种情况的分析中,厂商投机生产的概率(θ)都有向λ值偏离的趋势,那么当θ=λ时,能否得到一个稳态,即均衡:

max1{ΠS}=V-CH-M2+λ(CH-CL-V) (12)

在这种情形下,似乎政府对社会福利有直接影响的因素(ρ)失去了约束作用,但是,由社会福利函数得知,存在一个不定因素(θ),政府为维护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有积极性通过一定的策略使得厂商投机概率(θ)尽可能小,理想状态是θ=0,即没有投机,而对于厂商:

ΠE(θ)=P-CH+θ[ρ(1-2μ)(CP+P)+(CH-CL)]-ρ(1-μ)(CP+P)(13)

当ρ(1-2μ)(CP+P)+(CH-CL)<0时,即ρ>(CH-CL)/(CP+P)(2μ-1)(1/2<μ≤1),厂商没有投机的偏好θ=0,此时社会福利:

max2{ΠS}=V-CH-M2+ρ[β(M2-M1)-(1-μ)(P+V)-Cg](14)

现在,对所求的两个式子进行福利值的比较。即等价于ρ与(CL+V-CH)/[P(1-2μ)+(1-μ)(RA+V)]的大小比较。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消费者对于自身效用的评价RA。鉴于函数的特征,不妨考虑两种极端的情况:

第一种极端,若消费者购买后立即发现牛奶有质量问题,则T1=T0,有RA=W(W<0,且|W|>V)。那么,(CL+V-CH)/[P(1-2μ)+(1-μ)(RA+V)]<0,而ρ>(CH-CL)/(CP+P)>0,因此max1{ΠS}<max2{ΠS}。

在(14)式中社会福利显示更优,所以,政府会选择制止厂商的投机行为。为了讨论的简便,把(CH-CL)/[(P+CP)(2μ-1)]记为A。

如果政府在检测查处的监管上投入过多,出现ρ>A,那么从上式结果可以看出,社会福利会有不必要的损失,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为监管的效率损失,为避免这种损失,政府应当理性调整监管的力度,所以从这个结果来看,是不是可以说,事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政府监管力度越大越好。那么政府的最优策略是ρ*=A+σ(σ>0),σ是一个很小的正数,而且σ值越小,监管的效率损失越小,σ可以无限趋向于0,但是不可能等于0,如果那样的话,虽然厂商的收益是确定的,但是厂商的策略不确定,此时厂商无论做出什么样的策略选择对其自身来说都是无差异的,换句话说,厂商投机生产的概率(θ)很可能在[0,1]的策略空间内游离,这种状态导致社会福利的不确定性,对社会福利总和构成了威胁。

另外一种极端,若一直没有发现(T1>TL),则消费者一直处在V的效用之中,即:RA=V。则(CL+V-CH)/[P(1-2μ)+(1-μ)(RA=V)]>1,而ρ<1,因此,max1{ΠS}>max2{ΠS}。

此种情形下,政府有理由不实施监管,因为消费者虽然饮用了有质量问题的牛奶,却一直没有发现,也没有对身体造成明显的损害,而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效用当中。这样厂商也有积极性造假,因为这种不至于被消费者发现损害的质量,既让消费者得到了满足,也使自己牟取了暴利。

没有监管就没有曝光率。曝光率为零对社会福利反而是一件好事情,这一点从(12)式可以看出。可见,消费者的效用评价影响了整个牛奶质量安全监管的格局。在本研究中,侧重于对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下其他参数指标的讨论。原因在于,如果消费者不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那么,在这样一种极端情形下,就不存在所谓的牛奶质量安全问题。

4.2曝光率(β)及均衡策略解

信息公开程度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政府部门的开明程度。在食品安全问题当中,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一个关键。政府在安全监管过程中向市场发布食品样品抽检的结果,一方面为企业树立了声誉(无论是好的声誉还是坏的声誉),另一方面也节约了消费者的交易费用,使得消费者掌握了更多的有效的信息,从而改善市场失灵。从(14)式的讨论中得出,曝光率(β)与社会福利呈正相关,即β越大越好,取得最值为1。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政府应公开信息,增强监管的透明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曝光率(β)与政府的监管抽查力度指标(ρ)息息相关。如果政府“不作为”,对厂商的投机行为视而不见,采取“放任”的态度,那么就不存在曝光率了,因为政府也没有获得厂商的信息,与消费者一样,无法判断厂商的类型。在此种情形下,要求曝光率为1,也是无济于事的。从数理逻辑上,当ρ=0时,则β=0;当ρ>0时,则β∈[0,1]。

由此得到一个均衡:政府的最佳策略ρ=ρ*,β=1;厂商最佳策略为θ=0。

5结论

如果厂商所生产的低质量牛奶还不足以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某种损害,消费者由于知识或者信息的缺乏也不能分辨所饮用牛奶的质量,那么政府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考虑,会放任不管,市场失灵会一直持续下去。如果厂商生产的牛奶对消费者造成了身体损害,消费者识别出了这种损害,那么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监管。同时,政府监管的信息公开程度越大,社会福利也越大。此外,有力的检测技术(检准率在50%以上)支持是实施监管的保障。政府对于处罚条例等相关法规在一定时期内是不会修改的,即一定时期内,政府对于企业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指标(CP)是一定的,如果将监管的力度指标控制在ρ*,理论上是可以杜绝企业失信行为发生的,表明政府的监管力度要适当,也并非越严格越好,监管力度过小或过大都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但是就国内的监管现状来看,多个部门联合监管,职能的交叉导致权责形成不对等[7],即出现的责任推委现象,导致查处力度的不稳定,指标(ρ)出现波动,导致牛奶的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另外一个导致ρ出现波动的因素是政府不清楚厂商冒险投机的概率,在博弈树中显示为政府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所以政府不得不采取保守的措施,即一直保持持续的同样力度的监管查处力度,即使是在没有厂商进行投机的情况下,实际上政府维持这样一种状态也是需要成本的,所以当行业风气转好的时候,政府的监管可能出现放松。政府应该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作用,制定出稳定长期有效的监管策略,取代运动式的严查严打,营造食品安全环境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ELBASHA H E, RIGGS L T. The effects of information on producer and consumer incentives to undertake food safety efforts: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Agribusiness,2003,19(1):29-42.

[2] 李瑾,杨利琼,秦向阳,等.信息不对称与食品安全监管策略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9,49(9):2296-2300.

[3] STARBIRD A S. Moral hazard, inspection policy and food safet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 87(1):15-27.

[4] MASTERS W A, SANOGO D. Welfare gains from quality certification of infant foods: result from a market experiment in Mali[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84(4):974-989.

[5] 陈小俊.由劣质奶粉事件引发的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考[J].中国药事,2005,19(12):716-718.

[6] 卿志琼,陈国富.心智成本理论:一个超越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框架[J].当代经济科学,2003,25(6):1-6.

[7] 黄大川.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措施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7(2):44-46.

猜你喜欢

社会福利质量安全牛奶
送牛奶
炫彩牛奶画
树上也能挤出“牛奶”吗?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混合模式研究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创新策略分析
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困境
神奇的牛奶树
可否把宽带作为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与欧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