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业转型模式研究

2012-04-29邹蔚然何雄

鄱阳湖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旅游业

邹蔚然 何雄

[摘 要]由于沉淀成本、产业结构单一、大量失业人口和环境恶化等原因,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通常非常困难。本文分析了旅游业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选择中的优势,归纳了城市交通通达度、客源地居民人口结构和消费规模、区域竞争与耦合因子、城市消费承载能力与基础设施建设四个影响转型可行性的因素,并结合这些因素对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试给出了主导型、过渡型和依附型等不同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5-0070-07

[作者简介]邹蔚然(1984—),男,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经济管理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何 雄(1971—),男,湖北黄冈人,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经济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经济和管理研究。(湖北武汉 430074)

Title: A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Pattern from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to Tourism Ones

Author: Zou Weiran & He Xiong

Abstracts: There are many challenges to achiev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due to sunk costs, singular industrial structure, massive unemployment, and deteriorated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tourism i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or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and points out four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 feasibility: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capability, regional competition and coupling factor, the tourist consumption bearing capacity and infrastructure of these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After examining these factors, the paper divides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to several types. Finally, several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tourism in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cluding dominant model, transition model, and adherent model, are sugges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Key words: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tourist industry,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我国拥有400多个资源型城镇,其中有80多个已经或即将面临资源枯竭。伴随着资源枯竭的是一系列的问题:经济发展停滞、环境污染严重、失业人口庞大,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不可持续发展态势。因此这些城市迫切需要寻找对策,转型产业结构,以求得以可持续发展。在其可选择的转型路径中,旅游业因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可充分利用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的沉淀成本和失业人口、通过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带动大批相关产业并减轻城市的生态环境压力,是一个解决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困境的良好选择路径。

然而,并非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都可以向旅游业转型。旅游产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本文试把影响旅游业转型的因素分为——区域影响因子和城市发展条件两大分类以及城市交通通达度、客源地居民人口结构和消费规模、区域竞争与耦合因子、城市消费承载能力与基础设施建设四小类,并分别阐明各个因素对于旅游产业发展可行性的影响机理。通过对上述影响因子的分析,试图归纳出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旅游业转型模式。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优势

(一)采掘业沉淀成本的利用

沉淀成本是指企业无法通过转让或再出售得到完全补偿的那部分成本,如采掘业生产过程需要的厂房和专业设备。在企业试图退出采掘业时,此类资本由于其专业性通常很难寻找到买家,即使能找到买家,也会因为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导致阿克洛夫“柠檬问题”现象的存在,使得这些资本的出售价格低于正常折旧后的价值①。

新兴的旅游项目工业遗产旅游是对沉淀成本的很好利用,工业遗产旅游以参观工业遗址、体验工人特殊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并在实地厂房模拟工人工作为主要卖点,让游客了解工业文化、特色型职业的生产、生活,体会不同于一般的体验刺激。同时,资源型城市特殊背景使得这些工厂遗址成为中国工业时代的象征,这种历史意义也同样存在旅游价值②。

工业遗产旅游所需的旅游资源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沉淀成本:废弃的厂房和专业的设备。原来的采掘业沉淀成本转化成了旅游业的利用资源。而原来采掘业企业投资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这一部分沉淀成本,也重新成为了旅游业的基础设施。这些沉淀成本已成为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的资源优势。

(二)对产业结构的改变

资源型城市因矿而生,丰富的矿藏资源是其最重要的比较优势,因此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中采掘业和初级采掘加工业通常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限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高度集合化的行业,对于众多服务业产业有很强的关联性,其发展产生的拉动效应能够带动很多关联产业。通常以中间投入率,即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从其他各产业购进原料与产业生产产值的比例,来衡量一个行业对于其他行业的拉动效应,中间投入率越高,说明其本身产品附加值低,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效应强。由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可算出旅游业的中间投入率为68.34%,是典型的高拉动效应产业。

