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院校背景歧视问题探讨

2012-04-29张素芬钟晓红张冰清

高校教育管理 2012年6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院校

张素芬 钟晓红 张冰清

摘?要: 不同类别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机会、就业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就业院校背景歧视不利于用人单位科学选拔人才和高校健康发展,并对毕业生就业造成消极影响。立法部门应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各级政府及劳动部门应改革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非重点高校要加强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建设,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搭建多种就业平台,通过多方面努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公平。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院校歧视;就业中图分类号: G47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6—0050—04

一、 不同类别高校毕业生就业差异????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基于人的某些先天性的、与能力不相关因素而对其做出区别、排除或限制的行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急剧增大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在对高校毕业生的选拔中设置了越来越多的不合理的条件,如对学历、性别、身高、英语水平、户籍的要求等等,造成各类就业歧视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中的“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就业中的院校歧视现象开始频频出现,使得“211”高校和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呈现明显的差距,而且差距还在明显加大。许多企事业单位,甚至是政府部门,在人才选拔录用方面都设置了“211”高校毕业生的门槛。如2012年4月,长沙市2012年选调生考试,只有“211”高校、“985”高校的应届生可报名。重庆市定向选调全国“985”、“211”高校2010年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2009年元月,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人民政府面向“211”工程高校招聘。根据由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年)》统计,2008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0%,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87%;2007届毕业生中,“211”高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3%,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0%。不仅在就业机会方面“211”高校与非“211”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在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年)》的统计,2007届“211”院校本科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 949元,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则为2 241元;2008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 459元,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为2 030元;2009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2 757元,而非“211”院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2 282元。可见,“211”院校与非“211”院校毕业生的收入和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二、 毕业生就业院校背景歧视的消极影响???? (一) 人才选拔方面???? 院校歧视导致人才选拔不公平、不公正。人才选拔应该体现公平、公正和机会均等的原则,采用设置毕业院校的门槛违反了宪法的人人平等原则和其他的相关法律法规。并非所有的“211”高校都是一流高校,同时并非所有的非“211”高校都是一般高校。如国内某一知名高校虽然不是“211”高校,但与113所“211”工程大学相比较,该校的基本指标居于全国60位左右,甚至许多指标还居于全国前列。可见,“211”院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并不一定比非“211”院校高,同时“211”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并不一定比非“211”高校的学生高。所以,盲目地采用“211”高校的就业门槛,严重地造成了人才选拔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毕业院校背景歧视造成人才选拔机制不科学。目前,我国高校总数为2 020余所,其中“211”高校为110余所,约承担10%的人才培养任务,而非“211”高校为1 908所,培养了全国90%的大学生。如果在人才选拔录用中设置“211”院校的标准,使得人才选拔局限于10%的范围内,人才选拔的面过于狭窄,会导致真正优秀的人才和最适合的人才难以被发现。???? (二) 高校发展方面???? 就业中的院校歧视不利于高校发展的多样性。“211”高校主要是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教学型大学,这些类型的高校主要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研究型人才,对学科基本理论较为重视,但对操作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相对忽视。虽然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研究型人才,但由于就业中的院校歧视,导致许多非“211”高校盲目效仿“211”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造成人才培养规格单一,缺乏办学特色。同时,由于就业中的院校歧视,导致部分非“211”高校不顾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办学定位,一味地追求进入“211”工程院校的行列,甚至以牺牲办学特色为代价。所以,就业中的院校歧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发展模式的趋同。???? 院校歧视制约了非“211”高校教育资源的扩大与优化。由于就业歧视的存在,使得非“211”高校毕业生相对“211”高校毕业生而言,其就业机会、职业发展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使得非“211”高校日后的校友资源相对稀少,导致在校外资源竞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地位,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扩大与优化,进而影响非“211”高校的长足发展。???? (三) 毕业生就业方面???? 由于用人单位的院校歧视,使得非“211”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就业信心、就业态度、就业动机等方面遭受一定的打击,给其就业造成了消极影响。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大约有50%的地方高校毕业生自认为“211”高校的竞争力明显高于一般的高校,并认为院校歧视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可见,非“211”高校毕业生的被歧视现象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信心、态度与动机。同时,由于就业中的院校歧视,使得非“211”高校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其晋升、发展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就业中的院校歧视,不仅影响到非“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而且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

