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视域下异化的类型及其原因

2012-04-29彭小兰李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彭小兰 李萍

摘 要:信息技术推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但因技术使用者的差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现代人类实践受到信息技术创造的产品及其建构的关系的限制和奴役,当前社会出现了各种异化的表现形式。根据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四种分类、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技术伦理的研究方法,提出信息社会存在实体上的技术异化和信息异化形式,认识上的精神异化和心灵异化形式,实践上的制度异化和交往异化形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人的异化; 异化表征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20-04

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继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诞生后,衍生出的一种全新技术形态。学者们从不同领域、不同运用范围和不同层次上对信息技术作出了多元的论证。美国学者丹尼斯·朗利(Dennis Longley)和迈克尔·沙恩(Michael Shain)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辞典》(Dictiona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1]一书后,其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一般而言,信息技术是基于微电子学将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相结合,对声音、图像、文本和数字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存储和传播的技术,是管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主要具有如下特质:以信息为对象;以各种媒体为媒介;以技术为手段。信息技术孕育了信息社会中人的关系的丰富与冲突,譬如劳动与资本冲突、人与物冲突、人和人的冲突、人和自然的矛盾,这也导致了人的异化状况呈现多种新类型。正如马克思指出,“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神的奇迹越是由于工业的奇迹而变成多余,人就越是会为了讨好这些力量而放弃生产的乐趣和对产品的享受。”[2]信息技术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何作用呢?现代人处于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向下,人类在实体、认识、实践三个方面受到自己创造的产品的限制和奴役的具体形态为何?本文将围绕“异化的形式为何,何以产生各种异化”两个问题,论证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下异化的新表征。

一、在实体层面上存在技术异化和信息异化

现代社会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补充和延伸人脑的功能,创造出客观现实世界下的信息化生活。信息技术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巨大繁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客体性的技术也在不断制约人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或者逐渐吞没了人的主体性,使人的行为失去自主性,或者人的活动被非理性状态下的本能动作取代。这种控制、限制在实体上表达为技术异化和信息异化。

1.技术异化

根据马克思的人的异化理论,技术异化是指作为人的创造物的技术无形中成为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已性力量,这些力量表现为间接性的人类情感,受限制的人类理性和受制约的人类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写道,经济、政治和文化以技术为中介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在的体系,这个体系抵制一切替代品,这个体系的生产力和增长潜力稳定了社会,并把技术的进步包容在统治的框架内[3]。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主体因素、价值因素作用中产生的技术的不确定性,技术逐渐远离人本身而获得中立。从技术异化的因素入手,我们认为造成技术异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技术化自然的困境。人类实践原初根植于自然,并依靠理性和技术开展劳动活动使自身从自然界分离,进而改造自然,企图控制自然。异化作为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是在生态层面上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并与自然形成对立状态,而产生的消极事实。譬如生态污染、空气污染和基因伦理缺失等等。恩格斯指出,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类。由此,人在运用科技控制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发生了技术异化,自然界不再是感性的结构实体,而是成为服从技术法则的被决定物。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下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自然的技术异化。第二,人造技术本身的困境。从工业技术到信息技术,反映了人类的创造物在不断完善演变。在信息技术产生后,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得到充分证实,技术有时可能产生超越技术本身目的的社会后果。又因为人类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技术和时代发展的条件和程度不相适应,导致社会与人造技术的不和谐。第三,技术合价值性的困境。技术价值源于其蕴含三种关系,即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工具性和为人性的辩证统一。前两种统一已经论述,第三种统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技术工具性的为人性体现为由谁创造、谁控制、谁运用的问题;另一方面技术的为人性体现为技术与利益和政治的耦合性。技术的功利主义者为谋求眼前利益不恰当地使用技术,把技术合理性变成经济的合理性,技术合理性变成政治的合理性,忽视了技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尖锐对立。所以,在技术社会化进程中技术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矛盾凸显,导致了技术在自然、社会和人本层面的异化。技术异化是人与技术的关系的异化,而人与技术的关系内部蕴含着人对人的本质的关系的异化。

