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青花瓷的主要区别
2012-04-29
青料
明洪武朝:有进口、国产两种青料,进口料呈色鲜艳,国产料呈色灰暗。
明永乐、宣德两朝:用进口的苏泥麻青料,发色浓艳华丽,青料中有黑疵斑,即铁锈疤痕。
明成化朝至正德朝前期:用平等青料(即陂塘青),发色淡雅秀气。
明嘉靖朝至万历朝前期:用回青料,即佛头青,发色鲜明艳美。
明万历朝后期至崇祯朝:用石子青料或者浙料,发色清淡无华,个别发色鲜艳。
清顺治朝:早期发色多接近晚明,灰暗,有晕散现象。后期个别色料鲜翠。
清康熙朝:多用浙料、珠明料。呈色鲜翠,层次分明。早期色料有部分清淡。
清雍正、乾隆两朝:色泽不如康熙朝的鲜翠,层次减少,往往仿明代宣德青花,人为地在青花中点染结晶黑疵,釉下带气泡,但青色不沉淀,有晕散现象。
青花分水,明代宣德官窑青花上就有渲染青料的画法,民窑于明成化时期开始分水,康熙时期,青花浓淡层次多而且明显,故有五色青花之称,言其色阶多。民国时期的王步更是将青花分水的技法发展到空前的水平。
总之,明代青花呈色深沉含蓄,清代青花呈色清扬漂浮。
纹饰
明清青花瓷罐口沿常饰连续回纹,肩部为如意云头和缠枝莲纹装饰带,腹部主题纹样为高士图,胫部是双层蕉叶纹。大片云中绘高士图是明景泰天顺时期的断代典型纹饰之一。高士图为通景纹样,分为两组,蓝本应该为当时的版画。
纹饰布局
明洪武朝青花瓷的纹饰布局有元代风格,纹饰繁密;明洪武朝后期至明永乐朝中期的纹饰布局渐趋疏朗;明永乐朝后期至明景泰朝的纹饰布局又变繁密,此期碗、盘、盆内外壁都有纹饰;明天顺朝至弘治朝的纹饰布局疏朗;明正德朝至万历朝的再变繁复。值得一提的是,明正德朝时期的典型花卉纹是小散花纹样,布局密而乱。明天启朝至崇祯朝的纹饰布局再趋疏朗;清顺治朝至康熙中期以繁密为主,有的延续晚明时期的疏朗风格;清康熙后期至乾隆前期的纹样布局多仿明永乐、宣德时期,以繁复为主,亦有少量仿明成化朝风格,布局疏朗;清乾隆朝后期至晚清的纹样布局没有固定风格,以繁密者为多。
纹饰风格
明早期的纹饰为写意画,线条流畅、简练、有力,多用实笔;明中期纹样图案画和写实画多,画笔多纤细,实笔勾划与点染相结合。明后期为写意画,画面自然生动,但是画笔趋于草率,多见单线平涂和混水画法。
总体风格是官窑纹样多图案画,不如民窑的豪放;明代官窑的纹样风格比较开放,清代官窑的相对拘谨。清代官窑御用瓷的纹样,缺乏生气,仿旧者多,创新的少,有呆板感。清代一部分官窑和民窑的画风生动活泼,画笔自然、流畅,但是清代后期的则过于草率。
纹饰题材
明代以写意纹样为多,也有图案化纹样。题材有植物、动物、人物,生活气息浓郁,雅致,而且追求意境。边饰有:流云、海水、八宝、八卦、钱纹、璎珞、锦地、梵文、波斯文等。
清代主要分两大类,第一类是图案类:如缠枝莲纹、缠枝菊纹、牡丹纹等各种缠枝花卉纹,团龙纹,团鹤纹及各种团花纹,以及龙纹、凤纹、兽面纹、云雷纹、回纹、海涛纹等。第二类是写意纹样,即以花鸟、山水、人物故事等为主体图案。清代纹样意境通俗,特别讲究吉祥寓意。
明洪武·青花高士图
明洪武·品字云纹
明洪武·青花草书福字
以下这些纹样,都是各朝的典型纹饰。
莲纹
元青花中,莲纹做主体图案时,花形多呈麦穗状或三角状,往往留白边,带针状头,明永乐、宣德时期也有这种情况,但是不典型。缠枝莲的叶子,元青花上作卷叶葫芦状,明永乐、宣德时期,叶子多呈剪刀式,再往后就简化成小卷叶,这实际上是灵芝叶子的形状。莲瓣纹是辅助图案中最常见的。莲瓣分俯莲和仰莲。俯莲开口向上,多用在器物颈、肩部;仰莲开口向下,多用在器物胫部。元青花上的莲瓣构图复杂,莲瓣中往往画卷草、道家杂宝等。明代莲瓣大为简化。明代早期,纹样工整,明永乐、宣德时期多为双边莲瓣,中后期逐渐简化,正德时期官窑为如意云头,民窑从明景泰到正德时期有简略为螺丝形的莲瓣纹,明嘉靖朝以后,变体莲瓣纹成为象征性图案。
