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事业家

2012-04-29吴育良

图书馆界 2012年6期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图书馆

吴育良

[摘要]陈训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图书馆事业家,在上世纪30年代担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期间,他以自己的学识和才能,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该文着重探讨陈训慈在古籍保护与藏书建设、图书分编与书目编印、读者服务工作、图书馆研究辅导与学术活动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陈训慈;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6-0078-03

陈训慈(1901—1991),字叔谅,1901年7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官桥村(今属于余姚)。1924年1月毕业于东南大学文学院史学系,获文学学土学位。他一生致力于史学和图书馆学研究,1932年1月至1941年1月,陈训慈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他在任期间,发表了数十篇关于图书馆与图书文献方面的文章,并将其图书馆学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图书馆实践活动,开创了浙江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在当时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古籍保护与藏书建设

陈训慈非常重视古籍的保护,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抗战期间组织迁移文澜阁《四库全书》。当然,其在古籍保护和藏书建设方面所作的贡献远非仅此。

1.1保护四库全书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时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意识到《四库全书》和馆藏善本可能有危险。为珍护图籍免遭日军焚掠,8月4日他组织将阁书用船运到富阳渔山赵宅暂存。但他意识到这并非长久之计,开始四处奔走以期得到政府的支持。然而政府对迁书之事却意态消极,他在日记中写道:“教育厅所存节余数成金(其中图书馆本年度临经费四千元)皆扣不发,今急用搬迁书避难之际,何以墨守官家之不肯负责之办法,置重要图书设备之安全不理,真令人感愤极也。”[1]667经再三努力,教育厅才借给三百元,然而仅三百元怎么够迁书之用,陈训慈只好私人借债。“民国十六年十二月十日……为运书款,绌以向张君晓峰借二百金,自垫二百金,今悉馨。无挑工的工资同,乃往访振公仅借六十金,应付颇不易……”。[1]667饱经压力,为保护阁书,陈训慈辗转将阁书一路向西转移,经桐庐、建德、兰溪、金华、龙泉、浦城、江山、贵阳,最终抵达四川省的重庆市。这一行程约几千公里,历时九年,终于保护了阁书的安全。

1.2保护天一阁藏书

陈训慈在保护浙江省立图书馆阁书和善本书安全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省内其他藏书楼的古籍藏书安全。宁波天一阁就是最好的例证。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藏书楼,为明代兵部待朗范钦所建,原藏珍堑善本七万卷,其中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为保护范氏天一阁藏书,陈训慈曾派人直接劝导范氏,又借助文物机构、同仁好友间接督促。至1939年2月“浙东虽暂安定,但鄞县地处海滨,时局变化难测”,“训慈司书浙江,已逾六年,爱护文献,黾勉不懈”,“比闻钧部”(教育部)“已拟令浙省办理迁藏”之际,撰写了这篇致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的呈文,急切而周详地陈述了天一阁藏书应行迁藏安全地带之理由,及所拟办法,籍备采择、至1939年4月,遵奉教育部电令,陈训慈与浙江图书馆终于实现了按呈文方案协助将宁波天一阁藏书迁运龙泉密藏的夙愿[1]724。

1.3藏书建设

陈训慈主持馆务后,他深感馆藏善本不足,努力征购古籍善本。除正常的购书捐书途径外,还通过向私人旧书店购买、废纸收购站挑选等方式获得大量珍藏。先后购得文澜阁《四库全书》原抄本《欧阳文忠集》五册,明刊张采辑《西晋文》《东晋文》《阿弥陀经句解》,旧抄《三才实义》《四书说约》,本止焚稿《志远斋史话》等善本。他还从旧书店、废纸联营处及书贩手中选集了大量珍贵的古籍图书,如全国闻名的有关太平天国史料的吴煦档案中的原木刻本《太平天国救世歌》《太平军目》,这些均为国内孤本;从奉化棠岙乡纸业生产合作社原料仓库中拣得的明万历内府刻本《大明会典》、元至治刻本《通志》,送全国拣选文物展会展出,被认为是“最珍贵的善本书”。

除征购古籍善本外,陈训慈还组织人员补全《四库全书》和传抄《永乐大典》。文澜阁《四库全书》,自战乱后几经补抄,至1925年借文津阁本补抄,基本复旧,但后经查核仍缺二十六种,陈训慈四处奔波查寻得以补足。1932—1933年,陈训慈组织人员从刘氏嘉业堂抄得《永乐大典》共四十八卷二十二册。此外,他任职期间还多方征集补抄方志和搜罗浙人著作。

