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发展历程、影响及启示
2012-04-29诸园
收稿日期:2012-06-28
作者简介:诸园,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南京/210097)
摘 要: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市场化改革,进入21世纪,澳大利亚开始在高等教育中运用市场策略。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给澳大利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澳大利亚出现了新的大学分层,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走向国际化,大学科研呈现商业化模式。分析和借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我国应该树立市场化改革理念,发挥高校分层的导向作用,扩大教育服务贸易,促进产学研结合以实现大学与企业共赢。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市场化;大学分层;科研商业化
一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发展历程(一)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前期(1850—1987年)
1.1850—1950年澳大利亚政府完全主导的单一高等教育模式
1850年,澳大利亚教育仿效英国模式,由政府建立并完全依赖政府拨款。二战初期,澳大利亚只有六所小规模的大学,拥有14000名学生。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通过了澳大利亚联邦宪法(Australia Constitution),规定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问题归州政府管理。自此,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干预不断增强。二战后,随着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开始为退役的士兵提供奖学金,鼓励他们进入大学学习。于是,大学入学人数空前增加,但同时学生也呈现多样化。澳大利亚大学开始走向现代化,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
2.1960—1987年澳大利亚二元体系的高等教育模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呈现二元体系,高等教育系统主要包括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和高等教育学院(Colleges of Advanced Education,简称CAEs)。后来,一些新的综合性大学以及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College Of Technical And Advanced Education,简称TAFE)在政府的资助下也开始建立。随着二元体系的建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分化,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份额开始下降,而具有职业倾向的CAEs以及TAFE开始增加。二战后,澳大利亚政府致力于发展福利型社会。1972年,惠特拉姆政府取消了所有大学学费,政府承诺对综合性大学以及CAEs给予全额的财政支持,这一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1977年,CAEs规模继续扩大,也积极仿效具有本科授予权的综合性大学,同时还积极吸引顶尖的学术人才,这种转变使得澳大利亚高等学校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特点。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的经济开始出现衰退,失业率增加,社会矛盾激化,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开始对高校实行成本分担政策,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资金投入限制。
从1850年到1987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从政府主导的单一模式走向二元体系,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由于市场的不成熟,这一阶段,市场机制并未被引入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领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仍在澳大利亚政府福利政策的影响下,呈现出由政府主导与计划体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模式。然而,福利政策下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也开始面临挑战,一方面,由于福利政策的实施,很多澳大利亚高等学校缺乏市场和竞争意识,高等教育质量停滞不前;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后,澳大利亚政府经济不景气,加上高等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财政出现困难。在双重困境下,高等教育市场化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二) 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时期(1987年至今)
1987年,霍克政府执政时期,道金斯的改革结束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二元体系,并且建立了统一的联邦高等教育体系(Unified National System,简称UNS),也首次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此时,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呈现三种模式,即州政府主导模式、联邦政府主导模式、州政府与联邦政府联合模式。一些综合性大学并入了CAEs,如弗林德斯大学,同时,其他的CAEs被授权拥有综合大学的资质,如中央昆士兰大学。这个时期,联邦政府对大学的拨款只占到学校办学成本的80%,政府开始通过对留学生收取费用,弥补政府补贴的差额。1989年,“高等教育贡献计划”(The Higher Education Contribution Scheme,简称HECS)开始实施,由政府和大学协商决定高等教育捐赠计划实施的学校。自此,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中开始出现“准市场”特征,通过对学生收取部分的学费,HECS弥补了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UNS的目的在于帮助政府将高等教育与经济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破除高等教育二元体系的目的是减少人们对CAEs日益增加的影响的关注。
1996年,由于HECS费用的不断增加,范斯腾(Vanstone)开始进行改革,按学科分类实行三层HECS计划,削减HECS偿还标准,同时有计划的削减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这样进一步加强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准市场化”。政府对大学的投入已经减少到大约57%,但同时,大学也有其他重要的资金来源,包括研究生和海外留学生的学费、州政府资金,以及其他方面收取的费用。
