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陵湖、鄂陵湖区生态环境修复研究
2012-04-29马生林
[摘 要]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扎陵湖与鄂陵湖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近50年来,随着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类在三江源区的活动日益频繁,两湖极为原始、敏感而脆弱的生态环境状况正被世人所关注。本文在对两湖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对其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和综合治理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扎陵湖、鄂陵湖区;生态环境修复;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5-0021-06
[作者简介]马生林(1959—),男,青海祁连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西部生态环保与资源开发研究。(青海西宁 810000)
Title: A Study of Eco-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 of Lake Zhaling and Lake Eling
Author: Ma Shenglin
Abstract: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Lake Zhaling and Lake Eling are the two biggest freshwater lakes on the plateau. For the recent 50 years,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eco-environmen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human beings increasingly frequent activities in three rivers source area, attention are paid to the primitive, sensitive and vulnerable eco-environment of the two lakes. This paper, based on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co-environment of the two lakes, probes into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to implement eco-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Key words: the area of Lake Zhaling and Lake Eling; eco-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 eco-treatment
一、扎陵湖、鄂陵湖区自然状况
气势雄伟的青藏高原是人类留给自己除南、北极之外的最后一片净土,而作为其腹地的三江源区所享有的“江河之源”、“中华水塔”、“全球气候调节区”、“高原物种基因库”、“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等殊荣,无不体现着青藏高原原始生态的独特性。作为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影响着青藏地区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甚至与全球的生态安全息息相关。青藏高原有大小湖泊1400多个,其中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1096个,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346个,面积为4.28万平方公里;湖泊面积总计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近50%。这些湖泊是长江、黄河水系和雅鲁藏布江的主要补给源区。青藏高原地区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大多是咸水湖和盐湖,著名的有纳木错、青海湖、察尔汗盐湖、扎陵湖和鄂陵湖等。①但近50年来,由于受全球“温室效应”和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整体变迁的影响,这些湖泊雪线上升、冰川融化、湿地萎缩、草原超载、森林锐减、植被退化,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亘古以来,在万里黄河的源头有两颗晶莹闪烁的高原明珠,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扎陵湖和鄂陵湖。这两个湖泊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宽谷地带,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莱县境内,既是黄河流域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两个淡水湖,也是黄河源头冰雪融化的集水之地。因两湖相距仅20余公里,故被称为黄河源头的“双生湖”和“姊妹湖”。两湖平均海拔4400米,东距黄河源头卡日曲190多公里,西距玛多县城60多公里,比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高出1000多米,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湖泊。两湖的湖名源于藏语,其中扎陵湖的藏语意为“灰白色长湖”,鄂陵湖的藏语意为“青蓝色长湖”,这是当地藏族同胞根据两湖的水色而起的名字。也许有人会问,两个姊妹湖虽近在咫尺,但水色为什么差异如此巨大呢?经地质勘察和水文检测,黄河源头地区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泉水,流经第三纪红土层,再通过纳滩沼泽,从西边进入扎陵湖时带来大量泥沙,湖区风大水浅,湖中沙粒沉淀不稳,因而使湖水呈现灰白色。扎陵湖水经过20多公里的河道进入鄂陵湖时,经过层层“过滤”使泥沙逐步减少,所以湖水看上去清澈见底,加之鄂陵湖水要比扎鄂湖深得多,因此水色呈现出青蓝色。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发源后,经星宿海与玛曲河(又名孔雀河),首先注入扎陵湖。扎陵湖东西长,南北窄,酷似一只大贝壳,镶嵌在黄河上,湖水面积约57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1.36米,蓄水量50多亿立方米,周围沼泽地76.88平方公里。因地处高原,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湖水碧澄闪亮,呈现湖天一色的美景。湖心偏南是黄河的主流线,仿佛一条宽宽的乳黄色的带子,将湖面分成两半:一半清澈碧绿,另一半微微发白,所以叫“白色的长湖”。扎陵湖的西南角,距黄河入湖处有3个面积1~2平方公里的小岛,岛上栖息着大量候鸟,故称“鸟岛”。
