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雅教育理念与英语专业教材建设

2012-04-29熊锡源范颖

高教探索 2012年6期
关键词:教材建设英语专业

熊锡源 范颖

收稿日期:2012-08-07

作者简介:熊锡源,中山大学出版社编辑,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博士;范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州/510275)

摘 要:当今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存在过分专业化的弊端,而加强博雅教育是解决这些弊端的钥匙。本文在简要理清博雅教育概念、分析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保留现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不变的前提下,提出了用博雅教育理念改革高校英语教材的设想:教材选材上要涵盖不同学科的知识,特别要加强有关人文内容;教材要体现当前的社会价值观,体现当下的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并满足学生日后的需要;教材行文上要力求简明等。

关键词:博雅教育;英语专业;教材建设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对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予以反思。学界认为,我国教育界存在着过度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专业主义和实证主义等问题,其后果是:社会价值观念上满足于追逐眼前和短期的物质利益,缺乏理想和对永恒价值的追求; 在知识和文化方面,忽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作用; 在学术体制和观念上,各学科画地为牢,片面强调经验和实证,忽视对学术和文化精神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忽视学科和专业之间的交流和渗透。[1]这种状态正好印证了斯诺所批评的“两种文化”对立的局面。斯诺自称自己白天与科学家在一起工作,晚上则与一些文学同事在一起;“尽管当代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才智、种族、社会出身、收入等诸方面皆相近,但他们在学术、道德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共同点如此之小,他们之间的沟通要比穿过大西洋还要困难”。换言之,他们实际上代表了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2]

有论者指出,面对这一局面,解救之道在于加强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或者人文素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或humanities education)。一些学者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并对如何实践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种种看法。本文将从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即英语专业教材建设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教材建设中践行博雅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将讨论如下问题:什么是博雅教育理念?我国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以及教材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用博雅教育理念“改写”当今的英语专业教材,推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一、博雅教育理念

博雅教育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人知识”和古罗马的“自由人技艺”;在中世纪演变为“七艺”;17世纪之后,在英国与绅士观念合流,遂演变为近代博雅教育学说。18世纪,博雅教育受文雅观念的影响,以社会—道德为指向。[3]在19世纪,博雅教育更注重心智训练。当时的英国红衣主教亨利·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应以培养集智慧、勇敢、宽容、修养等于一体的自由教育为主旨,通过文法、古典文学和哲学等传统人文课程来训练智力。[4]纽曼关于大学教育的理念影响深远。

自19世纪起,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开始突显,“博雅”的重心从“雅”转向“通”。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对当时盛行美国的实用主义提出批评,反对大学过分专业化。他把芝加哥大学原有的课程进行归并,把整个大学的39个系分为生命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四个分部,强调部际之间、院际之间的合作。赫钦斯强调的即是“通识教育”,它对世界教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 80年代,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以及整个美国的“回到基本”的高等教育改革都试图重新探索教育的精神和宗旨,理解博雅教育传统的实质和意义,以重建现代教育与古典博雅传统的联系。[5]实际上,20世纪的博雅教育逐渐丧失了和绅士阶层之间的联系,其制度含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经过自由、民主、平等原则的改造,博雅教育以通识教育的身份生存下来。[6]

在当前的学术语境中,博雅教育这个概念常常和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等换用。最初的博雅教育概念首先要以区分自由人和奴隶的社会地位为基础,后来演变为绅士阶层的教育观念,这与强调民主化以及教育大众化的当代社会格格不入,因而,尽管二者具有相似的含义和目标,哈佛委员会还是代之以“关心多数人”的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侧重的是人文科学的教育。人文科学是“以人的内在世界、精神世界和作为人的内在世界之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内容或对象的学科体系”,是由语文学、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学科所组成的专业化的知识体系。[7]应该说,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博雅教育的核心成分。

我们认为,博雅教育理念对我们的语言教育,尤其是大学英语专业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在大学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践行博雅教育的理念,是每一个高校英语教师都应该考虑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与博雅教育理念如今的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学者从博雅教育的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蒋洪新把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的相关问题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各外语院校在办学的理想上基本把自己定位为社会和市场的适应者角色。各院校立足于面向市场需要,朝所谓“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迈进,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而因为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复合人才培养大多是挂羊头卖狗肉,所培养的复合型英语本科生既没有基本的语言文学功底,也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其次,在教学理念与课程设置等方面没有意识到文学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性。就外语专业培养规格和规律而言,语言文学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而我们的英语专业课程在设置上,文学类课程严重不足。最后,对于文学类课程,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也有不足。比如说,文学史教材中,往往缺少文论和文化批评的内容;教学方法上也亟待改革,要把教师的启发教学、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而现实中,教师和学生间缺少沟通成了通病。[8]

