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当代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2012-04-29何晓玲

飞天 2012年6期
关键词:绘画传统艺术

近年来,以“前卫艺术”为代表的一些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家,受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运动影响,超越文化的界限,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大胆突破禁锢,从多视觉观察生活、审视社会,运用新颖手法,独特视觉,创作了大批艺术与思想价值较高的现代派作品,给绘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满足了当代人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受到一些民众特别是西方社会的认可,产生较好的市场效益。但有部分现代派艺术工作者,却刻意追求反叛,崇尚西方绘画思维,高举“反传统”旗帜,极力强调社会发展与进步必须与传统决裂,把“革新、变化”作为评价艺术现代性的绝对标准,表现出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叛逆、反驳和否定。

诚然,社会变革,时代发展必然给文化和艺术带来新的推动力,促进原有的传统形态发生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传统是一种民族的文化,是前人创造和长期积淀过程的优秀产物,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博大深厚,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中国传统绘画创造了东方美术的辉煌,那些传承下来具有积极精神和经过历史熔炼的语言,对后人具有永久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价值。

首先,中国传统绘画工具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中国画以笔、墨、纸为主要绘画工具。笔可饱含水墨,富于弹性,通过绘画者用笔的提按顿挫,产生丰富的线面变化;以墨色为画面唯一的或主要的颜色,在具有浸润效果的宣纸上,和水的相互结合,可形成五彩斑斓的效果;宣纸具有很强的渗透、吸附、浸润力,对墨的反应敏锐而又细微,在写画过程中,常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奇特变化,让人体会到自然的无穷魅力。这些特殊特征,使中国画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视觉美感,让人感受到生命之气的变化多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实在是中国古代创造者的杰出贡献。

其次,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具有独特的空间感。西方绘画以焦点透视为出发点,中国传统绘画以散点透视为主,体现一种“以小观大”超越直观视界的整体空间意识。如北宋《富春山居图》长卷,展示了富春江沿岸的秋景,随着画卷铺开,视点逐渐移动,从而实现了对广阔空间的全览,这种流动游移视点变化,无形中消解了空间与时间的差异,使空间性的绘画构图具有时间的游走性,使画面更具灵性。这一构图方法,在当今时代,对绘画艺术乃至设计艺术同样具有较高借鉴价值。

再次,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哲学对其产生巨大影响,追求“仁美合一”,提倡树立“浩然之气”,崇尚内在美、精神美,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一大支柱。

一是心物交融。中国传统绘画受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理论影响,把具体描绘对象作为画家情感表达、意趣融贯、性灵抒发的传达载体和表现媒介,“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把表达内心情感作为绘画的最终目的。基于此,中国传统绘画非常注重绘画与诗歌的联系,倡导“画中有诗”,主张绘画作品应包容诗的情感和境界,诗情融入绘画,使主题突出、意境深远,提高了绘画作品的艺术品位。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同时强调,实现绘画作品中心和物的交融,须以画家主观情感与客观外物之间审美关系建立为前提。唐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语:“搜尽奇峰打草稿”,要求画家尽可能广泛接触外界,对景写生,接触自然,实现对外界深刻领悟同时丰富自身情感和精神,并由此积累创作素材,获得创作灵感。

二是传神写照。东晋顾恺之在总结前人理论和艺术创作经验上建构了“传神写照”理论体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论”中,将“气韵生动”作为品画的最高美学标准,而所谓“气韵生动”,就是“传神”,强调作品不仅要表现物像外在形和色,更要注重表现内在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使作品具有生动的艺术魅力和丰富内涵。如古代花鸟画中的“梅兰竹菊”,画家根据其自然生长特征,赋予其人的品质、精神,代表具有高尚人品的“四君子”。中国古今众多绘画大师都自觉汇集到“传神写照”这一理论下,如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以自然物为描绘对象,提出“画在似与不似之间”,笔下自然物被赋予了一种内在精神与气质,强调了“气韵生动”和 “传神写照”理论,这些重要理论在当代或以后都应成为绘画的最高审美标准。反之,否定或抛弃它,会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空陈形似,笔力末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2]

三是虚实相生。绘画的虚实关系,是受到中国道家哲学“贵无轻有”的启迪。“实”赋予“虚”以艺术生命、“虚”则带给“实”艺术灵气,中国传统绘画依靠虚与实有机配合,生成虚实相生的艺术张力,从而最大限度发掘了虚实两方面潜在审美效能。虚实相生,在传统绘画中体现为两层次。一是强调“计白当黑”,这空白与笔墨相联,是作品中有机构成部分。如宋马远《寒江独钓图》,画上仅一叶扁舟,上有一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他着力描绘垂钓者的凝神专注神态,和几条淡淡的轻柔起伏水纹来引起观者想像,使空白不再虚无,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这诗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充分体现了画家心灵与自然的结合。“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这种巧妙利用空白的艺术手法,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另一层次是画内为实,画外为虚。特别在山水画中,由画内之实生成的虚,可使空间延展,意境空濛辽阔,无涯无际。清王夫之语“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这种“万里”并非画内按真实比例缩微,而是一种心理空间、一种画外的虚势,画中的虚,通过画中实来激发欣赏者想象力和内心体悟,这种表现方式比明了的描述和表达,显得空间深远,意境辽阔、韵味无穷。

在新时代,对待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不仅不能完全否定,反更应重视、深研传统,学习老子“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用它山之石来阐发古代传统,正确把握传统的本质,充分发挥传统支撑、托举和开启的作用,以此来继承和发展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艺术。

现代社会是个开放与和谐宽松的社会,对待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我们应秉承“借古开今”的艺术观。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对西方艺术优秀元素吸收借鉴,取长补短,即重视运用现代视觉资源,又要重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美术传统的优越性,更好地推动中国绘画艺术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四川大学艺术委员会.民族美术传统的当下意义[C].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

[2]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宗白华.美学散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何晓玲,西昌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绘画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