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的有效性指导
2012-04-29花艳芝
花艳芝
所谓有效性朗读,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充分地读,真正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训练要有层次
在不同学段,朗读的要求各有侧重: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不同阶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例如,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在一节课中,初读、再读、品读、诵读等每一个环节也都应该有明确的、恰当的目标。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于永正老师就认为,朗读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最重要的一环。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由于备课时把课文读活了,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有目标,有方法,有激情,有水平。于老师执教《全神贯注》一课,导入后初读课文,要求一边读还要一边认字,注意拼音,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学生自由读文后,指名分节朗读,了解学生对字词、文中破折号及内容的理解程度;接下来各组选代表(平时朗读最差的)比赛读第2、3、4段,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读好课文,无形中也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的高手挑战赛读,更是高潮迭起,对课文的学习也不断深入。
二、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朗读训练,追求实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朗读兴趣,才能使课堂上书声琅琅,才能促使学生去理解文本,从而朗读得更生动。朗读要讲实效,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是真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按音量大小划分,有默读、轻声读、大声朗读等;按速度快慢划分,有浏览、略读、精读等;按参与面划分,有个体读、小组读、齐读等;按思维运动划分,有自由读、带问题读、悟读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此外,还有老师的范读、带读、领读、引读等。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要选择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要根据课文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忌为了朗读而朗读。如,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可以进行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可以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以齐读;当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时,可以用默读……
三、教师的示范朗读不可少
小学生喜欢模仿。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高,在课堂上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们会学着老师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来朗读课文,久而久之,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师的范读中,有时可范读全文;有时可范读重要段落;有时可范读重要语句。一般来说,课文的重点,课文中最能传神、传情,而学生又不易读好的地方,最有必要范读。如,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我在范读课文时,声情并茂,并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无形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四、课堂教学形式的有效性
教育永恒不变的意义就在于学生。如果没有了儿童,就没有了教育,教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句话,教学的全部意义在于学生。小心轻放孩子稚嫩而又纯真的心,悉心倾听孩子成长拔节的声音,同时又为学生自己进步的“讲”与“学”做必要的矫正与说明。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思考、读书过程中体会、感悟情感。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中发表不同的独到见解,这样的语文教学回归自然、张扬个性,个性化阅读也由此而凸现。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实现了有效课堂教学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语文教学不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教语文”摆脱不了一种狭隘的匠气,“用语文教人”更体现了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只有“用语文教人”,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更广阔的前途,而不是最终走进死胡同。“语文姓语”,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同时我们要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有了媒体辅助教学,就有了声光电的交互使用的课堂,可以调动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总之,实施语文有效教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朗读训练是否切实有效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朗读教学更具魅力,让学生读得有效,从而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