旅游业和其他高拉动效应的产业不同在于,其拉动效应不限于前向关联产业,拉动效应可以影响很多相关产业,两个产业的关联程度可通过直接消耗系数衡量。直接消耗系数则反映了产品之间直接消耗关系,其含义是某产品部门每生产一单位的总产品对某一有关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数量。通常把A产业对于B产业直接消耗系数大于0.0003的两个产业认为是显著相关。在投入产出表的135个行业中,旅游业对其完全消耗系数在0.0003以上的行业有32个,包括10个工业制造业部门和22个第三产业部门,其中关联程度最为明显的十个行业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知旅游业的关联产业多为第三产业,旅游业本身和其关联产业的发展能够使得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的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经济活力上升,改变目前第二产业畸高的不合理产业结构。

(三)对失业人口的利用

随着自然资源的逐步枯竭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原材料市场竞争的加剧,资源型城市中的许多采掘业企业举步维艰,面临倒闭破产,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采掘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这造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人口中的文化程度偏低,文盲和半文盲所占的比重很高。

旅游业的高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型城市中的大量失业人口。通常以资本装备系数,即某部门单位固定资产折旧投入所对应的劳动者报酬投入比例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装备系数比例越高,则说明该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越高。由表2可知,旅游业资本装备系数为5.39,仅次于农业的18.98和建筑业的9.55,这说明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失业人口有很强的吸纳能力。

旅游业吸纳劳动力另一个特点就是进入门槛低,不像电子通讯、计算机或者生物技术等行业一样对从业人员有较高要求,旅游业与其相关的服务业、酒店业和餐饮业等提供的就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要求较低,只需简单培训即可上岗。因此发展旅游业,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大量教育程度偏低的失业人口从劣势变为劳动力比较优势。

(四)恶劣的自然和城市环境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在主观或客观上走的往往是“先开采、后治理”的路子,甚至采取的是“只开采、不治理”的策略。大量的废水、废渣和废气伴随着资源的采掘而产生,造成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还有一些特有的生态环境问题:煤炭型城市由于煤炭开采造成的土地塌陷;冶金城市的矿石和煤炭城市的煤矸石堆放;以及开采过程中对于城市水体资源的破坏等①。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当地人民生活,并且会降低其对于外部投资的吸引能力。

旅游业以“无烟工业”著称,其生产过程就是游客游览景点的整个过程,无需厂房、机器等传统工业的固定投入成本,不消耗能源,不产生污染环境的废水废气。另外,旅游业的原材料是景点景观,并不产生能源消耗;销售产品并非实际物品,而是旅游带给人的愉悦和旅游过程中的服务,整个行业从理想角度而言可以视为无限循环利用,和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理念一致。

因此相比其他转型路径,资源枯竭型城市走旅游业转型会减轻对当地环境的压力,使其摆脱原来的“脏乱差”形象。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产业转型的相关因子分析

旅游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一个很好的转型路径选择,在国外有很多可借鉴的案例:既有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成功转型的案例,也有日本夕张市盲目扩张旅游业,超出城市自身消费承载能力,最终走向破产的失败警示。

本文在此试归纳出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旅游业可行性产生较大影响的四个因素,并分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转型的区位影响因素和城市转型发展条件两大分类:

(一)城市交通通达度

一个城市能吸引多少游客很大程度上受其交通通达度的影响。交通是旅游的基础,游客完成旅游首先需要空间的移动,这只能通过交通运输来实现。旅游地的交通通达度性会影响潜在旅游客户的旅游选择决策。另外,良好的交通通达性也扩大了城市的旅游吸引半径,把更多的人口纳入潜在旅游人口。Kual指出交通因素是旅游业成功法则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合适的交通网络能够使得一个已经衰退或者消亡的旅游区重新焕发生机①。

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是因矿而生,处于地理偏远区域,无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与周边区域城市协调性和关联性差,是其向旅游业转型不利因素。但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和后向关联的原材料加工产业城市存在生产合作关系,拥有相应配套的专业化运输线路,如果能够对这些原来的运输线路加以利用,则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向旅游业转型的一个有利因素。

(二)区位选址因素

旅游业的生产原料天然固定,无法像其他行业的厂商一样进行区位选址,自由选择区位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对于旅游业发展而言,选址影响因素大于其他行业。选址影响因素可分为区位竞争因子和区位耦合因子两类。