2003年,澳大利亚开始了由尼尔森(Brendan Nelson)博士议员发起的著名的高等教育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尼尔森改革主要是针对目前高等教育中出现的包括开设课程的成本上涨,大学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大学活动和课程的重复设置,学生竞争力有待提升,以及大学学生过多等问题。尼尔森认为,政府政策限制了大学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中央集权制也约束了大学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他提出要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体系,包括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给予大学更多的自治权,提倡大学经费来源多样化以及引入竞争性拨款。
从1987年至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从二元体系走向了统一的联邦高等教育体系,从准市场走向市场化。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澳大利亚大学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大学机制更加灵活,同时也给澳大利亚大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迈入21世纪,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在世纪之交,政府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三个方面:入学和质量问题;国家经济需求;经济约束与经济的合理配置。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影响(一) 新的大学分层的出现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澳大利亚大学开始出现一种全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体系。[1]在市场机制下,高等教育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买卖关系,学生成为“消费者”,知识成为“商品”,大学为教育市场提供“商品”,学生也通过在大学的训练而在就业、社会地位、收入、社会声望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在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实施范围内,澳大利亚所有大学授予的学位本应拥有同等地位和价值,然而,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后,部分澳大利亚大学授予的学位相对来说更优越,因为它能给学生在社会地位、可持续发展的机会等方面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因此,学生们在选择大学时会充分考虑大学的社会排名和声望。于是,澳大利亚大学出现新的分层现象。
自1987年道金斯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澳大利亚大学就已经出现了分层,由于1987年以前澳大利亚主要的大学都有很强的竞争力。能够保持它们在准市场化中的地位。然而,1993 -1995年“高校质量评估行动”为大学提供了一个官方的排名,这无疑加强了澳大利亚大学之间的竞争。此时,大学比较盛行的三层模式主要是指:砂岩大学(Sandstone\Wannabee Sandstone)、科技大学(Utechs)以及新大学(New Universities)。1996年,范斯腾改革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大学出现了四级分层:砂岩大学(Sandstones)、科技大学(Utechs)、崇拜砂岩的大学(Wannabee Sandstones)和新大学(New Universities)。[2]后来,在四层模式中又衍生出目前比较普遍的五级分层(详见表1)。[3]
资料来源:Marginson S.& Considine M.The Enterprise University:Power, Governance And Reinvention In Australi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p190.
“砂岩大学”(Sandstones),主要包括澳大利亚首都及各州最古老的大学,它的特点是,有着与世隔绝的校园,在学术科研和专业训练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砂岩大学的很多特有的属性使它比其他大学具有更多的优势资源、更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更强的学术水平以及历史和学术传统。
“红砖大学”(Redbricks),虽然在学术传统方面不及砂岩大学,但和砂岩大学拥有相同的大学目标,它更趋向于企业化和商业化,但同时也保持了应用和纯研究的力量。
“联合技术大学”(Unitechs),是1987年以后出现的技术类大学,在某些特定领域可以与砂岩大学竞争,如商业和计算机。联合技术大学在研究生专业教育方面很强大,最著名的是它与工业的密切联系。他们也在海外招收留学生,在范斯腾市场化改革后,在职业投资方面,联合技术大学比橡胶树大学更具优越性。
“橡胶树大学”(Gumtrees),主要包括其它的1987年前建立的大学,他们宣称和砂岩大学拥有同样的社会声望,但是事实上虽然他们的学术成就是令人信服的,但是他们所宣称的社会声望是稍逊一筹的。橡胶树大学成立于1960-1970年之间,他们在很多学科领域的力量很强,比如科学、艺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橡胶树大学致力于打造现代化的、创新的大学类型,在范斯腾改革后,橡胶树大学开始走向衰亡[4],但是它的大学模式仍存在,由公共资金资助。
“新大学”(New universities),这类大学在1986年以后被授予综合大学身份,虽然在规模、就业能力以及科研方面不占优势,但是新大学更关注学生入学率、学生间友好关系、地区因素以及教学质量。新大学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市场化使他们很难提升自己的地位以维持学生数量。[5]除此之外,新大学还面临一些其他的挑战,如来自非都市地区的一些相对较弱的大学的挑战。[6]新大学主要招收一些大龄成熟的学生、少数中途退学者和较多的第一代高等教育家庭子女。重要的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住房需求、就业机会、地区知识经济的增加,新大学中的一些地区大学为本地区带来了很多经济效益,学习化社会理念更是支持了地区大学的发展。[7]
澳大利亚大学的分层本质上是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大学特色化的现实诉求,大学特色化发展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竞争力、大学生存空间、社会认知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大学分层不仅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途径,也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有着引导作用。澳大利亚大学五级分层模式充分体现了澳大利亚大学的特色化发展,同时大学分层模式本身也是一个综合体系,它是由利益主体维度、人才类型维度、质量取向维度等维度构成的整合模式。
(二)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化
澳大利亚政府把教育服务看成是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个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并极力推动高等教育服务的国际化。由此吸纳了大量的技术移民,缓解了政府财政和劳动力缺失的压力,同时,也给澳大利亚带来了经济效益。近年来,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教育服务提供者的角色,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也从“援助”向“贸易”转变。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贸易主要以教育出口为主,这种教育出口主要是通过接受外国留学生、在海外独立或合作办学等方式获取经济利益的“教育输出”。《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将“教育服务”归为四种类型: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跨境支付(Cross-Border Supply)、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8]随着教育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教育服务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在高等教育领域,澳大利亚通过招收海外留学生、海外联合或独立办学、大学远程教育、大学教师自由流动等四种方式实现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化。
