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小说《秦腔》的文化意义
2012-04-29王炳智
王炳智
一、《秦腔》出产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一)社会背景
农村、农民、农业——即“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影响未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多年来,贾平凹一直站在社会生活的前沿,以作家的责任和良知发现、关注和思考,致力于小说对社会现实、时代精神的关注与担当,尤其对农村转型时期农民的生存境遇,以及他们“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有着深切的体认。
贾平凹的《秦腔》是以故乡陕西丹凤县棣花镇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一个大户人家夏家的变迁,表现了改革开放过程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种种变化,倾注了作者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沉重思考。正如他在《秦腔》后记中所写:“当国家实行起改革,社会发生转型,首先从农村开始,它的伟大功绩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可农村在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后,国家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城市,农村又怎么办呢?农民不仅仅只是吃饱肚子,水里的葫芦压下去了一次就会永远沉在水底吗?”又正如他说:“当现在普遍认为不可能产生大境界大技巧的文学作品时,我们不妨将作品写成一份一份的社会记录,留给历史。”因此,“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一朝成书慰半世乡情”的长篇巨著《秦腔》便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二)历史背景
如果我们把百年中国看成一个历史空间概念,那么在这一方历史空间中,中国将以“乡村”历史文化的形态呈现。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变迁。在中国社会全面走向脱贫致富的历史进程中,乡土中国也遭遇了种种困境,农村在萎缩——主要是在精神上的萎缩,这预示着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价值发生了根本改变。贾平凹的《秦腔》以小说叙事的方式,最彻底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因为, 他在骨子里的确怀有一种浓烈的“史诗情结”,以写实、写乡土而见长的他,当被史诗情结和宏大叙事激情特定的“文学场机制”所唤醒,并被激发为一种叙事欲望时,就表现为在宏阔历史背景的时空跨度中缠绕穿梭着众多人物和琐屑事件,这也就是《秦腔》这部小说所能窥探到的历史时代。
贾平凹由强调主体的倾诉宣泄到强调为客体(家乡)树碑立传,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转化,也可看作是一次寻根的过程。寻根的过程其实也是失去根的哀叹。三十多年来,他像一头沙漠里的骆驼,迈着沉重雄健的步伐,跋涉在历史现实生活的泥土和砂石之上。而《秦腔》可以说是继承了《浮躁》、《土门》、《高老庄》的所有优点,动用了作家最后一块资源宝库。
用作家自己的话说:“《秦腔》这本书,是我对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历史巨变的生活记录,也是我对故乡、家族的一段沉重记忆……”
(三)文化背景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时期留下的大量上古遗音,使得陕西有着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传统文化资源,也形成了粗犷豪放、苍凉悲歌的声腔系统——秦腔。秦腔对于陕西乃至西北人说,不单纯是“吼”,更多的是心灵情感上的纵扬,一板一腔满是西北人的豪情和令人“沸腾”的精气神。
作为出身于农村,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的作家,贾平凹对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艺术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早在1983年,贾平凹就写了著名的散文《秦腔》,可见其对陕西的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感情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新兴文化和多种娱乐形式的挤压下,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与文化艺术形式逐步走向濒危。即便如此,我们通过《秦腔》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贾平凹对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艺术持怀的深厚感情。“秦腔”二字里,包含着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和乡土迷恋。