黄河在扎陵湖经过一番回旋和短暂的停留后,在巴颜郎玛山南麓,流经一条300多米宽的河谷地带,河水在此分成九股穿过峡谷,注入鄂陵湖。鄂陵湖地处扎陵湖以东,其形状恰恰与扎陵湖相反,东西窄,南北长,犹如一个很大的宝葫芦。湖水面积为679平方公里,比扎陵湖大10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2米,最深可达30多米,蓄水量为108亿立方米,相当于扎陵湖的1倍多,周围沼泽地86.23平方公里。鄂陵湖水色极为清澈,呈深绿色,万里无云时,周围的山岭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见,故被称为“蓝色的长湖”。千百年来,栖息于两湖的众多鸟类先在扎陵湖敷衍生息,尔后飞到鄂陵湖上一个专供鸟儿们聚食的天然场所,人称“小西湖”,又称“鱼餐厅”。原来,每年春天,黄河源头冰消雪融,河水上涨,鄂陵湖的水漫过堤岸流入“小西湖”,湖中的鱼儿也跟着游进来。待到冰雪化尽,水源枯竭时,湖水断流,并开始大量蒸发,潮水迅速下降,鱼儿开始死亡,而且被风浪推到岸边的沙滩上。鸟儿们吃鱼不需要化费力气去捕,只要到小西湖随便入座,就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这里因此成为青藏高原乃至东南亚鸟类迁徙、栖息的基地。每年春天,数以万计的斑头雁、棕头鸥、鱼鸥、赤麻鸭等20多种候鸟从印度半岛等地飞到此繁衍生息。两湖还盛产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骨唇黄河鱼等高原特有的珍稀湖生物种。此外,这一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为香獐、野牦牛、马鹿、玉带海雕等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条件,是高原兽生长、繁衍的天然乐园。
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在湖盆周围海拔4300~4500米处分布着大面积湿地。此地气候类型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系西风带南北两支半永久的辐合部,有“锋”存在,且具有寒冷季节长、温差大、风力强、冻裂风化作用显著等特点。据青海省气象局历年资料显示,湖区多年平均气温-4.5℃,最热月(7月)均温7.6℃,最冷月(1~2月)均温-17.6℃;年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为340.1毫米与1327.9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685小时,平均风速3.4米/秒。受气候、地质基岩及生物等条件的影响,区内土壤类型简单,主要有高山草甸土、高IU草原士及沼泽土。两湖流域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大都是冷水性无鳞鱼,以花斑裸鲤、扁咽齿鱼、黄河裸鲤、骨唇黄河鱼和三眼鱼等为主。历史上当地藏族牧民有敬鱼为神的习俗,不捕不吃,鱼类自然繁殖,使其多不胜数,给春季来此繁殖的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黄河源头水系发达,主要有玛曲、多曲、勒拿曲等季节性河流注入两湖,其植被分布有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山垫状植彼和高山流面坡稀疏植被四大类型,其中以高寒草甸占优势。另外在分布上由于受局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影响,山地阳坡多为高寒草原和草原化草甸,阴坡多为高寒草甸,河谷地带为湿滩地高寒沼泽。湖区内地域辽阔,人口稀少,以从事牧业的藏族为主。长期以来,藏族固有的生态环保理念使这里的青山依旧在,黄河万古流。然而,近30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大量外来人员涌入此地肆无忌惮地从事捕鱼、狩猎、淘金、采矿等活动,致使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
二、扎陵湖、鄂陵湖区生态环境状况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阻隔西部柴达木荒漠化向东南蔓延的两道天然屏障,在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特殊的生态价值和独特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扎陵湖与鄂陵湖区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保护分区中的核心区域之一,是我国最早的八大鸟类自然保护区之一,如今已成为青藏高原重要的飞禽栖息、繁殖、迁徙的中转站和生态环境最宝贵的国际著名湿地之一,2005年5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两湖流域是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古为羌地,是连接青藏和青海东部的经济纽带与交通要道,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青海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湖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就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地质、水文、气象、生物等方面进行过多次综合考察,为治理湖区的生态环境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也为当前和今后湖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迫切问题。
扎陵湖与鄂陵湖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原始、敏感、脆弱三大特点。这里99%的牧民是藏族,他们特有的环保意识(如保护野生动植物、祭湖等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延续了原始生态,并且其功效还在不断显现。但近50年来,由于湖水持续下降,两湖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特级生态环境告急区之一。