元·仰莲纹
明宣德·仰莲纹
元·缠枝莲叶纹
明万历·缠枝莲叶纹
明正德·如意云头式莲瓣纹
明宣德·缠枝莲纹
明正统·俯莲纹
螺丝形莲瓣纹
明永乐·主体图案莲纹
明万历·简化莲瓣纹
牡丹纹
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常与狮子(兽中之王)或者凤(禽中之王)或者孔雀(鸟中之王) 画在一起,是常用纹饰。元代牡丹花多用于主体纹饰,成熟期有先刻后画的工艺,花瓣边留白边,边沿不甚清晰。典型明洪武朝,白边变得十分清晰,花瓣边沿由元代的小花瓣式变成弧线。叶子,元代成熟期为1、2、2式,叶子肥硕,元末明初出现1、1式,即三出叶尖,典型洪武朝的缺刻深,样子不肥硕,线条渐生硬。至正德官窑则呈手掌形,叶子为五出叶尖,民窑则减略呈鸡爪形,叶子多为三出叶尖。
元·牡丹纹
明正德·牡丹纹
明宣德·牡丹纹
菊花纹
元代菊花纹的花心,有网格状与旋涡状两种。明洪武朝,多网格状花蕊的扁菊纹,是其官窑的典型纹饰,民窑则多将花心画作旋涡状,且花心变大,菊瓣变小。
明洪武·扁菊花纹
元·漩涡状菊花纹
明早期·空心梅花
明晚期·实心梅花纹
梅花纹
明代,月映梅为民窑常用图案,明前期多为空心梅,晚期多为实心梅。
龙纹
元代的龙纹为小头,细颈,有的鱼鳞画成斜方格形,龙的姿态矫健灵活,凶猛可畏,龙爪以三爪为主,也有四爪的,元代后期也有少量五爪龙纹。明代官窑龙纹的最大特点是龙爪呈五爪轮形,早期五爪分得较开。龙的形状,至明永乐前期,仍有元代风格。从明宣德开始,龙嘴上翘如猪嘴,龙须上翻,龙身变粗。
龙的常见形象主要有行龙,多与云纹与海水衬托。赶珠龙,龙的前面绘一枚火珠。飞翼龙,此龙有一对翅膀,也称应龙。飞翼龙于明宣德朝出现,明正德、嘉靖、万历时期盛行,其余时期比较少见。香草龙,亦称夔龙。香草龙的形状为口衔一枚灵芝,尾作卷草状,明永乐朝偶见,明宣德、成化时期比较普遍,也出现在清雍正时期仿明成化的纹样中,其余时期基本不见。细身龙,身体形状细长如元代,双眼平视,但是缺乏刚劲之美,明弘治,正德两朝有见,其余时期少见。穿花龙,龙与花卉画在一起,或龙局促于莲池之中,明代中期比较多见。螭虎龙,明嘉靖时期始见,一直至崇祯朝都有。其形状多作团形,绘于碗、盘内心,碗的内腹壁绘行走状螭虎龙。早期画得比较细致,隆庆朝的螭虎龙,牙齿清晰可见,越到明代晚期越草率,至明末,仅绘一个轮廓,若不熟悉,则难以辨认。正面龙,龙首如人面,长眉下垂,从明嘉靖朝到清康熙朝一直都有,以明崇祯、清顺治时期的最具特色。
清代的龙纹相对于明代的面相和善,有柔和感,民窑也绘龙纹。
明正德·飞翼龙纹
元·行龙纹
明成化·香草龙纹
明万历·螭虎龙纹
清康熙·正面龙纹
鹤纹
明前期多见飞鹤,明宣德朝常见西王母骑鹤纹样;明中期多为立鹤。明嘉靖时期鹤纹盛行,此时,鹤腿画得特别长。明后期至清代,飞鹤、立鹤皆有。
鱼纹
元代多用鳜鱼,象征富贵有余。明代成化至嘉靖鱼纹以四条鱼为多。内容有鱼藻图、独占鳌头纹、鱼龙变化纹、鲤鱼跳龙门纹——清康熙时期多见。明崇祯时期常见青花鲤鱼加紫彩图案,康熙至乾隆时期多见青花釉里红鲤鱼纹。鲤鱼用青花勾边,鱼鳞用釉里红绘成网格状。
海螺图
明代早、晚期的民窑碗内常见海螺图,早期画法随意,但往往要加一些背景衬托。鉴定时,要结合器物的底足或釉质考虑。明代早期、晚期的底足都有跳刀痕,但早期的底足为平切,晚期天启有玉璧形底足碗绘海螺纹的。
