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造句”现象透视

2012-04-29张莉钥翟菁

新闻世界 2012年6期
关键词:狂欢

张莉钥 翟菁

【摘要】网络造句的走红,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已超越了其本身。作为一种另类的娱乐方式,网络造句以戏谑的方式吸引人们关注的同时,担当着人们意见表达的通道。本文以狂欢理论为支撑,结合互联网的技术特性来分析“网络造句”独特的狂欢特质和现实意义,并在媒体融合的新舆论格局下,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造句;狂欢;舆论新格局

作为网络流行文体的重要推动者,新浪在2011年年关之际推出了十大网络流行体。我们看到,过去两年,淘宝体、扫地老太太体、咆哮体等各种网络流行文体你方唱罢我登场,网民们以一种戏谑、调侃的方式,参与到网络狂欢中。在这场耄耋大餐中,一个新的样式诞生,即:网络造句。

一、现象描述:网络造句几近“井喷”

“网络造句”指的是当某一新闻事件在网络流传之后,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在网友的推动下,成为造句的主体,并迅速在网络流行展开。①近年来,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总会衍生出一个关键性的话语,进而以造句的形式流行,呈现“井喷”的状态。

在“網络造句”的过程中,普通网民注意、转载、评论乃至消极的围观,也使新闻事件得到更大程度的关注和反思。“网络造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快速传播,容易复制

造句风潮呈“井喷”态势,与互联网传播的高效快捷是分不开的。同时,每一种造句的方式简单易学,容易复制。以凡客体为例,其有自己一套可以仿拟的模板:“爱××,爱××;爱××,也爱××;我不是××,我是××”,有了这样一套模板,网民们可以把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向里面填充,于是,黄晓明、凤姐甚至是章鱼保罗都被调侃,更有网友将自己好友的图像上传,在自娱与互娱中,享受着网络技术带来的快感。

2、周期短

网上曾流行这样一则帖子:“因为达芬奇,郭美美只火了两个星期;因为赖昌星,达芬奇只火了一个星期;因为动车,赖昌星只火了半天……”从“众美美”到“私奔体”再到“高铁体”,随着一些事件进入媒体议程中心,网络造句也随之快速转换,因而其周期短。

3、形式多样,娱乐性成分占主流

随着社交网站的发展,“网络造句”已不局限于文字上的接龙大赛,漫画、视频、音频等也参与其中。以“撑腰体”为例,在新浪微博的微话题“撑腰体”中,与之相关的话题微博达到1253896条,其中,既有网友们的文字接龙,如“清华版”、“乔布斯版”,更不乏视频作品,如《唐伯虎点秋香》、《无间道》等。

对于参与网络造句的网民而言,网络造句的娱乐功能也在无形之中被放大。一些脏话意味的语言比比皆是,它们不那么正经,也不那么高尚,不过网民却骂得痛快,这些具有戏谑成分的词语,达到了一种风趣幽默的效果。

网络造句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据统计,我国网民平均年龄在26岁左右,这群人思维活跃,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于是,他们把自己平时积压的情绪,通过社会流行语、流行文化等元素,于嬉笑怒骂间发泄出来,写的人酣畅淋漓,看的人也意犹未尽。

4、围绕事件,力图批判社会现实

在2011年的网络造句狂潮中,我们会发现,每一个网络造句,在嬉笑怒骂之余,都有一个现实指向,或是刚刚发生的热点新闻,或是一直被关注的热点话题。网民们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来吸引着人们的注意,批判着现实。

“撑腰体”可以说是2011年最火的网络造句,2011年10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家董藩转发这样一条微博:“北大副校长:‘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在这之后,“撑腰体”迅速成为微博上最热的句式,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的不同版本,用各大学校长、各地域代表的口吻,为扶起跌倒老人的善行保驾护航。

其实,“撑腰体”的流行有着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当下,因搀扶老人反被讹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何不施救,应不应该施救”让社会陷入了一种道德反思。很明显,社会舆论对“为道德撑腰”感兴趣,从一个侧面反映相出人们对社会美德的呼唤和渴求,而“撑腰体”的流行正是一种对道德反思的草根表达。

二、理论解读:互联网下狂欢式的抵抗

1、巴赫金狂欢理论

狂欢化是苏联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思想家巴赫金提出的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最初,狂欢在他的笔下是一种文学现象,“即尊重笔下人物的主体性,尊重作品中各个人物的独特性逻辑,不要用作家的声音淹没人物的声音,要让人物之间的矛盾及对话以及人物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的特定文化环境对话来推动事件的前进。”②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正式提出了“狂欢化”理论,“狂欢式意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礼、形态的总和,是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狂欢式转化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③ “文化狂欢节是一种开放的哲学或敞开的没有界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多元多样的文化享乐主义,甚至是一种纵欲主义,具有世界观意义,它摆脱等级结构的严肃性,呈现出平等、民主和自由,它具有整体性。”④可以说,狂欢展示了一种反抗霸权的力量。

