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2012-04-29苑世芬
苑世芬
[摘要]信息素养教育最终要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介绍了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典型做法:通过课程设置、企业合作、游戏开发等方式实现二者融合。根据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基于合作开发的学科整合教育模式争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渗透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新能力;信息素养;教育
DOI:10.3969/i.issn./1008—0821.2012.05.010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5—0040—04
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无限延伸,使用户淹没在信息的海洋,如何培养学生高效快捷地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在信息的潮流中恪守道德法制,实现知识创新,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1 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
1.1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
已有研究对信息素养的描述普遍引用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提出的,认为: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已有研究还普遍提到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NCLIS)联合发布的《布拉格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并解决面临的问题。宣称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2005年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高层研讨会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召开,会议发布了《信息社会灯塔:关于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与会者宣布: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是信息社会的灯塔,照亮了信息社会发展、繁荣和走向自由的进程。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的核心,是数字时代一项基本的人权,促进社会对所有国家、民族的包容。信息素养包括识别信息需求的能力以及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查找、评价、应用和创建信息的能力。亚历山大宣言进一步充实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在强调信息应用能力的同时,加入了文化和社会环境因素的考量,使信息素养不再单纯地界定为信息技术能力,具有了信息道德的意义,信息素养教育也随之由传授教育技术向关注信息文化转变。
目前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创新与信息道德。在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早期,普遍都偏重于强调这四要素中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即强调对信息的检索、获取、加工、评价能力,与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基本一致。随着下一代网络的普及,交互式利用网络资源、用户更加注重自身的参与意识与权利的体现等新网络用户特质下,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开始逐步加入信息文化的成分,开始提升信息获取中的主体意识、批判创新能力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等)等因素的地位。笔者认为,在信息素养的四要素中,信息意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是核心,信息创新是最终目标,信息道德是准则。信息意识不仅包括对信息的感受力和敏感度,更为主要的是主体意识,即人作为主体,要具备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需要何种信息的能力。面对信息时代充斥于网络的海量信息,人要确保在使用信息过程中的主动性,避免造成“信息迷失”、“信息依赖”、“信息焦虑”等后果,被不良、无用的信息所左右,确保能够在信息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而又身心健康。具备了这一坚实的基础,才能进一步培养信息能力,提升信息的获取、加工、评价和应用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信息创新是信息素养的最终目标,在终身学习的进程中不断实现创新与进步。信息道德信息素养的准则,提醒人在信息的获得与再创造过程中遵守道德与法律,尊重他人的隐私与知识产权等。
1.2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价值关系
创新是指个体在解决某一问题时,能够突破常规和传统,摆脱以往的路径依赖,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分析、重组原有知识体系,创造出新的思路、办法和理论,并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是个人、企业团体甚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备要素,是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的需要。如表l所示,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能够积极的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评价、批判与加工。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能够在海量信息中迅速剔除无用信息、垃圾信息,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具有迅速洞察学科发展最新趋势的信息敏感力,能够敏锐地在学科交叉融合点发现创新点,这些都有赖于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
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最终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目前应用广泛的ACRL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其中标准三: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评估信息和它的出处,然后把挑选的信息融合到他(她)们的知识库和价值体系。表现指标有:从收集到的信息中总结要点;评估信息和它的出处;综合主要思想来构建新概念。扩展初步分析,在更高抽象层次上建立新的假设。通过对比新旧知识来判断信息是否增值,或是否前后矛盾,是否独具特色。标准四: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把新旧信息应用到策划和创造某种产品或功能中;修改产品或功能的开发步骤;运用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来创造产品或功能。以上评价标准中的具体表现指标与成果其实都已经涉及到信息融合、知识创新与应用的层次,所以说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二者具有统一性。
2 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实践
2.1信息素养、创新与课程
美国许多大学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任务,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完全可以看出这些课程重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探索研究能力。马里兰大学开设“信息素养与研究方法”课程,要求学生参与一个具体课题并参加课题的讨论活动;美国大学图书馆制定的信息素养课程也包括选择科研课题、搜索策略、评价信息和引用信息。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信息素养课程以信息素养基本目标为主线,充实课程内容,强化“形成信息问题”、“批判性地评价与利用信息”、“表达与交流”信息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训练。
香港地区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中时,注重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香港的教师们认为信息科技可以作为促进学生的协作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之间以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的有力工具,因此,在不同学习领域中,他们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利用维基进行协作探究式学习。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创新动机。
台湾地区的信息素养教育以新竹师范学院为代表,教学内容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本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是信息科技融入学习领域;第三阶段是项目设计与创作。可以看出前两个阶段已培养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和技术为主,而最终阶段是要培养考察学生的信息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
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则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讲授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信息素养与就业、信息素养与科技创新等。
2.2信息素养、创新与游戏