鱼莲图
元代鱼莲图中,多见鳜鱼,水草飘逸似蜈蚣或兰草,似兰草的画法,一直沿用到明永乐朝。有的鱼莲图中,鱼上方为海螺、方胜、火珠等道家杂宝。道家杂宝,在明宣德、空白期和成化的纹饰中常用,有时是盘中心画犀牛望月或一条鱼,四周用它们点缀,是鉴定时代的主要依据之一。
另外,鱼跃图在明嘉靖、隆庆时期常见。虾莲图和芦雁图是晚明时期的常见纹样,其余时期基本不见。虾的两只大夹,多作向前弧包式。
明永乐·青花婴戏纹碗
清康熙·青花婴戏纹碗
元·三角云纹
云纹
元代常见三角云、长脚如意云、如意云肩、山字云等。明代,洪武时期多品字云、飘带如意云和短脚如意云。宣德朝以后,由此前的长脚如意云和蝌蚪云发展变化为人字云、十字云、壬字云。前面也曾提到,明空白期到弘治的人物图案上往往有大片云衬托,明末清初山水人物画面上常常有括号云衬托。
婴戏图
婴戏图有庭园婴戏与郊外婴戏两种,多为写意。明永乐、宣德时期,小孩矮胖,圆脸,前额大,非常可爱,图中有柳丝、山石点缀,多为庭园婴戏。明空白期到成化时期,小孩头上有飘起的刘海。明嘉靖、隆庆时期,头重脚轻,身着长袍。晚明,比例失调,小孩后脑勺尤大,奇形怪状,多为郊外放风筝图、戏鞠图。清代多写实,常见图案有习武图,清康熙朝最多见;课子图、百子图,明万历朝出现,清乾隆朝盛行,常常描绘孩子们玩加官传爵游戏;舞龙灯婴戏图,清乾隆朝常见。晚清光绪朝的婴戏纹,孩子的模样模仿前朝,但是不得前代之神韵,与明代和清三代婴戏纹不可同日而语。
明中期·高士图
晚明·高士图残碗底款
明中期·高士图
晚明·高士图
仕女图
明代永乐、宣德两朝,民窑中常见仕女在庭院内秉烛焚香图案。明前期出现,明万历以前常见女子琴棋书画图。清康熙多见四妃十六子图——画四个女子携十六名儿童在庭院内玩耍,以及女刀马人物纹。
高士演变图
右边四福图,分别反映了每个时代所画高士图的特征。明中期的高士图,简笔写意,线条飘逸;明后期高士图,于勾勒的线条中,再渲染。要注意图中所配的辅助图案,它们各具时代风格,是鉴定时代的主要依据。
明洪武、永乐、宣德三朝:画笔写意,多似简笔画,画面上方往往有云气纹图样,这种云气纹是当时民窑碗外壁的典型纹样。
明中期:图案中的小片云,地皮小草的点缀,栏杆的画法,均为当时的时代特征。在别的纹样中,这些辅助图案也是帮助鉴定的特征之一。
明后期:月下独乐图,碗底圈足内有楷书“万福攸同”两行双圈款。图中的月亮在明后期至清初的许多山水、人物图中都常见。明末的月亮更小,为鉴定时代的依据之一。高官厚禄图,是晚明常见的图案之一,取人物所戴的高帽子和身后的鹿之谐音,图案常见绘于碗心,有的圈足外有图记款。
明末:此时常见一长者独坐江边的图案,给人以苍凉感。画面上的江水,作横丝状,江水、人物有淡淡的渲染,均为明末青花的鉴定依据之一。
明天启·青花隶书福字残盘
明早期·青花隶书福字
明早期·青花草书寿字残片
明中期·青花善字文残碗底
清乾隆·青花阿拉伯文碗残片
文字纹样演变
明清文字纹样主要是福寿吉祥的“福”、“寿”、“福寿”等,还有“善”、“贵”等字样,但并不常见。另外,受印度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还有梵文、阿拉伯文。
“福”字均书于碗底内心。隶书为明早期、空白期常见;草书、行书于明初、明末都有。瓷片的釉面开小细片纹,底足内外斜削呈鲫鱼背状,圈足中心乳点突出明显,为明洪武时期。有的瓷片上,福字更加潦草。明晚期草书、行书“福”字易与明初的混淆。但碗的圈足足端造型不同,早期为尖状鲫鱼背,晚期的比较平一些,有的是明天启时期常见的玉璧形圈足。