三、 毕业生就业院校背景歧视的成因分析???? 1. 法律因素。我国关于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主要散见于《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中,而且这些法律条款适用范围过宽,没有针对性,内容太单薄,很难对就业过程中的院校歧视给予规范。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使得毕业生就业中的反院校歧视难以得到法律保障。???? 2. 政策及行政措施方面。一些地方就业政策及行政措施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不利于就业院校公平。特别是国内一些大城市,为吸引高端人才和优秀人才,在户籍、社会保障、招录公务员等方面,在政策层面上实行了院校限制,特别是提出“211”高校毕业生的硬性条件。如2010年4月,长沙市天心区政府只面向“211”高校毕业生选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再如《2010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规定,对申请在上海落户的“211”高校毕业生加15分。此类户籍政策在北京、深圳等城市也是屡见不鲜的。由于地方政府政策导向的偏差,导致非“211”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也导致用人单位对“211”高校毕业生给予照顾政策,并在其职业生涯中过多地关照“211”高校毕业生。另外,我国《劳动法》关于平等就业权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就业歧视,西方国家有明确的规定。在国外,老板不好当,在招聘的时候不可以有年龄、性别、肤色、种族、宗教信仰、国籍、个人身体素质、家庭状况等方面的要求,在面试时所提及的问题也不能涉及上述内容。???? 3. 人才选拔指标因素。随着高校十来年的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8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随着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在对毕业生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在选拔录用人才时,只能参考一些外在指标,如院校知名度、学生外貌、学历等,这样使得“211”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机会方面存在较大优势,而使得非“211”高校毕业生存在较大劣势。???? 4. 用人单位观念因素。“211”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并不是特别关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多元化,绝大部分岗位需要的其实是懂得实际操作和应用的人才,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单位和岗位并不需要“211”高校毕业生。但许多单位在进行人才选拔时缺乏与相关院校和毕业生的沟通和了解,使其形成错误的观念,认为“211”高校毕业生更为优秀,造成在人才选拔录用中,倾向于“211”高校毕业生,虽然实际上“211”高校毕业生并不一定适合岗位的要求。如2008年1月江西省电力公司单独面向全国“211”工程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招聘。甚至有报道称某一知名企业连招聘1名前台接待员都要求是“985”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错误观念也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院校公平问题。???? 5. “211”工程因素。“211”工程的实施,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了“211”高校大量的政策和经费的配套支持,使其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而非“211”高校,没有得到“211”高校那样的重点扶植,但同样要承担扩招的任务,经费投入非常有限,办学条件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相对困难。从某种角度看,造成非“211”高校教育质量比“211”高校相对较低,使得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录用时更加倾向于“211”高校毕业生。“211”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目标是建设一批具有国家一流水平的大学。由于该工程投入大,优惠政策较多,因而“211”工程被媒介大量宣传,使民众认为“211”高校一定就是一流大学,非“211”高校就是一般大学,使得“211”高校声誉不断提高,非“211”高校声誉越来越下降,造成社会和用人市场在设置选择人才的标准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优先考虑“211”高校毕业生。

四、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的对策???? 1. 立法部门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设置专门的法律条款。为保障就业的公平公正,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反就业歧视的立法工作。美国以《民权法》为基础,颁布了《同酬法》等一系列的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日本专门颁布实施了《平等就业机会法》。为保障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国家立法部门应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在这部法律中,要借鉴国际劳工组织《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中对就业歧视的定义,扩大《反就业歧视法》的保护范围,并设置专门的有关就业中的院校歧视的条款。在这些条款中要规定用人单位负有举证责任。因为受害者本人是弱势群体,要求他们负有举证责任无疑规避了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另外,为保障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得以遵守和落实,还应建立相应的司法监督体系和法律救济体系,以便对一些违反就业公平的现象给予及时处理,并对一些不合理的规定给予及时的纠正。???? 2.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制定专门反就业院校歧视的政策和行政措施。各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取消不利于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政策规定和行政措施,如在就业相关的户籍政策方面,不同院校的毕业生应享有平等的落户的权力,因为落户歧视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公平公正地就业。特别是政府要在公务员选拔、录用等方面,做好表率,以带动社会形成反就业院校歧视的良好风气。同时,各级政府要成立就业平等委员会,专门受理关于就业歧视的行政复议及相关的投诉。此外,政府及劳工部门要制订明确的判断就业歧视的标准。本人认为,判断是否就业歧视的核心标准是用人单位是否在自身经济利益受损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录用至少相同条件的求职者。如在某一企业不需要某特殊院校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就不能拒绝为其他院校的毕业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3. 非“211”高校加强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倾向于岗位本身的要求,而不像以往那样只注重学历和院校名声。所以,非“211”高校应加强特色建设和质量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多规格人才,以消除用人单位的偏见,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此外,由于非“211”高校主要是地方院校,为促进就业和实现就业公平,非“211”高校必须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托地域资源,针对地区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获得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广泛欢迎,以实现充分就业和公平就业。???? 4. 非“211”高校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搭建多种就业平台。导致非“211”高校毕业生受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用人单位与高校及毕业生的信息不对称,特别是用人单位对非“211”高校和毕业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沟通,造成用人单位错误地认为“211”高校毕业生肯定比非“211”高校毕业生更能胜任就业岗位。为此,非“211”高校必须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平台,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改变用人单位的错误观念。如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及时向用人单位提供院校情况资料和毕业生的详细资料,帮助用人单位深入了解院校及其毕业生,以促进就业,消除就业中的院校歧视。此外,“211”院校与非“211”院校毕业生求职渠道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30%的“211”院校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第一份工作,而20%的非“211”高校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第一份工作。所以,非“211”高校在就业资源开发方面,还必须重视建立多种就业平台,通过开展网络招聘、参加校企洽谈会等多种途径促进毕业生公平就业、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参考文献[1]?湖南领导人才网.湖南省2012年选调生选拔工作公告[EB/OL].(2012—02—28)[2012—04—08.http://www.hnleader.gov.cn/Index/ViewNews/?NewsID=12228142834.[2]?重庆领导干部考试网.重庆市定向选调全国“985”重点高校2009年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调剂录用有关事宜的公告[EB/OL].(2010—08—21)[2012—05—02.http://www.cqleaders.com/browse_newsview.asp?nid=81563.[3]?佚?名.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人民政府面向“211”工程院校招聘公告[EB/OL].(2010—06—08)[2012—05—02].http://www.yjbys.com/Job瞫eeker/html/show1—256822.html.[4]?韩宏华,孟益宏.工作搜寻理论视角下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基于扬州大学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80—82.[5]?佚?名.天心区定向选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简章[EB/OL].(2010—06—10)[2012—04—28].http://www.gjrcw.com/gongxuan/Article_View.asp?id=658.[6]?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江西省电力公司招聘[EB/OL].(2008—06—19)[2012—04—15.http://www.eol.cn/job_xyxjh_5367/20080619/t20080619_303576.shtml.[7]?颜?珂,侯琳良.罗和安代表:防止“就业院校歧视”愈演愈烈[EB/OL].(2011—03—09)[2012—04—26].http://edu.qq.com/a/20110309/000159.htm.

(责任编辑?朱漪云)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