区位竞争因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同类型旅游资源。两个近距离的旅游资源将会形成直接的竞争。结果可能是一方破产倒闭出局,被另一方完全占据市场资源;或者双方共同瓜分有限的市场份额。例如山西省内的煤炭资源城市群,它们地理位置相近,城市背景类似,煤炭是它们共同的标志和名片,发展煤炭工业遗产旅游是这些城市可供选择的转型方向。但如果这些城市同时开发煤炭工业旅游,将会造成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附近的类似旅游资源会对其向旅游业转型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区位耦合因子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可以相互弥补,形成整合的其他旅游资源,它们的整合能够产生比原先单一资源具有更强吸引力的综合旅游品牌。如南京的栖霞山、汤山等自然旅游资源和秦淮风景带、中山陵景区等人文旅游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塑造了南京市的城市旅游品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业遗产与传统的人文或自然景观存在显著差异,容易和附近区域的其他旅游资源形成互补耦合,共同发展。

(三)旅游客源地内居民人口规模结构与居民消费能力

理论上,一个旅游资源对于世界任何区域内的潜在客源都具有吸引力,但实际上受文化、国别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旅游资源的影响范围通常是有限的,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这种处于转型期的新兴旅游城市,其影响辐射范围通常以周边区域为主。

传统研究认为,周边城市的居民人口规模和人均GDP是居民选择出游,形成客源地外推力的关键因素。但最新的研究这对于这两个重要因素做出了修正。

首先,周边客源城市的人口结构对于其居民的出游倾向也有重要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在我国的游客中,年轻人受限于收入不高,老年人面临健康问题,而中年人因其较高的经济社会地位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在旅游人群中占据着较大比例,有强大的旅游消费能力①。因此,客源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规模一样影响其旅客输送能力。

其次,客源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比居民的人均GDP或人均收入水平能更好地反映居民的旅游消费倾向。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因物价指数不同,基本生活保障的消费也并不相同,单纯以人均收入水平或者人均GDP来判定潜在客源的旅游倾向难免存在一定误差。国际旅游组织联盟(世界旅游组织前身)曾估算:居民可支配收入,即居民的收入在扣除必要的生存所需消费后的剩余量,每增加1%将导致居民的旅游消费增加1.88%②,较好地说明了两者之间关联。

(四)城市旅游消费承载能力及基础配套设施

城市本身的规模会制约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规模。日本夕张市的案例是一个典型的说明。夕张市是一个人口和城市规模均不大的小型城市,但通过大力举债经营,过度发展旅游业,超出其城市本身应有的消费承载能力,造成旅游景点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大环境共同作用,导致了夕张市产业转型的失败③。

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是指在游客游览景点的过程中为游客提供衣食住行等便利的各项服务措施,一般指宾馆、饭店以及交通等设施。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旅游范畴的扩展,休闲和旅游逐渐融为一体,会展中心、网球场、健身场地和游泳池等各种高端休闲娱乐设施也被纳入到衡量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好坏的标准中来。

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这两个方面面临诸多不足,这些城市并非是自然的人口聚集而形成,城市规模不大,城市人口有限,其本身消费承载能力不高。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只注重发展资源产业而忽视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各项基础设施相对于其他城市显得非常滞后,影响其向旅游业转型的可行性。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产业转型的策略选择

如上文所述,四个主要的影响因子可归纳为两大类,城市的交通通达度和城市的区位选址因素属于传统区位论中的影响因素;而旅游客源城市内的人口结构规模以及消费能力和旅游城市自身消费承载能力与基础设施均属于制约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内在与外在条件,称之为转型的发展条件。针对两大类影响因子可以把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再针对不同类型探讨其发展思路。