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湖区的美丽景致进行过由衷的赞美,然而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被誉为“青藏高原两颗明珠”的扎陵湖与鄂陵湖,因受全球气候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周边生态环境正在持续恶化。原补给湖水的30余条河流仅存16条,且都出现季节性断流,两湖湖面均比100年前缩小20%,水量减少了76%。
1900年以来的100多年间,扎陵湖和鄂陵湖的水位平均下降26米,湖面萎缩800多平方公里,亏水近600亿立方米,湖水最深已由20世纪初的平均36.56米降为现在的平均15.78米。作为两湖主要补给水源的邹玛曲、多曲、勒那曲等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仅有0.36%,其水量只是50年前的30.76%。盛夏时节,150多种约30万只鸟云集此地的壮观景象荡然无存,斑头雁、鱼鸥、黑颈鹤等所剩寥寥无几。与此同时,两湖地区周边草原退化面积已达1000多万亩,其中近500万亩毒杂草正在蔓延,650多亩鼠害加剧,“黑土滩”每年以15%的速度在递增,环两湖一带沙丘面积由50年前的70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如今的1200平方公里,并且每年以14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有关专家断言,如不尽快对其治理,在今后的40年里,湖水还将下降10余米,湖面还将萎缩300多平方公里。
扎陵湖与鄂陵湖区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正在沙化,水土流失面积也正在不断扩大。长期滥垦乱伐使大面积草地和原始森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之无序的黄金开采与冬虫夏草的采挖屡禁不止,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已占其总类的20%以上,远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由此造成众多地方的农牧民难以生存,被迫搬迁他乡,成为“生态难民”在荒漠化了的草原上游荡。40多岁的康杰是三江源核心区、青海果洛州玛多县的牧民,他如今带着家人走牧了3个月。因连年旱灾,牧草长势不好,牲畜无草可吃,牧民们被迫赶着牛羊寻找牧草较好的草场,他们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三江源地区出现的以“乞牧”为生的生态难民。
玛多县被称为“黄河源头第一县”,20世纪70年代曾是中国有名的首富县,全县牲畜头数最高达67万头只。如今草场退化,牲畜头数下降到31万头只,全县财政收入仅为支出的27%,昔日的“首富县”已成为有名的贫困县。同样,长江源头第一县的曲麻莱县,每天上午从10时开始,一辆辆拉满水的拖拉机就缓缓行驶在街头。每当这时,县城的居民纷纷拿出水桶等候在家门口,准备买水。而在县城外,干枯的水井比比皆是,长江源头竟出现了“住在源头买水喝”的窘相。曲麻莱县城原有136眼水井,到2000年只有8口井有水,县城大部分居民都靠买水生活。自然气候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让这块高原湿地不堪重负。水资源的减少、沙化加剧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让三江源的生态超载,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受到威胁。还有,“黑土滩”的出现让人看到了两湖流域高寒草甸类草地系统最为严重的退化过程。“黑土滩”由破坏草皮和裸地组成,主要生长着杂毒草植物,基本无利用价值。如今的两湖流域下陷裸地占5~40%,其植被覆盖率由75~95%降至30~50%,甚至5~20%;牧草质量逐渐变劣,优良牧草从原有的78.6~94.2%下降为24~56%,杂毒草由原来的5.9~22%增加到43~76%,可食性牧草比例与地下根量也随之下降。“黑土滩”的土质多为砂壤土,砂上草甸植被被剥蚀后,肥力减少。
扎陵湖和鄂陵湖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除自然环境演变外,人为干预是主要原因。如两湖流域人口剧增、草原超载、森林锐减、植被稀蔬、水源减少、湿地萎缩、荒漠化日益严重等问题相当突出。在两湖中盛产的的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和骨唇黄河鱼等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物种,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其滥捕达到失控。尽管青海省也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但实际上是名存实亡的挂靠机构,未能开展日常工作。加之长期未对此进行过封湖育鱼、减畜减人及草原治理等工作,因而使整个湖区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虽然多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气候、地质、生态、人口等方面的专家到此进行过有关调研,但对两湖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目前扎陵湖与鄂陵湖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虽然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然而呼吁的多,实地调研的少,更无人提出过系统而周密的对策措施,也没有切实可行的调研报告和专著,不能给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而更令人担心的是,问题的严重性至今仍没有引起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扎陵湖与鄂陵湖会从地球上消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从教科书和照片影像资料中去追忆这两个梦幻般的湖泊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罗布泊与居延海的彻底干涸也只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事实就在我们面前,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和警觉吗?