2图书分编与书目编印

2.1改进分类编目

1927年后,浙江省立图书馆规定除善本与通常线装书(时称通常类甲)仍以四部分类外,开始采王云五中外统一分类法处理新出的平装书(即包装有书脊者,当时称为通常类乙),西文图书则采用杜威分类法编目。然而由于当时编目人员稀少,登记编目及制作的卡片的要求也并不十分完备。1932年1月陈训慈任馆长后深感原有分类编目方法卡片与图书不易互检,于是改进分类编目方法。陈训慈改变原编目由阅览组主任兼任的模式,设立了编目组。他要求编目组一方面编目新购新捐之中、外图书,另一方面将旧的平装书重新进行编目。他还要求对原有西文图书重新进行编目。他在《浙江图书馆之回顾与展望》中写到“而西文旧书数千本,亦皆须重行编目(编目手续亦未全,卡片不齐更多),自去年九月后亦开始与新到西文书同时进行重编。另外对浙大移交之西书,浙大虽曾为编目,但仍保留其卡片(为联合目录),且登记号借书片等亦须重行登记、分类、编目、制卡”[1]223。足以见证陈训慈对分类编目之重视。

2.2编印图书总目和善本书目

当时浙江省立图书馆馆藏各项中文书近二十万册。1924年后,由于各种原因,图书的书目没有续印,原有书目多数卡片已丢失,同时原分类方法也欠妥。陈训慈为了统一,考虑逐步改为十进分类(善本除外),并增补缺失的书目。除继续编印线装书目和重编善本书目外,还先后编印平装书薄式书目(分列书名、著者类码、出版地等)、西文译本书目。文澜阁的书目,也有四年没有重印,对于已经补抄但还缺少作者的,虽然后面出了索引加以纠正,但陈训慈仍决定重新编印。

此外,陈训慈还组织整理并编印馆藏珍本。图书馆得到山阴姚振宗氏之目录学名著七种汇为《快阁师石山房丛书》赠抄本后,重新加以排印,取名《珍本丛刊》,先后出版四期;将旧存印本分拆,重排校勘,并请沙孟海先生题名,析分为《七略佚文》《七略别录佚文》,各一卷,合订一册;对《随书经籍志考证》继续排印,第二册(卷五至八)、第三册(卷九至十二)于当年出版;此外,他还重新修订了《中国藏书家考略》,出版《丁松先生百年纪念集》、《善本书目题识》四卷、《国学用书举要》等图书。

3读者服务工作

陈训慈任职期间,他致力于推广阅览流通事业。其所推行的总分馆制、图书流通部、民众书报阅览处以及流动书库等读者服务的实践活动堪称一流。

3.1总分馆制

1932年陈训慈就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的时候,杭州大学路的浙江图书馆新馆舍刚落成,就任后其立即投入调整全馆布局、组织搬迁图书、筹措新馆开放的繁重工作。1932年9月15日大学路新馆开馆,自此浙江省立图书馆形成以大学路馆舍为总馆,以孤山馆舍和新民路馆舍为两个分馆的局面,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立图书馆,开创了总分馆的图书馆藏书服务体系。为方便读者,陈训慈创新性采用总分馆服务体系,并对总分馆的藏书服务作了分配。“惟自大学路新馆舍落成以后,审察地位与环境之宜,将本馆三部分分配如次:1)总馆在大学路,为全馆藏书与一切设施之中心,置藏中外普通图书杂志;2)孤山分馆(前外西湖总馆改)专藏《四库全书》与其他善本;3)新民分馆(新民路)为一通俗性图书馆(外国文书古书及较专精之书悉置总馆)。如是分配,行之半年,至今已渐为社会所熟知”[1]220。

3.2改善阅读

“惟以往昔观念,典藏为重,致用多忽,为好学之士研读之所,未尝广一般社会之应用”[1]226。“然阅览手续有未尽,设备不逮今兹,而借书必以保证金为保证,清寒或畏烦者裹足,尤为阅借不能发达之要因”。[1]226这是陈训慈任馆长后对当时浙江省立图书馆重藏轻用及借阅欠发达的感慨。此后,他推行一系列改善借阅的措施:

(1)延长开放时间。当时浙江省立图书馆大学路总馆和孤山分馆的开放时间为早上8点到下午5点,中饭时间闭馆一个小时。新民分馆的开放时间为为下午1点至晚上9点,晚饭时间闭馆一小时。考虑到读者方便,1933年8月开始陈训慈将每天下午5点闭馆的时间延长至晚上9点,并取消了星期一休假的旧例。

(2)重新修订借阅办法。原保证金的借书方式,限制太严,不利于图书借阅,陈训慈着手重新修订借阅办法。1932年10月起,实行现金保证和信用保证两种办法,并新增阅览券、借书单、发书券、预定券等借书方式。

