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生香 中日书谊
2012-04-29栗子
栗子
一
他,是写得一手好字的日本人;
他,是一个以书圣王羲之为偶像的日本人;
他,是一个将中国视为心中故乡的日本人……
他就是日本书道院副会长,樱美林大学名誉教授高桥静豪。
江南,早春二月,白云悠悠,鸟雀天籁。高桥静豪一行,怀着对中华孝德文化的敬重之情,专程探访上虞大舜庙,并捐赠一副楹联。这是继《大舜庙赋》之后,高桥静豪向上虞捐赠的第二件书法作品。去年的清秋10月,高桥静豪专程赶赴上虞开展文化学术交流,参观了上虞城市档案馆,他对这块土地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赞叹不已。
高桥静豪与书法结缘,从事书法教学、创作和研究。自1970年开始,他百余次来到中国,实地研修书法古迹,而对绍兴,更是情有独钟。
高桥静豪研究书法的主要方向为《兰亭序》。他多次赶往中国进行实地考察,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其实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于是,兰亭成了他到中国的经常性驿站。他把兰亭奉为“圣地”,每来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作为曾经的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他坦言“能在这里担任客座教授,感到十分自豪,可以让自己忘记年龄,可以进一步研究中国书法的精髓”。每一次到学校,他都充满了激情,创作灵感如喷泉般奔涌,也为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的国际交流合作打开了一扇大门。
在绍兴生活和工作期间,高桥静豪多次参观鲁迅纪念馆。他说,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书法家。2009年,他在绍兴展出五十余件作品,内容多与鲁迅有关,所展作品各体兼备,形制精美,流畅拙朴同具,优雅静逸时见,风格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展出之后,他将全部作品捐赠给鲁迅纪念馆作为馆藏,也留下了他在中国更真实可感的足迹。
二
在今天的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书法和日本书道是最为相近的姐妹艺术。日本书道已成为日本人喜爱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普及程度也相当高。据介绍,日本的书法爱好者大概有两三千万,平均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练书法的。在日本,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设习字课,直到初中毕业,学生临摹的帖都是中国的字帖,有颜体的,有柳体的。而日本全国的民间社团性质的书道协会多如牛毛,其中有两个书道协会最有影响:关东书道会和关西书道会。日本人临帖临碑不拘泥于传统,也不因国际影响而减弱书法风格特色,而是在新形势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形式,创作出既有本国特色又能面向世界的好作品。
近年来,中日两国书法家以墨会友,加深了两国艺术家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通过交流笔会的形式切磋书法技艺,进一步增进了友谊。中外交流,绝不是单纯的输出,或者单纯的引入,而是在这个双向往复的过程中,彼此提升,共同进步。当高桥静豪一次次踏上前往中国书法圣地之旅,我们是否也能从他身上学习到另一种出色?
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光彩夺目,被称之为“有情的国画,无声的乐音,纸上的舞蹈,砚中的云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中国书法传入日本,叫做书道。其实,书道原本是中国人先叫的。晋代卫夫人《笔阵图》里讲:“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唐虞世南《笔随论》里讲:“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力求也。”唐张怀瓘《书议》中说:“夫草木各务生气,书道法此。”
聪明而富有才华的日本艺术家从中国书法中吸收了丰厚营养,紧密结合日本的文化底蕴而创造出了自己的书法艺术。中国当代书家赵铁信把日本书法给他的印象概括为四点:深厚的传统,大胆的创新,宁静的心态,精美的装裱。他认为,中国的书家与日本相比,在前两点上,有相同的地方,或者说略胜一筹;而在后两点上,则不如日本书家。
书法,是靠运用毛笔和水墨,在纸面上形成黑白意味;毛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书家主观驱使,成为情绪宣泄的途径。所以,书法不仅是水墨黑白的构成艺术,也是书家表达感情的艺术。目前,中日书法差别最大的地方也许就是中国书法更强调功底,日本书法则更注重内心想法。
交流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它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当看见被称为中国“国粹”的书法艺术在异国他乡烂漫绽放,我们是欣慰喜悦?还是忧虑失落?行笔至此,笔者想起了去年对两位韩国留学生的采访,其中一位叫善珠的姑娘用中国的隶书写了《我的杭州留学生活》日记,她将传统高雅的书法艺术与现实琐碎细微的日常生活巧妙嫁接,用书法写日志、抒情,开拓了书法艺术走向现代大众的观赏途径。千百年前,中国的书法散发着醇美墨香漂洋过海,千百年后,它已经以另外一种崭新的姿态回归。或许,我们也应该开始换一种心情来观照这门艺术,同时,也静静观照一下我们的内心。
高桥静豪一次次踏上中国路,就如一次次满怀虔诚的朝圣之旅,“曲水流觞”就是他和众多日本书法爱好者的梦中之梦。“老教授已经高龄了,完全是怀着对书法的崇敬之情来绍兴的,他也不会讲中文,每次来都随身带一名翻译,所有支出都自费。”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一位老师说。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位老者,沏一杯清茶,伴一窗幽竹,持卷低吟,醇美书香便在无涯的时空里淡然飘远……□
(本文照片由作者、石凤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