《秦腔》除了描写清风街上的日常生活,并对农村文化形态进行了鲜活的描摹。另外,人伦关系的盘根错节和这种关系遵循的道德原则,正是传统文化构成的骨架。秦腔作为地方戏曲,在小说《秦腔》里是一种民间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表征,它的寓意超越了戏曲本身。尽管清风街的人那么热爱它,可它仍宿命般走向了衰败。《秦腔》也可能是作者关于他的真正意义写本土文化的一个结点。同时,《秦腔》这一大时代背景下的大制作,也可以看作是贾平凹对深爱的民族文化的危象的极力守护。
二、《秦腔》中的秦腔的文化意义
秦腔发源于古秦地,是我国梆子声腔的鼻祖,它是连接秦人的精神从古代走到今天的窗口。当下,处于资讯化的时代,有很多的诱惑与利益吸引着我们,也有很多的困惑与烦恼困扰着我们,怎样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坚守我们的传统乡土文化,贾平凹用秦腔贯穿小说的始终,并以当代的审美眼光,站在更宏观和深入的层次上来展示传统乡土文化的流变。其对乡土的情感与关怀,以及面对古老戏曲艺术秦腔的式微,所流露出的真切的哀惋是具有多层面文化意义的。
(一)预示环境
贾平凹说:“秦腔在这本书里是有象征意义的,你可以看作是写的‘秦人之腔,即‘陕西声音之意。我在更大的层面上思考的是当代陕西一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和他们真实心灵世界的细微变化。”
《秦腔》中所描述的秦腔唱腔及曲牌音乐段落,不仅暗喻着作品的主题,更重要的是创造着一种秦文化的艺术环境。首先,秦腔音乐和锣鼓节奏用来渲染人物的心理活动,用来营造环境气氛,表达线性的文字叙述有时难于表达的团块状或云雾状的情绪、感受和意会。其次,小说中秦声弥散为一种气场,预示一种环境,秦韵流贯为一股魂脉而无处不在。此外,《秦腔》中大量采用象征和意象,旨在表现一种超自然、神秘的环境氛围。比如大清寺里的白果树流泪流了三天三夜,像下白雨一般,显然,作者用的是拟人化和夸张手法,之所以塑造这样的场景和设置这样的环境,是对清风街上将要面临的变异暗示出一种征兆:代表着传统和固有的乡村生存状态正默默发生着一次影响深刻的变革,原有的价值体系和信仰即将分崩离析。
(二)展现悲剧
秦腔,作为中国戏曲之一种,“其审美特征是一种悲剧英雄主义艺术。”秦腔剧目数千个,这些剧目多以表现先民创建家园的艰辛劳苦,表现英雄血染疆场的悲壮情怀,以及钟情节妇的苦寒哀愁等等。
秦腔曲牌名在贾平凹《秦腔》小说中出现了好几十次,秦腔曲谱也被写入了小说。首先,小说中所录的秦腔曲牌,多为悲凉之慢板。其次,秦腔音乐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浓重的悲剧氛围。这种效果的获得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秦腔是一种悲剧情绪浇铸出来的、带有强烈抗争意识的艺术;另一方面,秦腔在小说中走向了不可挽回的衰落。单个人的悲剧性命运无处不在,群体的悲剧性命运也在加剧。最后,秦腔在小说中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味。例如白雪临产前,夏天智放的是《甘州歌》,这是一首使人惊恐的曲牌,专门是鬼魂上场用的,这就预示了白雪的女儿患有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悲痛;夏天智死后,白雪为他唱了一首《藏舟》,白雪唱的是挽歌,她为夏天智去世而唱,也是为自己的命运而唱,更是为乡村和秦腔的衰败命运而唱。
(三)寄托忧思
贾平凹的创作充满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他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去反映生活和进行艺术探寻。小说《秦腔》中的清风街,作为中国广大农村的一块有代表性的“麦田”,在市场经济及各种文化形态的冲击与挤兑下,传统的农耕文化走向没落,静默的乡村田园世界被彻底打破,面对支撑着故乡父老乡亲生存与精神情感的渐趋衰败的乡村和式微的秦腔,以及当下乡村隐含的种种危机,作者在惋惜与感伤的情怀里,以《秦腔》繁密的叙事,深广的忧思,绘就了一幅乡土中国之传统崩溃、精神离散的末世图景。
评论家郜元宝说,贾平凹是“中国一等伤心人”。贾平凹自己也常说“我们要更多地关心现实生活,应该忧国忧民,具有忧患意识。”综观贾平凹的作品,无不蓄满忧思和愁情,《秦腔》更是如此。他以感伤的情怀和凝重的笔调,在《秦腔》中从一个叫引生的奇人的视角,观察、记录清风街夏家家族的衰败和秦腔这种地方剧种的危机。贾平凹为我们记下了中国西部乡镇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骚动与伤痛,也记下了经济迅猛发展和社会剧烈变动中,中国风土民俗和传统文化的盛衰轨迹。
三、《秦腔》获奖的文化意义
贾平凹的《秦腔》获奖,展示了陕西第二代作家不凡的写作实力,继承了“陕军东征”的辉煌,鼓舞了陕军的士气,为陕西作家再次争得了荣誉,使陕西的文学创作迈上新的台阶,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文化意义。
(一)《秦腔》获得“红楼梦”文学奖:对作家坚持传统写作的认可
2006年,《秦腔》获得香港“红楼梦文学奖”,这次获奖不仅仅是对《秦腔》这部作品的一次认可和褒扬,更是对贾平凹坚持从传统文学中汲取精华,坚守传统写作与关照现实的一种肯定。