“寿”字均书于碗底心,其他情况与“福”字相同。篆书寿字从明晚期开始,清代常见。
“福寿”两字,明后期至清前期有见。此类吉祥语款还有“九五之尊”、“五福立寿”、“黄金万两”等,均是将四字排成圆形,书于碗内心,排字的方法是省略和插空,或省去一边,或省去上下,也可以互相借用偏旁部首。排列时,一个字插在另一个字的空隙内。
梵文——这类印度文是佛教中的种子字,是一种经文咒语,或称六字真言。明永乐朝开始出现,明成化、弘治两朝常用,之后历朝都有见。早期的书写较工整,至清雍正时期,官窑和民窑都有梵文碗,民窑碗外壁满布一圈圈密密的梵字,字体变长、变形,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官窑的梵文则要工整得多,其内心多为结带宝杵纹,这种纹样源自明成化官窑。
阿拉伯文——明代正德时期常见阿拉伯文器物,阿拉伯文也是鉴定这一时期器物的特征之一。但是不可以绝对,清乾隆时期也有以阿拉伯文字作为纹饰的现象,但是很少见
清道光·青花云雷纹渣斗
清乾隆·青花轮花纹扁瓶
清乾隆·青花轮花纹扁瓶底
胎釉
明代青花瓷的胎骨较粗疏,有的见气孔,早期民窑更甚,釉白中闪青,色泽深沉、透明度较差。清代青花瓷的胎骨轻盈,胎质坚致细腻,特别是清康熙的胎质有糯质感、硬实;釉细薄,白度和透明度增强,色泽耀眼。
造型
明代青花瓷敦实古拙,线条圆浑柔和。腹部有胎接痕迹。有见明永乐、宣德两朝扁壶为竖胎接痕,明显为后仿。明宣德、嘉靖、万历有大件器,其他时期,大件器,不多。
清代青花瓷轻薄新颖,线条挺直、生硬。大件器,较多。
款识
明清青花瓷的款识因官窑、民窑而有所差异。
官窑
明永乐首见青花压手杯内心篆书花样款“永乐年制”。帝王年号款于明宣德朝后期开始盛行,明代正统、景泰、天顺空白期三朝不见,成化恢复,天启、崇祯时期少见,清顺治朝不多见,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多见。帝王年号款,除明隆庆为“大明隆庆年造”以外,其余均为“大明(清)某某年制”。总的来说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缩,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民窑
洪武朝除有一件影青罐上用青花书“洪武七年置”外,其余未见。明天顺朝首见年号款,但是极少。明成化朝起大量书款,多见“大明年造”款,干支年号款。很少用帝王年号款,如“大明成化年造”。嘉靖起盛行官搭民烧,故民窑也用“制”字,也开始写帝王年号款,出现“大明年制”、“大明某某年制(造)”款。弘治起,款识内容开始增多,如有吉祥款、赞颂款、花样款、堂名款等。
落款位置
明早期器物多砂底,款只能写在内底心;但也有釉底器——明宣德官窑多见——款写在圈足内的。明中期以后,多数写在圈足内。明宣德、嘉靖、万历朝,琢器多有匾额款,写在口沿或者腹部等处,其余朝代一般在器物底心书款。
书款用料
书款用料与各时期用料一致,以钴料为主。明代署款青料有浓淡深浅,明宣德时期的第一笔尤深。清代署款青料呈色相对比较一致。
书款字体
明代主要是楷书,个别为篆书,清代楷、篆并用,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以篆书为多,晚清以楷书为多。从书法上看,明代中锋用笔,圆起圆收,刚劲有力,敦厚古朴;清代工整纤细,娟秀无力,为馆阁体。但明代篆书款不如清代篆书款有力。明篆粗线圆浑,清代是铁线篆,纤细有力。
