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互动 各就各位
2012-04-29张绪培
张绪培
家校互动的问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就这个问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家校之间必须增进互动
(一)教育需要通过互动形成合力
学生是社会人,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向他们施加教育影响,没有一种教育可以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冲突中产生积极效果的。我们办的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其实质是办对孩子一生负责任的教育。办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的教育,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老百姓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个别家长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是谁服从谁的问題,而是大家都来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成才的规律。
(二)家长需要通过互动得到指导
毋庸置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老师就得进行培训,这是常识,也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用法律进行规范的内容。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每一位家长都是新的家长,对教育子女没有任何经验,因此对家长的培训就显得更有必要。独生子女带来的另一个问題是,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像多子女家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有比较,有规划的,加上整个社会的浮躁和功利,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谓的“别的孩子学的我的孩子也要学”,导致教育被扭曲,被异化。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造成的后果却是孩子被伤害,这样的情况亟待改变。
(三)学校需要通过互动实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管理的民主化程度,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学校制度的指向有两个:一是自主办学;实现“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给校长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二是自我纠偏,通过推进学校的民主化管理,建立自我纠偏的机制。通过家校沟通,让家长知道:学校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还想干些什么,需要家长如何配合,从而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家长的参与会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有利于丰富充实学校的办学愿景和学校的办学资源。通过家校沟通,真正把办学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交给家长,实现家长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其实学校的成功取决于家长对学校的认同以及认同的程度。
二、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
我认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应该是增进亲子关系,主要职责是道德养成、文化传承和人生规划。把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才有利于明确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各自任务,解决缺位、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題。
(一)亲子教育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应该是一个让孩子感到最温馨的港湾,是可以无话不说的场所,是可以得到理解和指点的地方。但是根据浙江省几次大样本的调查,76%的孩子对于“最不愿意对话的对象”一題选择的是父母。因为自记事起,父母只会说一句话,就是“好好读书”;放学回家,有好多话要告诉父母,父母只会说“去去去,快去做功课”;父母和老师最喜欢看到的场景,就是“伏案写作业”。现在大一点的孩子,写日记的多起来了,这可能是无人倾诉,只能自我倾诉的一种无奈选择。有比较研究显示,中国家长与孩子交流时间最短,交流的内容最单一,无非是“吃饱穿暖没有”,“考试考第几”,很少考虑孩子的精神需求。其实我们目前的独生子女与十年前相比,又有了新的特征,连表哥堂妹都没有了,那才是真正的“独”。社会和家庭理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与同龄人共处的机会,家长应该更多地留一些时间给孩子。
(二)道德养成
道德养成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也是教育的核心指向。教育首先是教会孩子做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将“育人为本”作为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终极目标毕竟是“育人”,而不是“育分”。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确实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育分”不“育人”,只认“分”不认“人” 的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五周年的时候,我们认真总结了浙江省这五年内中小学生基础道德建设工作,梳理了这五年内围绕基础道德建设的目标架构。目标架构从健康、教养、情操、理想等四个方面切入,其中健康是做人的基础,离开健康什么都没了;情操是道德的核心,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教养是道德的外显,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理想是人成长的动力,孩子一旦找到了适合他的发展方向,就会迸发出强劲的内驱力。我想这应该是学校、家长取得共识,并努力加以实施的。
浙江省中小学生基础道德建设目标的具体架构如下:
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做一个健康的人;
教养——行为习惯、诚实守纪、现代文明——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情操——爱人之心、社会责任、情趣高雅——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理想——兴趣广泛、精神高尚、志向远大——做一个有抱负的人。
