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石浦“三月三”
2012-04-29郭凯丽
不久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浦“三月三”如火如荼地举行。
渔港石浦位于东海之滨的象山。早些年,当地政府以渔文化为依托,秉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在传统的“三月三”习俗的基础上推出了“三月三,踏沙滩”活动。
一
在“中国渔村”月牙形的广场上,游客黑压压的一片。石浦“三月三”民俗文化节正式拉开了帷幕,广场上沸腾了,游客涌向前去观看民俗游行队伍。
伴随着老艺术家们用铜鼓、二胡等奏起喜气洋洋的民间小调,龙灯队迎面而来:炯炯有神的眼睛,向上弯翘的胡须,血色鲜艳的大口,绿黄相间的鳞甲,霸气十足。龙灯队有石浦的、镜架山的,一人持龙珠,十人持龙身。老人或小孩调皮而欢快地在龙身间穿梭,听说这样能得龙王保佑,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尾随而来的是鱼灯队,浩浩荡荡。龙首鱼身的鳌鱼排在最前面。民间传说,鳌鱼主宰潮水涨落,保船只平安出入,因此被明代开国洪武帝朱元璋特封为海神。鳌鱼之后是鲳鱼、黄鱼及虾蟹等各色水族。演员一律蓝色服饰,远远望去,甚似鱼群在大海里遨游嬉戏。
由两名马夫引领的马灯队仿佛从戏剧中走出,演绎战马长啸、将士飒爽的女子,化戏妆、戴凤冠、着锦袍、握马鞭,背插四面旗子,身前安马的前半部,身后安马的后半部,活脱巾帼英雄。特别新奇的是队伍里还有与马灯相似的凤灯、火鸡灯、独角犀牛灯、狼灯、虎灯,演员们脸上戴着舞台脸谱的面具,或威严,或狰狞,或慈祥,或媚人,这也许是对世俗人生百态事相的演绎吧。此后有头顶海星、章鱼、鲨鱼、海鳗、皮皮虾的队伍,真是把海里能游会走的都请上岸来展览了一回,极尽渔家特色。游客们兴高采烈地观望着,拿起相机“咔嚓”定格下动人的瞬间。
这些民俗活动是象山先民在临山靠海这一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生存状态下,由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和文化积淀。据传,鱼灯、马灯、龙灯活动历史悠久,明代时期,战火纷争,戚继光在石浦境内的昌国建卫,昌国村民为祈求平安,每年的清明会和十月交会都会进行鱼灯、马灯、抬阁和龙灯的表演。同时,渔民也用这种民俗形式来祈求出海的平安和大丰收。
二
“三月三,踏沙滩,辣螺爬上滩”,这是石浦一带流传千年的民谣。三月三的由来纷说不一,其中最为凄美浪漫的便是辣螺姑娘的传说。相传,南宋时石浦有位美丽的辣螺姑娘,一次拾螺时救了受伤的大臣陆秀夫,疗伤过程中两人互生情愫。可在国家危亡之际,陆秀夫不得不离开了辣螺姑娘。不久,渔霸逼婚,辣螺姑娘选择跳海,以死殉情,此日恰为三月初三。据明嘉靖《象山县志》载,南宋灭时,石浦沙滩上漂着许多浮尸,其中有少年着黄龙袍。人们猜测背着小皇帝赵昺跳崖殉国的陆秀夫漂至此地,并想象是陆秀夫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实现与辣螺姑娘的相聚。人们掩埋浮尸,特葬黄龙袍少年,“外围以墙,因名宋皇城”。之后,每年的三月初三,善良的村民都会赶到皇城沙滩纪念这对忠贞不渝的恋人。
而此时,辣螺姑娘以戏剧的形式被搬上了“三月三”的舞台,名为《辣螺姑娘招亲》。只见戏台上辣螺姑娘梳着高高的发髻,穿着大红的罗裙,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楚楚动人。她手拿绣球,微微含笑,踏着碎步寻觅意中人,随后抛出了手中的绣球。游客们欢呼着,争抢着,终于,一名青年男子幸运地抢到了这只绣球。在大家的推推搡搡下,他上台穿上新郎装与辣螺姑娘拜堂成婚。这无疑是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是对传说缺憾的弥补吗?我想,这出节目满怀着渔民对爱情的向往和礼赞。
三
“三月三”民俗文化节不仅展现了传统的民俗,而且与时俱进,新添时代新元素,通过创新形式,满足大众的文化和旅游需求。
才艺亮相台给有才有艺的游客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不少侠女好汉自告奋勇,一展歌喉,博得阵阵掌声。项目最多的是沙滩竞技,滚冰桶、抛缆绳、拾海螺、跑沙滩、过独木桥、抛鱼入网、渔翁挑鱼、海水斗量、障碍取水等活动,让游客们亲身体验了渔家乐。此外,还有许多渔家特色表演赛:风筝赛、织网赛、渔民划拳擂台赛、渔歌对唱赛等。对唱中,姑娘和小伙的深情演唱诠释了人们对大海的眷恋和感恩。休息当中,小曲《十二月花名》响起,曲调极为质朴,仿佛海风的吹拂。美食区摆满了美味的海鲜,有鱿鱼、墨鱼、章鱼、鲳鱼、小黄鱼及蟹虾贝螺等,飘满了海洋的味道,令人垂涎欲滴。在中国渔村入口处,则有盆景、根艺、船模、绣鞋等展览,让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石浦作为一个滨海小镇,其文化与海洋、渔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三月三”民俗文化节作为一个载体,将散落在渔区、渔民生活里的渔谣、渔俗等聚集起来重现光芒,展示了石浦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对大海的敬仰、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游客们通过这些民俗活动感受到了绵延不绝的民俗风情,对渔文化的内涵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石浦“三月三”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渔区风景和丰厚的渔文化内涵,体现了渔村渔民独特的精神特质,发散着历久弥新的光芒。□
(本文摄影:郭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