由于近年来受青藏高原气候异常的影响,两湖地区来水量逐年减少。如今这里的年均降雨量仅120多毫米,有效降雨只有90毫米,不及南方两场小雨。这一情形在两湖区域的生态变迁中十分典型,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是:一旦形成了荒漠,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综上认为,扎陵湖与鄂陵湖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不是一个单纯的草地退化问题,而是一个自然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以人的活动为主导诱因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演变的全过程。这是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植被稀疏、草地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对此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扎陵湖、鄂陵湖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我们要充分认识对两湖流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其在维系青海东部黄土高原与西南部柴达木盆地之间生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既是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的重要区域,又是国际重点保护的湿地和珍稀鸟类、鱼类与高原自然景观旅游区,同时也是高原湖泊与气候变化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治理好扎陵湖与鄂陵湖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具有实际的经济社会价值,更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虽然近年来通过一些措施使两湖的降水量与来水量有所上升,但依然解决不了两湖干旱缺水的矛盾。在自然演变和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下,两湖水位下降的根本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要强化两湖流域的生态环保力度,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
(一)科学论证,逐步推进“无人居住区”战略
要对扎陵湖与鄂陵湖区的湿地资源和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以此获得更完整、更系统、更科学的理论依据,力争今后5~10年将湖区内的牧民逐步搬迁出来,严禁游牧散放和草原超载,加快后续产业发展,还湖区一个相对的原始状态,以从根本上切实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彻底杜绝人类在此的一切生产及活动。
(二)提升两湖的保护功能,设立国家级生态保护特区
扎陵湖和鄂陵湖区植被隶属高寒灌丛、草甸地带的那曲—玛多高原、高寒草甸区,地处黄河上游高寒草甸向高山草原的过渡地带。构成完整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山垫状植被及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小区,基本包括青南高原主体上的植被类型,分布着世界上最高的湖泊湿地。这里水草丰美,珍稀物种丰富,由此形成以湿地、湖泊为主的独特生态系统。共有湿地动物84种,其中鸟类38种,隶属9目18科,占青海全省的14.26%;鸟类中夏候鸟占50%,留鸟占42%,旅鸟占8%,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除拥有青藏高原特产鸟类黑颈鹤、藏雀以及横断山脉向北伸入高原的鹃岩鹦、白腰雪雀、棕背雪雀等外,还有青藏高原荒漠种类斑头雁、鱼鸥、玉带海雕等。兽类有37种分别隶属7目17科,占青海的35.9%;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4种,除青藏高原特有的藏野驴、藏原羚、野耗牛、雪豹、雪鸡、盘羊等外,还有在湿地周围高山灌丛和草甸活动的自唇鹿、马鹿以及高原广泛分布的狼、赤狐等;爬行类1种,即青海沙蝴;鱼类属黄河水系共8种,占全省的14.5%,其中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骨唇黄河鱼、黄河裸裂民鱼、厚唇裸重唇鱼等。①另外,鳅科鱼类有拟蟋高原鳅、硬刺高原鳅及背斑高原鳅等。此外,两湖均有“海心山”和“鸟岛”,栖息着大量的水禽,堪称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鸟岛”,极具保护价值。
特别是扎陵湖与鄂陵湖流域作为“母亲河”黄河源头最为原始、敏感和脆弱的生态危机区,其生态修复程度不但在青藏高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且事关全国的生态安全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气候变化。所以,着力提升两湖地区的生态保护功能,尽快设立国家级的生态保护特区,不但是必要的和可行的,而且刻不容缓。
(三)积极研究两湖潜在的科研价值,并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
扎陵湖和鄂陵湖湿地是青藏高原腹地的主体部分,其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等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具备完整的自然综合体。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得到许多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理论依据。概而言之,两湖潜在的科研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扎陵湖与鄂陵湖属构造湖泊,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青藏高原湖泊、水系演变趋势,从而对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研究和湖泊资源保护利用有特殊意义。其二,通过对两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研究,可以为高原湿地生态学的发展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湿地保护及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其三,通过对珍稀物种管理及驯养技术的研究,不仅可以保护珍稀物种资源,而且可以使其得到永续利用。
(四)组织团队进行实地调研,编制生态修复规划
“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根据扎陵湖和鄂陵湖生态保护区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行业特点,根据其后续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在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中采取相应的发展方式,以此实现生态保护与后续产业发展的“双赢”。
要大力加强两湖区的科学管理。首先要设置必要的管理机构,制定保护区管理条例。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当地生态畜牧业生产,并创造条件开展旅游,增强保护区自身建设与发展能力。其次要控制保护区内的人员流入,减少人为干扰,切实处理好与周围群众的关系,向群众广泛宣传教育,与群众一起保护珍稀物种资源。②同时,要充分发挥这一地区生产环境洁净、水质好、无污染的优势,利用暖季饲草丰富、品质好的条件,扶持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牦牛、藏羊产品,建立牦牛犊、藏羔羊生产基地和有序进行虫草、蘑菇采集与蕨蔴、苦菜采挖,逐步发展壮大畜产品加工业和具有高原风光与民族风情旅游业。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该区进行一次综合考察,在此基础上精心组织调研,编制扎陵湖、鄂陵湖自然保护区规划并科学论证,报请国务院审批,纳入全国重点领域生态修复战略。
责任编辑:胡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