2.信息异化

信息是信息技术最直接的作用对象。信息的功能演变过程也是技术的嬗变过程,信息异化是技术异化的伴生物。信息是指以适合于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的知识或消息,具有可识别性、传载性、共享性、可转换性以及时效性特征,以数据、文本、声音、图像为基本表现形式。信息社会中现代人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技术的进行信息形成的符号创造和符号交流。这和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其《人论》一书中,提出的人是符号化的动物的判断相一致。信息异化作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人与信息关系的颠倒,是人在信息中的同化,丧失人的价值目标。这种异化形式表现出人们依赖信息技术,以快餐文化的方式获取信息,盲目崇拜信息,难以分辨与取舍信息。从信息特征出发,我们认为导致信息异化的三种困境为:第一,信息符号化的困境。区别于工业社会异化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物的异化,信息社会还表现出基于符合的信息异化。美国哲学家莫里斯提出人类代代相传的符号最主要的是语言,但人们在使用符号、驾驭语言时往往会出现过分概括、完美交往、欺骗性等偏差,有意无意地影响人们正确选择[4]。第二,信息文化的困境。与物的异化相比较,符号异化多了虚实、真假混合的特点,其本质是创造主体自身的局限。信息文化异化是指使用文化符号过程中信息符号给人类带来危害,信息符号成为异己的敌对力量的现象。信息文化异化的形式多样,有鬼神崇拜、偶像崇拜、名牌追逐等具体异化表现,还有信息成谜、网络成瘾、语言暴力以及信息犯罪等深层次的异化表现。所以,信息文明创造者体验不到自己创造主人的角色,却要被自己所创造的符号所俘获即信息文化异化。可以说,信息拜物教是人类信息符号异化之直接体现。第三,信息价值的困境。具体表现为过剩信息符号的挤压,造成现代人类创造主体的迷茫;暴力信息符号限制人的个性彰显;消费信息符号的污染导致人类主体的价值迷失;信息符合影响信息道德目标。因此,符号异化与信息异化都是科技的伴生物,具有内在一致性。技术异化的外在形式为信息异化,其内在表现为符号异化[5]。

二、在认识层面上存在精神异化与心灵异化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劳动。人类理性渗透、作用于自然后,人的行为获得了合理的方式。这种手段的合理性、合价值性体现了人的自主性。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自我异化和劳动异化的关系。自我异化即人的本质与人自我属性的分裂,也是人的内在本质的丧失。人的内在本质在于人的劳动能力。自我异化表现为劳动这种人的本质为他人所占有,劳动不属于自身而属于他人。在信息技术建构的信息化社会中,从认识层面看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精神异化和心灵异化。

1.精神异化

精神异化作为理性的一种对象化形式,是外在异化形态。精神异化是人被某种理念、信仰所奴役,导致思想僵化、观点偏激,并无意识地在其指导下去实践而导致挫折的现象。精神异化还指精神产品同人的异化,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主体自主自觉的而是被迫被动的行为;这种精神产品也不是有利于人自身的需要,而是把人的精神世界畸形化,使人在精神上沦为奴隶[6]。精神理性作为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目标指向。从精神特质出发,笔者认为造成精神异化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忽视了精神理性的多层次性和差异性。精神理性异化的根源并不在理性本身,也不只是从人性出发,而应看到因为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性,精神理性作为其反映也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差异性。当人们忽视精神理性的层次性时,人们则盲目追逐单一性,人自然被人自身的精神观念奴役。第二,混淆了工具理性和目的理性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作为人,他除了金钱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的人。而事实是人作为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其精神需要的满足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决不亚于物质需要的满足。同物质生产活动的异化现象相对应,精神生产活动也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异化现象。理性异化的根源来源于工具理性,将人的目的与手段相混同。精神理性异化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是人的社会角色与人的自我价值定位之间的冲突、对立。第三,忽视精神理性的双重性特质。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技术进步直接推进了理性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精神理性异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评价,它不是出于道德责任,而是以人的价值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相悖为依据。精神理性一般表现为正向效益与负向效益。信息与技术直接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的成果高扬有创造能力的人的价值。但是信息技术发展并不是全面推进人的价值实现,还出现对人的价值贬损问题。比如机器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但也把人变成了机器的部件;网络技术出现推进了信息化进程,但人却沉迷于信息,造成精神失控。因此,人被提升为万物之灵,人的活动有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根本原因在于人具有自身特殊的精神世界,在于人的活动具有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能动性。