资料来源: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DETYA) ,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Canberra :DETYA , 2000;And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Students 2000:Selected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Database.Canberra :DETYA,2001 , Table 1.1.扩大国际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拓宽教育经费来源
1950-1960年,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哥伦坡计划(Colombo Plan)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同时,允许收取全部培养成本的10-15%作为学费。由于澳大利亚国内学生数较少,1960年,海外留学生占到所有学生数的10%;在1970年晚期,由于限制外国留学生人数,澳大利亚开始收取学费,学费大约是培养成本的1/3,这种学费和成本之间的平衡被视为海外援助的一部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服务实际上是海外援助和海外贸易的结合。1980年,政府认为,无论是对国内学生还是国际留学生,如果一直实施免费教育,以及一直对留学生进行资助,将是非常困难的。1985年,澳大利亚出台了海外留学生政策,要求海外留学生支付全额学费。1987年,澳大利亚政府停止了对海外留学生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自1990年开始留学生再也不接受政府资助了。目前,澳大利亚政府通过招收留学生以增加州政府的财政,很多国际机构如澳大利亚教育中心、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基金等都支持高等教育市场化,而且很多大学也组织起来形成了“贸易联盟”。
2003年尼尔森改革后,由于公共资金的减少和政府放松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为了缓解澳大利亚政府投入与高等教育办学成本之间的矛盾,积极鼓励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政府政策也倾向于市场化,形成了富于竞争力的、以商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经营模式,大学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企业,澳大利亚不断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吸引了很多自费的海外留学生。目前,澳大利亚正在积极扩大这个可以赚钱的市场,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其经济效益也在增加,例如,南昆士兰大学报告指出,该校50%的非政府资金都是来源于国际留学生的学费。
从表2可以看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学生数从1989年的438,297人增加到2000年的695,485人,与此同时,留学生比例从4.8%上升到13.7%,国际留学生被视为澳大利亚的“国际消费者”。
资料来源: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DETYA) , Oversea Students Statics (Canberra :DETYA , 2001);And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 Students 2000, Selected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Database (Canberra :DETYA,2001.Table 77.2.在国外市场建立大学,拓展跨国教育服务项目
澳大利亚一方面积极招收海外留学生;另一方面,由于亚洲—太平洋地区很多国家允许国外建立大学与本地区大学竞争,于是澳大利亚开始在国外市场建立大学。表3说明了由于在国外建立了很多大学,澳大利亚海外留学生从1996年到1999年开始迅速增加,但是到了2000年开始有所下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留学生更多的是集中在商业、健康、科学和法律领域。海外大学的建立是澳大利亚留学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报告,1999年5月,有35所澳大利亚大学开展了750个海外项目。2003年5月,澳大利亚大学与海外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了1569个境外合作办学项目。澳大利亚学生人数增加的主要来源国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3.远程高等教育,实现教育服务国际化
远程高等教育技术的运用实际上是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境外消费和商业存在结合起来,使得澳大利亚招收海外留学生以及在海外独立或联合办学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输出在技术上产生革新。澳大利亚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开设虚拟大学,提供网络或远程教育, 促进了海外教育发展。
4.大学教师自由流动,实现人才交流国际化
教师的输出与输入也是澳大利亚教育服务项目之一。澳大利亚政府支持教师的跨国自由交流和流动,一直鼓励国际间的人才流动,欢迎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学者和研究人员到澳大利亚学习和工作,以及吸纳技术移民。
(三) 大学科学研究商业化
澳大利亚大学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分别是医学、生物科学以及其他科学学科。其他学科包括人类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等。1998年,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简称ARC)受澳大利亚“教育、训练及青年事务部”部长的邀请,发表了一个名为“国家利益研究: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商业化”(Research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Commercializing University Research In Australia)的报告,报告认为“澳大利亚科研商业化”是一个复杂的、异质的概念,它要求研究成果的提供者和投资方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交互关系,表现为公司运用研究成果。同时报告也认为,高等教育科研商业化是社会改革发展的动力。自1990年来,澳大利亚就致力于将科研商业化。2002年,澳大利亚“教育、科学和训练部”发表了“大学科研商业化最好的实践过程:最终的报告”(Best Practice Process For University Research Commercialization:Final Report)。报告指出了澳大利亚如此热衷于将科学研究商业化的原因,首先是商业化研究对公众有益;其次是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再次有利于大学与工业发展之间紧密联系;第四,可以奖励、保留或招收到学术人才和学生;最后促进创收。[9]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是希望澳大利亚大学能够充分利用科学研究商业化所带来的经济优势。