(三)人生规划
人生规划说到底就是让孩子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題,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生规划不应是家长单方一厢情愿的武断臆想,而是应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让孩子向着适合他自己的和与他性向一致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家长从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观察培养孩子的兴趣倾向,为他的发展提供帮助建议。孩子只有找到了适合他自己的发展方向,才会有生活、学习的动力,才会有真正幸福的人生,才有可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家校沟通中,学校最大的问題是企图将文化课学习的任务转嫁给家长。目前教师和家长手机沟通的主要内容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些学校将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的任务、判断孩子作业对错的任务、假期出试卷考孩子的任务都下放给家长,希望家庭成为校外补习机构,家长成为课外补课老师,这是教育的严重错位。
这样做首先是很不公平的,不是所有家长都能承担起这样的任务。学校文化课的教学应该以“所有家长都帮不上忙”的假设下来进行,因为文化课教学是学校的任务,不是家长的任务。
其次,习惯于给孩子补课的家长,并不是好家长,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赖,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家长在孩子文化课学习中必须做好的事情是创设一个好的环境,培养一个好的习惯。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现在往往是硬环境有余,软环境不足。想让孩子好好读书,家庭首先应该是一个让孩子静得下心来的地方,一个有学习氛围的地方。
三、家校沟通的渠道
家校沟通的渠道很多,我们应该用好老渠道,开辟新渠道。
(一)家长会——一个最常用的传统沟通渠道
这个最常用的传统沟通渠道的问題是,一些地方的家长会更多的是向家长传达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会成了学习成绩发布会。一方面我们抱怨家长只重视分数,一方面我们又用这样的方式一次一次地传达并强化着“唯分数”的思想。怪不得一些家长,尤其是学习成绩偏下学生的家长,听说要开家长会就打怵。家长会应该是学校用正确教育理念影响家长取得共识的地方;是学校向家长交流工作听取意见的地方;是让家长看到孩子进步,找出存在问題,提出改进方案的地方;是家长与孩子通过交流沟通增进理解的地方。浙江省在五年前就曾以“如何开好家长会”为題开展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出现了一批对开家长会很有心得的校长和班主任,实现了学校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落实了家长会应有的功能。
同时家长会的形式也正在发生变化,可以是全体的,也可以是部分的;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随机的;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专題的。
(二)家庭访问——一种古老的沟通方式
这个古老沟通方式的问題是,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家庭访问正在消亡。但是打电话、发短信绝对取代不了家庭访问。家庭访问可以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生存情况和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更有依据和更有把握,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家长在家里的促膝谈心,可以增进互信,消除误解,互相体谅,形成合力。
(三)家长学校——一个在各地学校普遍建立的机构
家长学校的问題是,教什么,怎么教。家长学校作为新时期家校沟通的重要载体,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指导家长进行有效家庭教育的地方,因此,家庭教育的职责和任务——亲子、道德养成、人生规划,应作为家长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
家长学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教育主要通过说教灌输、训练强化、渗透影响、参与体验等方法得以实施。对于孩子来说,接受家庭教育的前提是亲情,是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敬畏,所以密切亲子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说教灌输”是教育的必要手段,它的作用是让孩子明理。但说什么,怎么说,什么阶段说什么话,怎么让孩子乐于接受,是大有学问的。家长在家里的每一句话,哪怕自己的私房话,只要让孩子听到,都会对孩子产生教育影响。家长应该明确哪些话是应该当着孩子说的,哪些话则是应该背着孩子的。
“训练强化”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训练就是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强化就是必要的奖和惩。惩戒应该就事论事,让孩子知道这件事错在哪里,应该吸取什么教训,而不是对他皮肉的惩罚、人格的侮辱和前程的否定。给孩子创设一个阳光的、有情趣的、和谐的教庭环境很重要。知、情、意、行的前提是参与,只有参与才有体验,让孩子成为家庭的一分子,参与家庭的活动和家务,孩子才会热爱家庭,才会有责任感,所以参与也是很重要的。
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还应该做到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有的放矢。每个家长碰到的问題是不一样的,用“菜单式”的方式,供家长选择培训内容,是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
(四)家长委员会——一个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机构
家长委员会虽然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机构,但也存在其自身问題。要认真考虑如何真正发挥这个机构的作用,如何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充分意识到家委会应该是学校向家长公开信息、集思广益的地方;是家长自我教育、达成共识的地方;是广泛发掘资源、支持教育的地方;是监督办学、有效纠偏的地方。
家庭和学校是天然的利益共同体,大家的目标高度一致,那就是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我们需要更广泛更有效的互动。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