2.心灵异化

心灵异化作为自我异化的一种表现,是人被人自己头脑中的价值观念和态度所奴役的状态。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缺少自我价值认同的实质是与人性相违背的、心灵被异化的结果。基于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哲学备受关注,笔者认为造成心灵异化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心理空虚感普遍化。心灵异化表现为意义和自我价值缺乏的一种主体心理状态,出现了生活空虚、精神无家感,自我否认等等,最严重的还有自杀、精神抑郁等极端问题。信息技术带来了社会的高速发展,减少了工人肉体的痛苦,但也给人造成了心灵折磨和精神痛苦,造就了无根的灵魂。这种异化带来的人性压抑与精神痛苦比劳动异化带来的工人物质生活贫困更加深重。当心灵异化扩展到整个社会,人们沉浸在没有激情、动力的环境中不能自拔。有些人力图摆脱这种束缚,选择孤立自我、逃避社会,这恰恰成为一种尖锐的异化形式。第二,消极心理困扰。信息网络技术社会智能化,操作方式单调化,使得人丧失精神恢复能力。当内在的不和谐重复和周期性发生时,出现威胁生命健康,影响整个社会的社会资本整合。出现了国家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冲突并存,人的智力丰富与人性的匮乏并存,传统的累积与对传统的背叛和随意修改的并存,人之间地理疆界变小与心理距离加大并存等等悖论现象。第三,多元化冲击心灵和谐。信息技术因载体的媒介化,产生形成了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在此背景下,人性的意识和心灵维度得以彰显,当这种个体性上升到整体性时发生改变。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最大的祸害在于它压抑、扭曲了人性,造成了人性的异化。美国著名信息社会专家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信息化推进了电脑空间的隐私和自由,产生了超越集聚的超文本、网络地理和数字鸿沟[7]。人的劳动、需要、享受乃至思维都被同一化了,这种虚假的同一化就是人的异化。因此,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人性的极大自由,但在政治、经济和技术的合力下方可总体上摆脱人的异化状况,要在人类心灵深处进行革命。

三、在实践层面存在制度异化和交往异化

人类实践活动主要分为物质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分别展开主客体关系和主体间的关系。前者的异化表现为主体客体关系的颠倒,这种交往的重要中介是制度和程序,因为制度和程序的刚性作用使得主体由活动的自觉主动者变为活动的消极受动者,结果形成了物对人的统治。后者的异化表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冲突与矛盾。主体手段化和主主关系转化为主客关系,直接结果导致物的关系取代人的关系。当然,物质生产实践的异化和交往实践的异化又是相互交织的。