(3)设儿童阅览室。选择新民分馆光线充足的一楼平房专设儿童阅览室,并聘原服务小学教育的女教师负责管理。

(4)设立流动借书点。陈训慈在1933年发表的《视中华图书馆协会二届年会》一文中指出:“近代图书馆已不能‘坐而论道,被动的待人上门;而当主动地深入社会,以为推动一切事业之主力”。[1]2他把这一思想付诸行动。在市内设图书流通图书部三处,民众书报阅览处五处,轮船图书部一处,还设一个流动书库,定点巡回。

4图书馆研究辅导与学术活动

陈训慈任职期间十分重视图书馆研究辅导工作和学术活动。出版《全省图书馆概览》《全国图书馆汇录》,设立“辅导委员会”辅导全省图书馆,还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图书馆学术研究活动。

4.1辅导本省图书馆

浙江省立图书馆馆章程中明确规定本馆兼有“辅导本省各县市图书馆”之责,陈训慈设“辅导委员会”辅导本省地方图书馆,加强与本省各图书馆的联系,开展与省内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助。

4.1.1调研本省图书馆。在任期间,陈训慈多次派人到省内各地图书馆开展调研活动。“二十年五月、六月间,由推广组主任刘涤非君与组员许雪昆君先后视导本省一、四、五、六、七、八、九、十各省学区各图书馆民教馆,视导(其中四学区为他人前往)历二十四县境,参观所至凡四十六馆(以民教馆图书部为多)”。[1]232通过调研活动,省立图书馆一面摸清省内各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另一面对各图书馆加以辅导。

4.1.2编印辅导资料。1932年开始浙江图书馆根据全省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需要,出版辅导丛书,普及型读物共六种。有刘澡《图书之选购》、许振东的《图书之流通》、金天游的《图书之分类》、王文莱等的《图书之典藏》、陈豪楚的《图书之征购》及刘澡的《民众学校论文索引》。他还将《月刊》中的“视导报告”、“巡回文库实验报告”赠送各馆。

4.1.3开展馆际互助。1932年3月陈训慈订立“学术通讯研究暂行办法”,加强与省内图书馆的联系。他还派本馆经验丰富的馆员赴省内各图书馆演讲,传播学术思想并指导实际工作;同时还为各馆代办图书设备,接收实习培训。

4.2图书馆学术活动

陈训慈不仅自己先后在《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上发表多篇图书馆学术论文,还通过创办图书馆学刊物、组建图书馆协会等方式倡导弘扬图书馆学术研究活动。

4.2.1考察省外图书馆。陈训慈十分重视图书馆间的交流,多次派人到各地图书馆学习交流。“去年六月间,阅览组主任王鞠侯君曾出发考察京沪苏锡各图书馆,七月李絜非君北上,考察北平各大图书馆八处,归为报告,以供馆中各设施之借鉴”。[1]233

4.2.2举办图书馆学讲座。大学路总馆落成后,陈训慈曾先后请国内图书馆学知名学者刘国钧、杜定友及新近回国之蒋复璁等到浙江省立图书馆作讲演,帮助本馆馆员增长图书馆学知识。

4.2.3创办图书馆学刊物。任职期间,陈训慈组织出版了《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图书展望》、《文澜学报》和附设于日报的副刊《读书周报》。其本人也在上述刊物上发表众多学术论文,弘扬图书馆学思想。

4.2.4设置图书馆学术参考室。为了馆员业务参考学习的需要和图书馆学研究的便利,陈训慈在总馆设立“图书馆学术参考室”,陈列图书馆学图书、各图书馆刊物及辞书书目等一般性参考书,以供馆员参考研究。

4.2.5组建图书馆协会。杭州原有图书馆协会,但因故已停止。1932年5月陈训慈牵头组织建立了浙江省第一学区图书馆协会,并当选为常务委员、主任理事。为了加强全省图书馆间的联络和协作,1936年4月又成立了浙江省图书馆协会,协会以研究图书馆学术、发展本省图书馆事业,并以推动本省之学术文化为宗旨。

5结语

今天我们能在西子湖畔的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看到保存完好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应感谢陈老先生历尽艰辛的保护。与图书馆学理论家不同,陈训慈更是一位图书馆事业家,其将其图书学理论付诸实践,开创了浙江图书馆发展史上一个繁荣时期。

[参考文献]

[1]浙江图书馆.陈训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理论与实践图书馆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关于本科生纳米概念教育的探讨
高中历史教学结合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市场人才需求视角探索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飞跃图书馆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浅谈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
唱法与教法·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