(一)区位条件好、发展条件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主导产业发展模式

这类资源枯竭型城市有向旅游业转型的最好条件,良好的交通通达性;区域范围内缺少可与之竞争的其他同类型旅游资源;旅游客源范围内存在大型经济城市,可提供大量的潜在客源;城市自身规模能支撑起旅游业的充分发展,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这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作为资源枯竭后的主导产业来推动整个城市的发展。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积极引导,以工业遗产旅游为主要卖点,同时发掘自身城市在历史、文化上的可利用之处,形成资源的耦合效应。如果城市本身存在非常好的可利用的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也可以以其本身的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工业遗产旅游为辅助耦合因子进行资源整合。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前期宣传投入,但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的大型资源型企业直属中央部委或省委,大量的财税收入都直接上缴中央或省级政府,给地方政府的留成极少,造成地方发展所需要的财富积累极少。虽然后来随着改革的进行,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得到了改善,但此时资源型城市往往已经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和一大堆遗留问题,地方政府很难再获得相应的积累资金①,由于地方财政能力薄弱,仅仅依靠地方政府很难担负起旅游业发展的前期投入,因此需要中央政府给予财政扶持使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业得以起步,中央政府提供财政扶持可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共同筹集资金。这样有利于各级政府协调合作,共同解决问题②。

(二)区位条件好、发展条件差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过渡产业发展模式

此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可能是自身规模太小,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形成旅游业的规模化,也可能是在其客源覆盖范围内缺少大量的潜在消费客源,难以形成稳定的客源供应,限制了旅游业发展的可行性。但是,由于拥有较好交通通达性,如交通便捷,并且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并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此类资源枯竭型城市仍然可利用现有资源,发展一定规模的旅游业。

旅游业是一个投入产出见效快、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和旅游业产生直接关联构成旅游集群的产业有旅行社业、旅游购物业、旅游娱乐业、住宿业和餐饮业。而处于外围的与旅游业形成关联的补充性产业则覆盖范围更广,包括通讯、建筑、会展、保险、医疗等等③。

以旅游业的起飞为机遇,可拉动一批关联产业的发展,再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在这些已经得到初步发展的行业中选择一个或几个适合自身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作为新的主导产业进行发展。旅游业能够带来大量的客流,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以此为契机,通过包装宣传,重新塑造自己城市的品牌,改变以往的“脏乱差”的形象。另外,旅游业的产出见效快,能够立即给资源枯竭型城市带来资金,资源枯竭型城市难以发展通常都是受限于资金缺乏,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大量失业人口的技能再培训、环境的治理等都需要资金的注入,这些都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区位条件差、发展条件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依附产业发展模式

此类资源枯竭型城市拥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周边存在大量的潜在客源,城市本身的基础设施与消费承载能力都非常良好。但恶劣的区位条件限制了其转型旅游业的可行性。区位条件差可分为两种可能情况:

一是城市本身的交通通达性不高,对于潜在客源而言缺乏良好的可进入途径,对于此类城市,应把转型的资金首先投向交通设施的建设,如高速公路、铁路等,一旦形成良好的可进入通道,就可以向第一类城市一样把旅游业作为城市转型的主导产业发展。

二是因为城市周边存在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这些竞争对手对于周边的客源有极强的吸引力,资源枯竭型城市本身的旅游资源与其相比,在品牌、开发程度、经营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严重限制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可行性。在此情况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业转型应该谋求合作发展,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寻求一个以区域内的王牌旅游资源为核心,其他旅游资源为补充的大区域旅游格局,并在此格局下形成自身依附型的旅游发展模式。

依附型发展模式要求资源枯竭型城市明确定位、寻求对接、错位发展。明确自身在整个旅游资源体系中属于从属地位,不盲目求大求强;寻找与核心旅游资源的对接,形成统一的发展品牌;但也不能与强势旅游资源在内容功能上完全重叠,需要有一定的差异错位,才能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的区域旅游竞争力。作为区域旅游体系中的依附和补充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应通过在人才、信息、交通、客源等资源上的共享,融合进整个区域旅游体系中,形成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谋求自身的进步①。

(四)区位条件差、发展条件差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宜发展旅游业

这类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旅游业毫无任何优势,交通通达性差,并且区域范围内存在竞争因子,使其自身毫无比较优势;过差的基础设施和缺乏潜在客源使得此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向旅游业的转型存在极大风险,失败可能性极高。

对于此类城市,则不宜选择旅游业作为其城市继续发展的转型方向。虽然旅游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拥有着广阔的前景,但城市发展的决策者既应认清发展形势,又要明白城市自身的局限所在,不可盲目跟风,强行发展旅游业。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并非只有旅游业一种模式,结合自身城市特点,寻找自身在区域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产业进行发展,才是可行之路。

责任编辑:王 琦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