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给力家校通
2012-04-29杨文娟王健
杨文娟 王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学校与家庭密切互动。在网络条件下,如何通过家校互动构建“成长共同体”,这是一个新课题。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以课题为抓手,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家校网络互动平台
1.班级飞信平台
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个软件。对于网络环境下家校互动,飞信具有其他平台所不具备的优势:它可以和家长进行一对一沟通,及时与家长进行信息交流;它可以面向全体快捷发布信息,对方无论在何处都可接收,这对于告知全体家长或提醒全体孩子非常方便;它是免费系统,使用没有成本。目前,学校除了41个班主任外,还有很多科任老师都建立了家校互动飞信群。飞信群侧重于老师与家长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沟通和信息的及时分享。
飞信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家校联系频次倍增,飞信传递信息、情感沟通以及激励、教育等功能得到全方位发挥。请看一些“飞言飞语”:
“最近,孩子的默写进步很大。继续加油哟。”
“孩子的文章刊登在报上啦,祝贺!”
“孩子学习态度明显好转,听讲认真。真好!”
“孩子作业按时上交,书写也不错。继续!”
“多鼓励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一起等待、一起陪伴,让我们一起努力。”
“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有信心,不灰心,我们会努力的。”
“今天孩子回家很高兴,谢谢老师的表扬。”
…………
类似的信息几乎每天都在老师和家长之间“飞来飞去”。每当接到这样的信息,老师与家长心里都会感到暖暖的,心与心的距离在一点点缩小。有一位老师这样说:
每天打开飞信,我总要急切地把表扬、鼓励或提醒送给几位家长。
哪怕只是三言两语,但只要能及时给家长带去信息,带去鼓励、问候,带去建议、提醒,我就甘愿去做。也许就是这几个字,在那一刻激发了家长……我总是想象着,当家长打开电脑,或打开手机,看到老师对孩子的肯定和激励,他们内心也一定很激动,对孩子的教育也一定充满着信心。把家长到校询问变成老师主动而诚恳的汇报,飞信把家长跟老师距离拉近了,把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提高了,家长愿意跟着老师走,积极配合老师把孩子教育好。
飞信让老师与家长交流便捷通畅了,但我始终认识到,它绝对不能成为老师责问家长的通道,它应该是老师贴近家长的心灵驿站。所以更多时候,我是把表扬、感谢、鼓励、支持、提醒传递给家长。
“xx上线了”,电脑桌面右下方跳出了熟悉的提示语,愉快的家校互动又开始了。
应用飞信,把家长到校询问变成老师主动而诚恳的汇报,在这过程中,老师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得到明显提升;家长的心态也由担心、拒绝转变成期待、配合,对老师的要求、提醒、表扬等都能即时回应。家校之间误会少了,鼓励多了;抵触少了,支持多了。小小飞信,联系的是家校,维系的是情感;短短的一段留言,留下的是彼此的包容、欣赏和信任。
2.班级QQ群
与飞信不同,班级QQ群定位于讨论交流的平台。在这里,更多的是家长之间的交流、分享和对话,教师只在必要时参与一些讨论,有时把握一下话题的方向。很多班级的QQ群是由家长提议并帮着建立起来的,老师和家长同是管理员。
请看一则留言——
雨落天庭:为方便三(1)班学生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特开此QQ群(xxxxxxxxx), 欢迎大家加入!
在校园网留言板上,或者其他互动平台上,经常有热心的家长发出类似的邀请。
一位老师说:
我会隐身上线,从家长们相互聊天中了解情况,汲取经验,从而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有时我会把一些重要信息和班级工作草案发到QQ群公告栏里,把班级活动照片发到QQ群相册里,请家长讨论,我从中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个QQ群,营造了一个“场”,将一群家长凝聚在一起,让教育智慧在这里充分碰撞。
3.校园网上家校互动栏目
在校园网上“班级在线”栏目下,有一个子栏目“家校互动”,这是家校沟通、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
除此以外,校园网上还专门开辟了“家长学校”和“家校论坛”两个家校互动专栏。“家长学校”的定位是:一个有利于家长、教师,动态生成的主题教育资源库,为家长教育孩子提供更便捷、更专业的指导。
学校在“家校论坛”中开设了“丁老师在线”,给五(3)班所有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注册,然后进行简单的使用培训,开展共读活动。三年来,在丁老师带动下,孩子们走进阅读世界的同时,也将家长带进来。亲子共读,不仅让家长增长了文化素养,也为家校合力育人打开了一扇门。有家长说:
谢谢老师给孩子推荐这么好的书。我们也认为阅读和写作是学生最重要的两件事。他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学会思考了。
当家长、老师、学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时,教育就是一件和谐而愉悦的事情了。
二、借助网络平台构建“成长共同体”
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其实质是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一个“成长共同体”。对于“共同体”,国外有学者曾归纳出三个特征:共同的价值取向与追求;相互依赖的系统,在参与集体、社会活动中获得身份的认可;再生产循环系统,在参与中获得个体的成长,从边缘走向核心。从这三点来看,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建立的联盟是符合共同体的特征的。
把“成长的需求”作为“共同的追求”——基于调查、基于需要、基于真诚的互动,使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形成稳固的互助共同体,家长在参与活动中获得身份的认可,学生在参与互动中获得自我的成长。一篇文章的发表、一个主题帖的参与讨论、一篇心得的奉献分享都让孩子们享受到参与的快乐,这是一种成长的需求,应当成为共同体的追求。
将“服务的理念”贯穿于“行动的过程”——确立“教育是一种服务”的理念,将家校互动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分享的过程、一个共同提升的过程。观念的变化带来行为的转变,教师把家长到校询问变成老师主动而诚恳的汇报。在这过程中,受到教育的不仅有学生,更有教师和家长。
凭“开放的心态”打造“积极的姿态”——教室要向四面八方打开,学校要向社会、家长打开,围墙要打开,心灵更要打开。面对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这一新生事物,各方如何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姿态来对待,这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学校、老师要正确对待网络中家长的意见、建议或批评,正确看待,积极回应,努力寻求各方支持。家长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孩子的上网问题,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学校问题,家校互相体谅、积极对话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建立起和谐育人氛围。
用“专业的品质”维护“稳定的平台”——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构筑和谐德育环境,需要稳定的网络平台、能满足要求的网速、专业的网管,但普通老师、学生、家长、校领导的信息技术素养决定了家校网络互动的深度,专业的水准更决定了互动的成效和品质。
“变一变海阔天空”,视野的打开、观念的转变,让学校德育拥有了更润泽的方式、更适切的平台、更广阔的天空。智慧很近,坚持很远,但我们的目标更明确:让孩子们获益,让家校共赢,良性的网络互动必将更加促进家校合作,共生共长。
【杨文娟,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王健,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