首先,澳大利亚联邦和州政府支持大学科研商业化。澳大利亚政府非常支持大学以及公立研究机构科研商业化,政府将技术革新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1年,澳大利亚政府颁布的“支持澳大利亚的能力—未来改革行动计划”更是有力地促进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科研商业化。政府主要通过三种措施促进大学科研成果商业化:其一是立法程序,通过澳大利亚议会就知识产权问题拟定法律。其二是财政和税收政策,通过财政和税收鼓励科学研究及商业化并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风险投资业;通过一般的税收管理增加商业化方面的投资;通过联动资助计划促使研究者从事商业化研究。其三是工业和通用政策,主要通过两个部门实施,一是教育、科学和训练部(DEST),二是工业、旅游和资源部(DITR)以及它们各自的前身机构。同时,澳大利亚政府也设置了一些实体机构,如,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咨询委员会、商业—工业—高等教育合作委员会、工业研究与发展委员会等。澳大利亚政府也投资建立了很多“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CRCs),包括手工技术中心、信息和通信技术中心、矿产与能源中心、农业和农村工业中心、环境研究中心、医学和技术中心,在大学内部也设立了附属研究中心。
其次,科学管理和运用科研成果。近年来,澳大利亚大学科学研究商业化成果一直没有得到系统化的运用,原因主要是过分依赖个别研究者(要么是个别研究者具有独特的商业兴趣,要么是个别研究者与企业建立一些联系)。直到大学里成立了“商业化办公室”(Commercialization Office)①作为专门机构负责科研成果商业化,澳大利亚大学科学研究才真正实现了系统的商业化。虽然不同学校商业化办公室的职责不同,但是一般来说,它的主要职责是使研究者形成知识产权的意识;帮助研究者保护知识产权或专利;评估成果的市场潜力;确立可能的工业合作伙伴;磋商知识产权转让协议;创办新企业以及寻找投资者和企业合作者。澳大利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一是通过代表性机构的共识性文件,如《澳大利亚公立资助研究知识产权管理的国家条例》和《大学知识产权归属即政策指南》。二是通过不同大学设立的个别政策规定。[10]这些法律规定的制定,目的是帮助研究者、研究管理者以及研究机构能够使用最佳的方法鉴定、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从科研的公共投资中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和回报。
最后,企业与大学之间建立研究合作伙伴关系。如何有效的利用大学科研成果是维持澳大利亚经济革新的关键,这就意味着一些机构和体制应该促进和鼓励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无论是通过加强商业和工业之间的联系,还是通过如“校办企业”[11]等其它机构的设置。一般来说,商业和工业进行科学研发的目的是促进经济价值的革新,有效地运用大学创造的潜在的经济价值要求政府、个人和企业之间长期协调发展。在这种合作关系中,企业将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些研究成果既可以是企业现行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以是为了保持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而对大学来说,一方面可以获取充足的科研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这对于企业和大学来说是双赢的。
三、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自1990年开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商业化和企业化,随之,“企业大学”的概念在澳大利亚产生。进入21世纪,为了使大学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开始运用市场策略,不仅仅保护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本科生作为“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巩固了澳大利亚大学在市场中的地位。从上述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树立市场化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高等教育的发展背景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高等教育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的削弱,只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形式有所改变,要将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进行市场化改革。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改革也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前期在政府福利政策指导下的政府完全主导与计划体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模式,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准市场化向市场化过渡的高等教育模式。应该认识到,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改革潮流,任何国家都应当积极顺应这个潮流,并将市场化改革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应该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审视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
其次,发挥高等学校分类的导向作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在引入市场机制后,为了确保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大学开始走向分层,高等学校分类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如何确保高等教育质量走向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多元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也是高等教育分类的前提,不同的高等院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五层模式中的大学在澳大利亚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均有不同,如古典大学具有很好的社会声望,社会地位也较高,而新大学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大学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有研究型大学也有应用型大学。因此,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分类有两个导向作用,一是引导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科学化;二是引导高校多样性发展。无论是吸引优秀的学生、顶尖的师资还是汲取更多社会资源,高等学校分类对大学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科学合理的大学分层不仅有利于建立高等教育新秩序,促进高校之间的有序竞争;也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再次,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服务主要表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服务实现了贸易化和国际化,走在世界前列。