排列形式
排列形式有六字三行、六字二行、六字一行、四字二行、四字一行等。明代官窑多见六字二行,六字三行很少,只有明宣德朝和明万历朝有;民窑多见四字二行、四字一行,个别的六字二行。清代以六字三行、六字二行居多,四字二行用得很少。清代官窑仿古器,往往落六字二行款,个别落六字一行款或者不落款。
圈线边框
清康熙·图记款
清康熙·图记款
清康熙·图记款
清康熙·图记款
明代
明宣德朝的匾额款多无框,底款有双圈。其他朝代的均有双圈或边框,单圈只有明隆庆、明天启时期才有。圈、框有头有尾,能看出接头,颜色深淡不一,两圈之间空隙大。 明成化朝的底款,开始出现双方框款,圈和字均紧缩,较为特殊。
清代
雍正以前,还留有明代遗风,雍正以后,双圈规矩整齐,颜色一致,两圈靠近。官窑的匾额款,也有无框的。晚清官窑款皆无框、圈。
款识种类
除帝王年号款为各朝官窑必书以外,明代民窑自晚期起多见吉祥款、赞颂款。明嘉靖开始出现堂名款,至清代盛行,也称私家款。清代盛行图记款、私家款、
仿款情况
被仿款
仿明永乐款,始于明正德朝,清代仍仿,但历朝仿品都不多。仿明宣德款,始于明成化朝,明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崇祯朝,清康熙、雍正、乾隆朝都有大量仿品,以清康熙、雍正仿造的最佳。仿明成化款,明嘉靖、万历、天启、崇祯朝,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有仿,而以明嘉靖、万历两朝的仿品与其相近,其余皆差之千里。仿帝王年号款,民窑从明成化开始仿明宣德款,明正德仿明成化款;从明成化朝开始仿落本朝帝王年号款,但为“大明成化年造”,而不用“大明成化年制”。
仿款
明天启、崇祯朝多仿明宣德、成化朝,也仿明正德、嘉靖、万历朝款。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多仿明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清乾隆朝还仿正德款。
假款类别
明成化·青花双鸡觅食高足杯
伪托款
伪托款指后代为推销产品,在本朝器物上所写的前代年款。清末民初为多,款字往往仿前朝款式体例
仿款
明中、后期开始,御窑仿烧前代器物,形制极似。有的不书款,有的仿前朝器物款,也有仿前朝器物,而书本朝年款的,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盛。
假款
器物毫无前朝特征,并且任意书写前朝款识,字体和款的布局皆不同于前朝之款。
旧物新款
有的古器物是砂底,作假者在砂底上书款后以釉覆盖,再入窑烧成。
清代官窑9种底款
明崇祯·青花八骏纹碗底(伪托款)
工艺
明清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工艺的总体状况是官窑器精湛,民窑器粗糙;明代的古拙,清代的精细,但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民窑器可以与官窑器媲美。下图表所列的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的工艺差别,是一般状况,不可以绝对化。例如火石红,清代的官窑器在足根的胎釉结合处,有的也出现火石红现象,但是细如线丝,而明代官窑器足根的露胎处大多数都有火石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