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参与 激扬生命

2012-04-29王旭彤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常春藤主体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参与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在语文教材、教师和学生之间构成了一个互动发展的动态场,在这个动态场中,只有引起师生“生命之流”的冲动,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袁贵仁先生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一书中认为:“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地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主体,具有主体性。”这里讲的三个要素“意识”、“能力”“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没有“意识”则被动,没有“能力”则不达,没有“作用”则缺少沟通、理解与感悟。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主体”,没有“主体”的主动参与,课堂的一切活动便没有了意义。但是,在许多语文课堂上,学生这个主体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听,被动地记,被动地做作业,缺少学习动力,缺少负责任的学习态度。教学动力论认为,教学活动的双边性决定了单方面的动机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教学动力。因此,笔者以为,主体参与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主体参与,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起点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了解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现有的真实状况,才会知道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只有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起点,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主动性,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足够的了解,语文课堂就会出现无的放矢的局面,你教你的,我学我的,难度过高学生够不着,难度过低学生又吃不饱,教与学成了两层皮,有效性自然将大打折扣。

但是要想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的现实需求起点和逻辑起点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学生间的需求差异有多大,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等,不是单凭经验就可以搞清楚的,而是要沉进去,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和调研。常用的方法有诊断性统测、作业分析、预习反馈、个别谈话、课堂观察、提问质疑等,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鲜活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生活经验,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体参与,精心设计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情境是由师生共同营造的活动场,是一种外发的行为方式与内生的情绪体验的统一,它直接影响着参与其中的人的心向、意态。

1.创设故事化的情境。就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教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引进课堂,使故事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纪念白求恩》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赞扬了白求恩同志崇高的精神境界,但是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对于十三四岁的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并非易事。学习时可用多媒体将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故事引入,把学生带入到残酷的战争环境之中,学生对白求恩的精神有了直观的认识,就能产生对白求恩的崇敬和仰望之情。

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是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课堂回归生活,从而调动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我校一位年轻教师在执教《散步》这篇文章时,巧妙地创设了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感受了文章中所描绘的家庭和睦、温馨的散步场景后,用对联的方式进行了概括。上联:这个故事平凡却感人,下联:这个家庭和睦而温馨,横批:散步。这副对联和一颗爱心在多媒体上叠现着,《让爱住我家》的音乐缓缓响起。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学生触景生情,勾起了对融着亲情的生活场景的回忆与感悟,课堂上高潮频起。

3.创设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让课堂充满问题,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课堂才能真正变成探究、发现与提升的场所。如在教学《囚绿记》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枝绿”呀,倾注了作者如此的喜悦、如此的眷念、如此的祈祝、如此的牵挂?这个问题一出,立即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探讨兴趣,他们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朗读文段,分析形象,品味语言,被常春藤在自由的环境中表现出的蓬勃、活泼、可爱的自然之美所吸引,更被常春藤在受囚禁的日子里表现出的“固执”、“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永不屈服”的内在之美所震撼。同时在对绿由浅入深的探讨中,学生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陆蠡用文章的三分之二篇幅反复表达对绿的喜爱,仅仅是为了赞美常春藤吗?由此,又引发了学生对主题的多元解读,有人认为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有人认为作者通过常春藤的反抗告诉人们,爱一样东西,不是把它据为己有,而应让它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还有人认为作者是在忏悔,用我的“魔念”和常春藤的不屈的矛盾,来讴歌生命的尊严……正是有了问题的引导,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的发挥。

三、主体参与,精心地选择和组织学习形式

课堂学习形式很多,需要因课、因时、因人而宜。如朗读法对语文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种古老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无论基础如何,都可以积极参与其间,好的文章往往只有通过大声朗读、反复吟咏,方能体味到其中妙处;反过来,也只有深刻领会了作者的情感与文章的主旨,才能恰当地用声音进行表达。对话法是师生双方以民主、平等、理解、宽容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话语、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沟通的方式,这种交流是一种多边交流,打破了传统的纯知识灌输的单向的交流模式,师生在对话中互相启发,既开放,又接纳,在和谐的教学场中共同探讨与分享,从而达到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和经验的提升。竞赛法也很受初中学生的青睐,他们自尊心强,自我表现欲强,荣誉感强,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引入比赛、辩论与竞争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效防止学习的倦怠,活跃学生的思维,使语文课堂更精彩。课本剧表演也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升综合素质的语文学习形式之一,由表演带动阅读理解,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心理。曹禺老先生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当学生与角色融为一体,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更有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惊人的创造力。当然,不管哪种形式,都要注重诱发“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通过语言要素拨动学生心弦,形成高峰体验。

当然,课堂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很多,各种学习方式也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如学习苏教版九年级下册《陈毅市长》一课时,我请同学们思考:面对齐仰之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坚决不合作态度,陈毅市长胸有成竹,谈笑自若,连破三关,以“碱性”中和了齐仰之的“酸性”,陈毅市长是如何做到的呢?要求学生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段,进行适度的改编,要求符合剧情的自然进展、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分小组演出,演出时关注人物对话的表演,掌握好人物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陈毅市长作为革命家的自信、睿智、幽默和齐仰之作为科学家的清高、倔强、知错能改的性格。演出后,组织学生讨论,边评边辩,把重点放在矛盾的化解和陈毅、齐仰之的个性特点上。对课文进行的“选、编、演、评、辩”,巧妙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在学生的“高峰体验”中,语文真正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

(王旭彤,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222004)

猜你喜欢

常春藤主体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不同情境中的水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常春藤口服液中4种皂苷
常春藤繁育技术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