澳大利亚的留学生教育在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设立奖学金项目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开设专门的课程来促进对别国文化、语言的研究;通过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等方式扩大教育服务贸易的范围。一方面,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扩大成为澳大利亚吸引国外教育资金的有力途径,也减少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展开,促使澳大利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育服务质量,扩大了澳大利亚大学在世界的影响力。相比之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的逐步放开,我们应扩大留学生市场,关注教育质量,提高服务意识, 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来华留学, 进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产学研结合实现大学与企业共赢。科研商业化是澳大利亚大学依据自身的传统和国情实施的独具特色的措施,澳大利亚总理科学、工程与改革委员会(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s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Innovation Council)认为科研商业化是将观念、知识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对个人、工商业以及全社会创造更大财富的过程。[12]2000年11月澳大利亚首席科学家罗宾·巴特曼(Robin Batterham)提交了题为《变革的机遇》(The Chance To Change)的报告,强调科研商业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呼吁大学采取措施加大知识转化的力度,此外,报告还建议建立创新中心,辅助大学和公立研究机构完成科研商业化。[13]随后,澳大利亚政府实施了“澳大利亚能力支撑—用科学与创新构建未来”(Backing Australia's Ability——Building Our Future Through Science And Innovation)的计划,政府决定在今后的五年里,投入30亿澳元支持科研活动。澳大利亚的产学研结合主要以知识产权的管理作为核心,以校办企业作为载体,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强调科研成果的应用,实现科研成果的最大经济效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的企业与大学之间就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教育和培养了科研人才,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的研究成果得以应用并实现经济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和企业共同发展,实现了共赢。
注释:
①“商业化办公室”(Commercialization Office)也称为“商业化公司”(Commercialization Company),主要包括大学科研办公室和大学科技转化办公室。如著名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业化公司——UniQuest,它的特点是将大学的技术和知识予以确认、打包并商业化运作。UniQuest公司既和工商业、政府有联系,也与大学研究者保持联系。目前,“商业化办公室”正努力建构更高效的方式,如通过联合办公,这样一个办公室就可以服务很多大学。又如,依据不同的学科建立商业化办公室,可以促使服务职能专业化。
参考文献:
[1]Symes, C.Selling futures: A new image for Australian universities?[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6,21(2):133-147.
[2]Marginson, S.Competition and contestability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1987–1997[J].Australian Universities Review, 1997,40(1):5-44.
[3]Marginson, S.& Considine, M.The enterprise university: Power, governance and reinvention in Australia[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14.
[4]Smart, D.Reforming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Adjusting the levers of funding and control[J].Education Research and Perspectives, 1997, 24(2): 29-41.
[5]Sharpham, J.The context for new directions: Ringing the changes; 1983-1997, in Sharpham, J & Harman, G (eds), Australias future universities[M].New South Wales: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Press.1997:18.
[6]Stevenson, S., Maclachlan, M.& Karmel, T.Regional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across regions, in Occasional Paper Series[M].Higher education Divisi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AGPS, Canberra , 1999.
[7]Keane, J.& Allison, J.The intersection of the learning region and local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alyzing the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J].Regional Studies, 1999,33(9): 896-902.
[8]靳希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规则解读与我国的承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9]Best Practice Processes for University Research Commercialization: Final Report[R].DEST, 2002:47.
[10]Alan Collier.Australian Framework for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J].Prometheus,2007,25(1):58.
[11]祝怀新.面向现代化: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4.
[12]Prime Minister's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Innovation Council.Commercialization Of Public Sector Research[R].Canberra:Prime Minister's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Innovation Council.2001:9.
[13]Batterham,R.The chance of change [R].Canberra:Commonwealth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Resource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