此外,有学者也在思考我国历史上成功的外语教学经验。傅宏星的《吴宓评传》对我国著名教育家吴宓先生的教育理念有所分析[9],吕敏宏和刘世生的论文也讨论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吴宓先生的博雅教育思想[10]。吴宓在《西洋文学系学程总则》中提出了“博雅之士”的培养目标:本系课程编制的目的为使学生:(甲)成为博雅之士;(乙)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丙)熟读西方文学之名著、谙悉西方思想之潮流,因而在国内教授英、德、法各国语言文字及文学,足以胜任愉快;(丁)创造今日之中国文学;(戊)汇通东西方之精神而互为介绍传布。[11]

这个目标中的“博”,要求学生择定一国语言文字、文学做精深的研究,熟读西方文学名著、谙悉西方思想潮流、了解西洋文明精神,是一种文字、文学、文化的会通,是“广博”;“雅” 指在“汇通东西、互为传布”的开放环境中创造出一种文化和精神,是一种“高雅”之气。从吴宓先生在20世纪20~40年代在清华外文系任职期间清华外文系的课程设置等来看,当时的清华外文系“语”“文”并重,“中”“西”兼修,教学上则提倡自主学习和互动研究,为我国培养出了贺麟、杨业治、季羡林等“博雅”之士,成就斐然。[12]

总而言之,从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可以看出,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应该坚持博雅理念。至于具体该如何践行英语专业教育的博雅理念,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两个大的方面来做文章。但是,在现有的师资力量、教学模块设置不变的条件下,除了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做出改革以外,一个更为切实可行的办法是,用博雅教育的理念来推动英语专业教材建设。

三、专业英语教材建设如何体现博雅教育理念现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三大块:专业技能课,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专业知识课,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等;专业知识课,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如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13]在现有教师队伍、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设置都难以作出重大调整的前提下,尽力在这些课程及其相关教材中体现博雅教育的理念,应该是我们在英语专业教育中体现博雅理念的最佳途径。为此,2011年11月,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出版社组织了全国20多所高校的教师,在广州召开了一次“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博雅教育系列教材”编写研讨会。在会议上,与会老师对于我们提出的用博雅教育理念“改造”英语专业教材的设想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项工程十分有意义。但是,对于究竟该如何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践行博雅教育的理念,大家也心存疑虑。

那么,具有博雅教育理念的英语专业教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呢?换言之,我们该如何在高校英语专业教材编写上践行博雅教育理念?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体现博雅教育理念的英语专业教材,必须要与现行的课程设置大体协调,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教材的编写、选材尽力符合“博雅教育”的理念。比较20世纪20~40年代清华大学外文系的课程设置和当今各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可知,如今我们更侧重“专业技能”而轻视甚至忽视了逻辑、历史、数学、物理等“通识”课程,对文学、戏剧等“人文”专题也重视不够。针对这样的差异,我们应尽力在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选材上下足“博雅”的功夫。

比如说,对于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相应教材的编写都要突出“博雅”理念,也就是在语言学习中融入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内容。从选择课文材料、添加注释、编写语言用例到布置课后研究型学习的练习,编者都要尽力跳出“纯语言技巧”学习的牢笼,转而从各种典籍中寻找到合适的体现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内容。换言之,我们的教材中应该包含古代“七艺”、当代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成果以及历代优秀文化典籍的内容。这样,语言学习本身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整个语言教材就成为了相应科学知识、道德、意识形态等文化内涵的载体。这样的教材,就有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达到博雅的目标。