在美国图书馆界,将游戏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思想早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因为游戏本身就是素养的表现,可以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开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游戏克服了信息素养教育枯燥、无趣的难题,使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保证了教育效果。美国图书馆在提供游戏馆藏流通服务、新读者入馆培训、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课堂都融入了游戏,在游戏的选择上注重对玩家阅读能力、批判能力、策略制定等能力的培养。Williams大学的图书馆员就为新生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探索学校珍本书被偷的秘密,学生需要利用学校图书馆使用技能,搜索纽约时报在线数据库、历史报纸库等。
2.3信息素养、创新与企业
国外信息素养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在实践教育过程中与创新教育完全融合,部分IT公司加入到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合作培养中。比如2000年太平洋贝尔公司就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教育与信息学院提供了100万美元合作培养经费,共同启动了21世纪素质教育/UCLA先导计划,此后UCLA的图书馆员积极参与了这项计划。该计划主要致力于教育和培训用户,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益,并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和试验等。是企业与大学合作共同推进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成功典范。
3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模式探索
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我国近20年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在内容上有三大特征:重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淡薄观念的灌输和培养;缺乏道德与规范的教育与宣传。对于已有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的不足概括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研究没有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导致信息素养教育无法顺利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模式单一,难以适应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差异的学生的需求。笔者认同以上研究对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弊端的概括,同时认为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单纯依赖图书馆,缺乏图书馆与学院、部门的合作。
如何克服现有信息素养教育的弊病,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需要我们放开眼界,跳出图书馆开展该项教育的局限,结合国家、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结合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寻求多种渠道,全方位的实施信息素养教育。
笔者结合南京邮电大学的实际情况,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应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尝试探索以下实践模式。
3.1基于合作开发的学科整合教育模式
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教育基本上是完全分离的。一方面,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搜索引擎等有效地从图书馆、政府机构、网络信息公司等获取各类信息资源,巩固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但是,图书馆单纯的信息素养教育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更不能满足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另一方面,创新教育主要在学科教育中实施,学科教育完全没有涉及信息素养的相关内容,相反,在学科教师中普遍存在偏见,认为信息素养无非就是信息搜索技能,而任何信息在网上都可以搜索到。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经常引用非学术性资料,准确性和权威性都难以保证。所以,要在学科教育过程中实现信息素养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在学科教师引导下的对课题的研究可以用于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信息分析与应用能力,实现对学生“评价、批判信息的能力”、“整合、运用信息,制定策略”的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整合知识结构,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基于资源的学习相结合,才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大多采取图书馆与院系及教师间的合作进行,波伊尔委员会报告《重整本科生教育》建议了一些策略,可令学生积极“构思一个或一系列问题,积极地研究和有创造性地寻找答案,并具备阐述结果的交流能力。”在此基础上构造的课程创造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不断询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点,判断思维是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有信息素养能力。完成这样的教育需要图书馆员与院系教师开展合作。目前,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在国外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具体的整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首先由馆员培训教师的信息素质技能,然后由教师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提高信息素质。第二种是由馆员和教师共同讲授相关的知识,但有所分工,馆员主要介绍基本的信息检索、利用和评价,教师侧重介绍与学科研究密切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学科馆员通过和专业教师的协同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嵌入到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基于合作开发的学科整合教育模式需要图书馆主动与院系、学科教师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图书馆员熟悉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先进的技术设备,学科教师熟悉本专业理论、实践与发展前沿,二者合作可以共同根据学科特点设置信息素养教育问题模式,实现基于资源的学习与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相结合,提升信息素养,培养创新能力。二者合作的前提是需要具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领导需要为合作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
目前在国外已有“information literacy school”的提法,在专业课教学、实践等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同时要求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在课程设计和改革中处于战略决策者和革新者的主导位置,并与其他人员充分合作。
反观国内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与之相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图书馆很少开展与学校院系教师的合作,信息素养教育大多还以信息检索为主要内容,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发挥更为充分的支撑作用。
3.2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渗透教育模式
在笔者考察的已有的研究文献中,都没有提到校园文化对信息素养与创新教育的功效。实际上,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由于校园文化的载体多样,形式丰富,又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可以使信息素养教育更加隐蔽,使创新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实现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作用。
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有很多以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组建的学生社团,如校科学与技术协会、机器人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创业协会等,参加的学生都对尖端前沿的科学技术和应用发明创造具有浓厚的兴趣,协会日常的活动主要是互相交流学习或是共同探究某项感兴趣的话题或应用创造等,并且逐步扩展到大学城范围内的校际交流学习。有些协会,比如科学技术协会还会重点筹划参加“挑战杯”、“创新杯”等大学生科技节与科技作品竞赛等。作为理工科院校,这一类的协会与校园活动对学生有着普遍的吸引力,活动的覆盖面与学生的参与率都很高,很多学院还纷纷对应成立了院级科协技术协会以吸纳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为更广大的科学技术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是我校创新教育的一个亮点。学校还为这些协会配备了专业的指导教师,负责指点协会日常的科技创新活动,适逢“挑战杯”、“创新杯”等大学生科技节与科技作品竞赛等重大赛事,还会对具体课题进行专门的跟踪指导。
笔者认为这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良好时机,在兴趣地驱动下,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等,这些需要获取、综合、筛选、评价大量的信息。对于应用技术领域,还要了解哪些已经获得了专利,注重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尊重知识产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