1.制度异化

信息技术产生的智能形态是基于信息媒介对信息收集、运算、储存和传递的具体方法。如统计技术、管理技术等。社会的运行基础在于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信息化社会区别于工业技术时代,劳动阶级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状况已经极大的改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受奴役发生了实质改变,但并不意味着异化劳动的消失。但是社会出现了规范异化现象,制度规范作为一种异己存在物对人的统治形式,展开着并影响整个社会。交往过程中价值规范异化,反映了在交往的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冲突。从技术社会制度规范特质出发,笔者认为制度规范异化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制度规范与人文精神的冲突。信息技术中人面对的程式化的操作,导致人的思维能力的衰退,人的情感本质的失落,艺术性弱化。在信息社会中,人被看作为高级目的的材料。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对异化劳动进行价值批判,揭示劳动价值理论,最终创立剩余价值学说,为建立全新人文价值体系提供了基础。所以,当前分析技术制度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信息社会人本化提供的路径。第二,制度基础的政治虚幻性。信息化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既有工业社会中的官僚组织的冰冷外壳,又有信息社会的开放自主精神。虽然官僚组织具有形式合理性,但是因为缺乏态度、德行的引入,很难达到实质的合理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认为,“在官僚政治制度下工作的下层人员,承担着酷似一部运转机器的工作,实际情况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工作枯燥无味,千篇一律,这不仅是一个完全机械的、毫无主动精神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物化的问题。”[8]信息社会人既受到它自己创造出的核武器的约束与奴役,也同样成了它所创造出的政治制度的控制物。第三,制度化社会专业伦理贫困。信息技术加速了社会的制度化,但制度化过程中没有建构好与其相应的专业伦理,产生了人们过多追捧知识、技术,而忽视伦理价值,产生了专业伦理的困乏。人类主要不是与机器打交道,而是与符号和人所制定的制度规范打交道。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弗罗姆指出,相比熟练的手工劳动者的异化程度,职员、商人和行政官吏在现代社会的异化程度更高。反思现代技术的掌握者的生存状态,他们被技术异化了时间,又异化了精力。可以说,现代社会比起工业社会事情的专业人群受到的异化空间更广和更深。

2.交往异化

承载信息的各种媒体是技术的物化形态,表现为平面媒介和立体媒介。信息技术背景下,人的交往载体最多的是借助于媒介。当前,从交往的虚拟化和媒介化特质出发,笔者认为造成人的交往异化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交往载体的数字化。信息交往的内在代码是数字。信息文明以科学和技术为依托,数字化技术彰显工具理性,导致了人的交往的片面化。高度发达的数字化世界中,人的个性和价值被分解为多样性的要素,抽象为数字符号。人际交往互动以电脑网络为媒介,出现了虚拟化交往。这类似于工业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机器化。第二,交往态度的冷漠化。信息化社会的交往实践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平等性。基于这些特点,交往主体各自一旦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心态交往,而是带着面具在虚拟社会冷漠化交往,主体和主体关系将转换为主体客体关系,交往将走向主体冷漠化和疏远化。美国公民身份专家马歇尔指出,当我们说到一个人的活动动机,是为他能赚得的金钱所激发时,这并不是说,在他的心目中除了唯利是图的念头之外,就没有其他一切考虑了。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本来应是目的本身却成为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最终导致实践交往的工具化、手段化[9]。第三,交往基础的角色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致,主体的角色分工更加明显。那些掌握着信息技术者如果能正向地以亲社会的方式处理问题,将发挥意见领袖功能;但信息技术分工使得人都职业化、物质化和手段化,无形中磨损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多重价值,扼杀了主体潜能。异化作为失去个性的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生存方式,它是在个人扮演的社会角色服从社会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语言范式时产生的。交往的角色化是人的片面性发展的特殊形式。当技术分工的片面化不再是外在强制,而是交往主体的内在认同,出现了角色极化现象。因此,为了实现交往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应发掘信息技术的优势,整合经济、理性、文化、意识等功能,改变交往理念和模式。

总之,信息技术视野下研究异化的类型及原因是深入了解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的发展趋向的一种研究方法。当前,中国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领域的纵深发展,逐步走入信息化社会,从实体、认识和实践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人的异化和社会异化的表现形式,为我们寻找理想社会建构路径提供理论关照。西方社会在信息技术的推进下,产生了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激烈争论[10],其论证焦点是信息技术发展视野下的技术与价值、理性与心灵、制度与德行的矛盾如何调和问题。这为未来中国异化治理研究提供了一个论证方向。

参考文献

[1]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5-3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

[3]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张峰,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7.

[4] [美]莫里斯.开放的自我[M].定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2.

[5][6] 彭小兰,李 萍.信息社会人的异化的新表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5-28.

[7]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J].郑 波,武 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83.

[8] [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M].张西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10.

[9]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M].朱志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3.

[10] Rawls,Justice as Fairness:Political not Metaphysical[M].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85:225.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