根据巴赫金的理论,狂欢文化的特性可以表现为:第一,全民性,消解官方观念,采取非官方立场;第二,颠覆性,人与人不分彼此,自由往来,插科打诨成为了正常的交往活动。

2、网络传播的技术支撑

伴随着网络的出现与兴起,狂欢以其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也与网络传播独特的交往方式密不可分,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人参与,互动广泛

在Web2.0时代,网络以其数字化的特性,带来了传播上的便捷性,使即时传播成为可能,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可以说,网络世界为人与人之间更为广泛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高层次的平台。

(2)匿名发表,展现创造才能

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匿名性,网络世界里,性别、年龄等显示自己身份的要素都得到了掩饰,于是,网络也就成了人们的“假面舞会”,各种新思想不断出现,人们平等的交往、对话,颠覆经典,质疑权威,嬉笑怒骂间展现着自己的创造才能。

(3)去中心、去等级的结构秩序

现实世界是以“中心”为主体的一种秩序结构,人们按照既定的角色去思考、工作、生活,有些压抑的秩序,令许多人想要逃离。网络则正好提供了这一发泄的场所,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去做事情,去发表评论。

3、网络造句:独特的网络狂欢

在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空间中,特权阶层的意识形态已经逐渐被传媒生态环境淡化,狂欢力图营造的是一个没有等级,没有权威的平等世界,实现的是“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另类”世界。狂欢的一个重要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全民参与性,实现了多年来网民渴望表达自己的愿望,实现全民参与、互动。

短短几十字的造句,在网络上被不断刷新。1253896条“撑腰体”不是网民们的无病呻吟,它的走红,表达出的是网民们的担忧:“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缺社会道德观念,我们缺少的是如何为这些道德观念提供有力的后援。”

可以说,在众多网络造句中,网友们所戏谑与调侃的是当前社会的种种“怪相”。出现这种“怪相”的原因在于,社会公共空间的规则是一种建立在掌握着重要的公共资源的少数人之上,而非建立在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基础上的。所以,如果社会公共空间的无序和混乱得不到有效改善,人们还会依旧依赖网络,将各种戏谑与调侃作为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发泄途径,采取非主流的手法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

三、未来展望:新舆论格局下的网络造句狂潮

“自2003年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作为相对开放的公共平台,在社会谏言、行政监督、舆论推动等方面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⑤新老媒体正在构建着一种全新的舆论格局。

网络造句的井喷,不仅要归功于新兴媒体,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也不可小觑。“高铁体”的那句“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被众多媒体争相引用、评论,进而给相关部门增加了更多的压力,推动事态的发展。

诚然,目前的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的一个出口,但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能借助这种形式化的娱乐忘却真实的处境。在风潮迭起的网民造句大赛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网民在现实社会中的无力,从而在网络上以一种话语狂欢的方式寻求心理的释放。

网络造句的大量出现,流露出网民对关乎公共利益真相的渴求,流露出渴望社会温情的愿望。所以,网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发泄的通道,他们更需要的是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能够形成理性的讨论与对话。

“诞生——跟风——注意——失去生命力——新的网络现象出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任何网络现象都逃脱不了上述怪圈,网友大规模造句其实是希望引起有关部门注意,只是选择一种调侃方式来表现。然而,若是没有正确的引导,没有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再多的狂欢也只是无力的呻吟,“狂欢”永远只是“狂欢”,而不能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这也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参考文献

①潘紅彦,《网络“造句大赛”的文化批评》,《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8)

②蒋原伦:《媒介文化十二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2

③巴赫金 著,白春仁、顾亚玲 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175

④赵春光,《互联网时代网络语汇的狂欢化解读》,《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1)

⑤李良荣、张嫄,《新老媒体结合 造就舆论新格局》,《国际新闻界》,2008(7)

(作者: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狂欢
红色“狂欢”
狂欢背后权力“颠倒”的闹剧
试论户外真人秀节目中的快感文化传播
缺席本轮楼市“狂欢”,昔日温州炒房团今安在?
“狂欢”理论视域下新一代网红传播学解读
当下影视剧中的性别狂欢
娱乐与消费的共谋
试论体育新闻标题的风格化表达
课堂是生命的狂欢
追寻梦想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