至于说到具体选材的问题,不同课程的教材要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说,基础英语课程一般都是作为综合英语课程而设置的,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对于这样的教材,除了需要按照语言学习的规律注意课文词汇、语言结构由浅入深的编排以外,更需要根据博雅教育的理念选择经典名著作为课文,力求让学生在诵读甚至背诵的基础上提高文学文化素养。又比如说,对于听力教材,除了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真实语言材料之外,经典影视片段、著名演说甚至一些西方名校的课程,都可以适当编入,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在课后做相关的“自主学习”。这样的教材,就可以让学生兼顾语言的实用性和文化载体的角色,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再比如说,英语语法教材必须要说明相关语言用法的问题,而博雅理念,就只能体现于相应的语言用例中——要尽可能地用名人名言做例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本身的智趣和美感,而不是为了语法而杜撰一些稀奇古怪的语言用例。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当今社会环境中的“博雅”必须符合当今的时代特征,因此,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也应当体现时代性。这种“时代性”主要表现为重今薄古、注重内容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注重时代传媒科技的进步。所谓“重今薄古”,就是说,教材的选材,既要有古典名著,更要有当代的经典;教材所用语言应当是鲜活的,力求新鲜活泼,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兴趣;教材所传达的思想信息,要具有现实意义,符合当前主流价值观。比如说,“西方思想经典”这样的教材,就不仅仅要介绍亚里士多德、培根,还应该介绍维特根斯坦、罗素、爱因斯坦甚至霍金;“美国诗歌”就不仅要介绍朗费罗,还要介绍嚎叫派甚至是百老汇的音乐剧;“写作”教材就不仅要学习经典名作的“模板”,还要充分考虑到当今电子邮件、微博等媒介工具的语言特征和习惯,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熟练运用不同的文体进行写作等等。教材要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意思是说,英语语言,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是生活中的语言,因此教材要体现这种实用的功能,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生活、工作的需要。此外,教材编写者还需要充分考虑当今的各种现代传媒对交际行为的影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意识。比如说,编者可以把很多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留出空白,让学生学习利用网络寻找资料,填补有关空白。多媒体内容、网络资源等,可以大大扩展教材本身的容量。

最后,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英语专业教材还需要注意简明性。以往的英语专业教材大多编入了过多的内容,就笔者调查所知,几乎没有一个院校是有足够学时把相应教材内容全部上完的。这样的教材,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新编的英语专业教材应该力求简明。所谓简明,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充分考虑各院校的上课实际,一般每个学期上课16周,教材应该严格按照教学学时来设计内容;其次,教材内容要力求能够使学生做到“由繁化简”,让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到”一些东西,而不是使学生陷入繁复而不能胜任的各种材料中。“简明”不是降低要求——比如说,同样是学习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简明”的意思,就是要尽量让学生在学完之后就能把所选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背诵出来。简明的博雅英语专业教材,是以帮助学生最容易地掌握所学材料为宗旨的。

总之,注重博雅教育理念的高校英语专业教材,应该特别强调语言材料作为文化载体的特性,充分展示有关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知识。此外,这样的教材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最新科技和人文社科成果。最后,为了更好地加强教育效果,这样的教材应该尽量简明。

四、结语

本文首先在讨论博雅教育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今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有关用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或人文教育的理念来弥补当今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不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改进课程设置、改进课堂教学等方面,而从英语专业教材建设的角度如何践行博雅教育的理念的相关研究还很匮缺。本文即为一个初步的尝试。

我们认为,在现有课程设置、教师队伍不变的前提下,用博雅教育的理念来改进英语专业教材的建设大有可为。我们主张在英语专业教材的选材、例句编写、课后练习设置上,都应该加强博雅教育的内容,突出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教材的编写要特别具有时代意识,要把当今时代的学术成果和学生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教材行文上还需注意尽量简明,以最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为目标。我们相信,这样改革后的教材一定能够比较有效地突显博雅教育的理念,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博雅人才来。

参考文献:

[1][5][7]朱红文.博雅传统视野中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和意义[J].思想战线,2011,37(1):43-47.

[2][美]C·P·斯诺.两种文化[M].陈可艰,陈小虎,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6]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概念史的视角[D].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4][美]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节本)[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13]蒋洪新.人文教育与高校英语专业建设[J].中国外语,2010,7(3):10-18.

[9]傅宏星.吴宓评传[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11][12]吴敏宏,刘世生.会通中西之学,培育博雅之士——吴宓先生人文主义外语教育思想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2):283-290.

猜你喜欢

教材建设英语专业
教材建设对高职家政服务类专业精品课的促进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研究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以BP制辩论为牵引的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