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在科技文化育人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2012-04-29费正东屠美玲
费正东 屠美玲
摘要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管理文化、科技文化和教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富有学术内涵、高层次校园科技文化,应积极发挥学科主导、引领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学科自身文化,融合校园其他文化形成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发展,是实现教育与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化;校园文化;科技文化;学科;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05-02
1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必然途径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文化的进步反映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十七届六中全会更进一步总结了历史经验,科学分析了中国现阶段的形势,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对于科技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六部分指出“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可见,推进文化与科技学术融合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强劲动力。那么,深入研究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结合点就非常必要和重要,这将是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和学理性的重大课题。
2 科技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科技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高校是传承社会主义先进科技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极为深远的影响。教育科研工作者应按照中央要求,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教育科研对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自觉担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管理文化、科技文化和教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的教育资源。科技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特殊使命,是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风的形成,又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带动科研,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保证。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在欧美著名大学中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在谈到大学生的科技文化活动时也指出:“它不仅已经成了对学生的有益的服务计划,而且成了教育过程本身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被看成是娱乐的场所,而且被看作是本科生学习相互合作、学习为同伴谋福利的理想的组织形式。”
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也是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学术性、科技性为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不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而且对形成高层次、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同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特征,崇尚学术、科技是大学文化精神之所在;没有学术性、科技性就没有大学文化的根基和血脉,中国大学发展最大之痛是文化衰微,其表现形式是庸俗化、功利化和工具化,它根源于大学的学术性悬挂和遮蔽。铸就时代的大学文化传统,关键是营造以学术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增强大学的学府韵味。因此,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中,应该超越低层次的娱乐性校园文化,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科技文化内涵丰富,包括科研水平、科研方式、科研成果及各种科研活动、学术交流等,是高校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也反映了高校文化的水平和特色。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般而言,211高校科研特色在于理论前沿宏观问题的研究,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解决具体技术性问题方面具有优势。
3 学科是科技文化担当者
学科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是高校基本的教学科研组织,是教学科研任务的具体实施主体。大学学科文化是学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以知识为本源、以学科为载体的各种语言符号、理论方法、价值标准、伦理规范及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其本质特征为:大学学科文化是学者、学科、知识三者在动态过程中相互影响的产物;大学学科文化具有强烈的学术性;大学学科文化有明显的身份性以及大学学科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学科信念。大学学科是高等教育学术系统中的基本组织,是承载大学三大基本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平台,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科技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广泛,包括不断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加快教育科学成果转化,科研方式的创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以及多种形式、内容的科技活动。这些科技文化和学科文化的性质决定了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科技文化的担当者本应是学科。要建设好校园科技文化,必须认识到科技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技文化是学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学科文化优劣的重要标志,好的科技文化建设是优秀学科文化的体现。建设先进的校园科技文化需积极发挥学科引领作用,让学科主动参与到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中去。
但现状是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过程中,未能发挥高校基本单位学科的作用,学科游离于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外围,学生处、团委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影响过大,学科作用弱化,以致校园科技文化多了些娱乐,少了些专业技术;重视形式而忽视学术内涵,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呈现简单化和低层次化趋势。由于学生处、团委组织的本身局限性,势必影响文化建设的学术性,而学科是高校知识、物质资源的集合体,具有科技文化建设所需的技术、人力、场地、经费、仪器等资源,在科技文化建设中具有先天优势,应当是科技文化建设的担当者。要做好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必须确立学科在科技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引领地位,学科与学生处、团委携手,学科主动参与,教师积极指导,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开展富于创新、学术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
4 学科在科技文化育人中的作用
学科作为高校的基本单位承担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应当成为科技文化建设的担当者,是学科发展的基本要求。学科要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科技文化建设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完善自身学科文化建设。
1)以身作则,做好精神示范。学科是知识汇集的区域,有一支高素质的学者队伍,他们是大学文化的主体与核心,是大学文化理想的现实承载者与传播者。学者精神是一种献身于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并以此引领社会的精神,它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核心概念:独立、超越、诚笃和批判。学者的独立精神是学术的本质要求,也是学术发展的必要条件。他们对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品格、刻苦钻研的精神、克服困难攀登学术高峰的勇气,既推动了各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也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文化标杆的示范作用。
2)引领学术研究前沿,积极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通过结合学科教师自身科研讲解科研经验心得、组织课题组研讨会、主题学术沙龙、国内外专家讲座及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开放、先进、活泼、包容的科技文化氛围,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把握科技前沿,同时也可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3)立足学科专业知识,组织开展多方面的科技活动,积极做好技术和知识辅导作用。如在全国挑战杯竞赛、材料设计大赛、建筑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以及其他科研助手等活动中,积极发挥引领、主导、辅导作用,以竞赛为载体,全面推进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在科技研究和学术创新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知识,还可以训练思维、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会使其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促进学术的创新和繁荣。
4)积极发挥仪器设备、经费、科研场地、智力等资源,支持科技文化建设。学科不仅具有充足的仪器设备、经费及场地,更关键的是有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教师,这些都是科技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学科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中应当舍得投入,充分发挥仪器的效率,提供必要仪器使用机时和指导服务,仪器和场地能够保障学生科研的需要,在经费上能够划拨一部分专款用于科技文化建设,为科技文化建设提供完备的保障和支持。
5)加快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对于科学文化,人文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从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来认识科学,从学科的内在联系中来理解科学,通过人类从事科学活动所体现的精神,培养学生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为真理而献身的科学精神。这种使受教育者了解人类创造科学知识文化背景以及这一鲜活的创造过程的科学文化教育,是人文精神烛照下科学精神的传承。它所带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文化觉醒”。
先进的科技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学科优势及主导作用,需要学校政策鼓励、团委及其他部门组织支持,才能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的文化育人、文化引领、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的重要理论进行科学实践。一个积极向上、讲科学、会技术的科技文化氛围,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助于高校、学科的自身完善发展,有助于社会和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