贾平凹深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学,并深受传统文化、文学的影响,将其中的精华和优点,不断吸收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尤其作为中国古典小说高峰的《红楼梦》,他对其中的精髓更是心领神会。他在《秦腔》细节描写中继承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并且使用较多,表现越来越明显。正是由于贾平凹对《红楼梦》的创作优点的接受和借鉴,使他成为当代最为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纵观贾平凹三十年的创作,他所有的艺术新变都在一个总的思想原则之下进行,那就是他80年代提出的要以中国传统的美的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
(二)秦腔获得世界华语传媒大奖:媒体和社会的认可
《秦腔》这样一部纯文学作品,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在一个由大众传媒创设的文学年度评选中获得世界华语传媒大奖,不能不说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而且在传媒和社会传播中也得到广泛的认可,提升了中国文学及其华文文学的世界知名度。
贾平凹及其文学在中国港台地区一直备受关注,其主要作品在港台出版后,被译成英法日韩越等文字,广泛流传,影响极大。美国《自由人报》社长兼总编、华人作家陈瑞琳指出:“贾平凹和那些旅居国外的中国作家一样,一直用人类意识制导自己的创作。他的作品有穿透力,直接抒写深层次人性问题,获得了广泛的共鸣是极其正常的。可以说,正是鲁迅、贾平凹等一些华文作家的努力,才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价位。”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持续写作的重要象征。网络上对他是这样定位的:“扑不灭的火,舀不干的水,打不死的贾平凹”。他虽然以纯文学作家出现,其作品却始终排在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他三十多年的写作历史,可成为当代文学稳步前行的缩影。
(三)秦腔获得茅盾文学奖:实至名归,确证了文人参与社会进程的可能性
《秦腔》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的乡土终结意识,它的现实关怀精神,它的苍茫悲凉的审美情愫等等。对于作品本身来说,关照现实的题材最终受到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的青睐。对于作家来说,是对他关注现实的深刻情怀、驾驭长篇的艺术能力的肯定。《秦腔》获茅盾文学奖,这不仅是贾平凹个人的荣耀和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更是陕西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对陕西文学和西部文学文化品牌的发展传播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再次雄辩地证明了贾平凹是个不折不扣的大作家、人民作家,尤其昭示贾平凹的三农题材创作已经达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
对于中国文学来说,贾平凹追求的是在一种文化氛围中的时代流向,以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忧患精神注视着民族命运的走向,关注和思考着对民族文化心理、人类文明的前景。贾平凹及其贾平凹文学现象,已经成为中国文坛和文化界不可忽视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由此,可见贾平凹的文学品格和审美追求在文学史上具有着别人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总之,贾平凹一直密切关注当代中国的现实,他的《秦腔》虽然是新的历史背景下的作品,但他的三农题材创作已经达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秦腔》寄托着作家对商州农民和农村命运的深切思考,但是作为一名作家他找不到秦腔和农村的出路,只能通过自己的如椽巨笔,将这种状况描叙出来,这也是一个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驱使的,是作家伟大的艺术创作的良心体现。对秦腔的认同态度,其实质反映了对土地的认同态度,也就是对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的认同,对大地母亲的感恩和依赖。
参考文献:
[1]贾平凹.秦腔·后记,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2]孙新峰.贾平凹及其文学的文化意义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3]贾平凹与王彪对话.有关<秦腔>的几个问题[N].文汇报.2005年1月17日.
[4]蒋正治,唐妹.试论贾平凹对<红楼梦>之接受[J].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5]常智奇.长歌当哭悲秦腔[J].当代戏剧杂志2005年第1期.
[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秦腔大评[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