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资本净剩余浅析
2012-04-29朱林
朱林
摘要:本文从“双顺差”现象入手,对我国民间资本累积情况进行一个粗略的估算。分析发现,中国的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没有形成资本相对过剩的情况,真正处于资本过剩状态的是中国企业和民间部门。
关键词:双顺差;民间资本;净剩余
Abstract:Based on“double gap”theory,this paperroughly estimate the private capital stocking volume in our country,finding out that the Chinese foreign capital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didnt form the capital relatively superfluous, real capital surplus exsits in the Chinese enterprise and the private sector.
Key Words:double surplus,private capital,net surplus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6-0042-04
一、引入国际收支顺差估算民间资本“剩余”问题的原理
(一)民间资本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民间资本”的概念分析角度不尽相同,具体问题上也存在着某些分歧,但是其共同点是非常明显的,即以所有制为标准,将民间资本界定为与“政府资本”相对立的“非政府”部门拥有的资本。能够明确划定这一界限的自然是产权标准了。当然,这种产权标准,既可以基于所有权也可以基于使用权。关于民间资本概念的文献中,在产权归属标准方面,民间资本除了“非政府、非官方”的“民间”特征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产权归属特征——非外资:即来源于外资或由外国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不属于“民间资本”范畴。可见,民间资本的概念,在产权归属的标准上,除了强调与“政府、官方”的对立外,还特别强调与“国外”的对立,即强调“本国的民间”的概念,强调民间资本必须是本国的资本。
(二)基本原理与估算公式
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可以写成:GDP=C+SP+SF+SG
其中C表示本国的消费总水平,包括个人消费和政府的日常消费;SP表示本国本土企业的储蓄和本国个人(家庭部门)的储蓄;SF表示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外资企业的收益汇出和再投资收益两部分;SG则表示本国政府的储蓄,等于本国政府收入减去本国政府的日常消费支出。
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的角度可以写成:GDP=C+IP+IF+IG+X-M
其中IP表示本国本土企业的投资;IF表示本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包括净增加的新引进外资和原有的外资企业的收益在我国的再投资;IG表示本国政府的投资支出;M和X分别表示本国的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
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得出:
C+SP+SF+SG=C+IP+IF+IG+X-M
其中的C+SP+SF+SG表示本国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总收入,SP+SF+SG表示本国年产出收入中的积累部分即本国储蓄。这些储蓄中的SP+SG部分是归属本国的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形成本土储蓄,这些收入以价值形式形成这些部门的债权,也是这些部门可以运用的资本量;SP部分就是本国的民间部门的储蓄增量,这些民间部门的资本是民间部门的债权,表示民间部门可以动用的资本来源。
与本国的总收入水平C+SP+SF+SG相对应的是本国的支出水平C+IP+IF+IG,两者的差额(C+SP+SF+SG)-(C+IP+IF+IG)=X-M表示本国产出超出本国消耗的剩余部分,也就是本国未消耗而净流出到国外的那部分财富,形成本国对国外的债权,其数值为X-M。与本国总储蓄SP+SF+SG对应的本国总投资IP+IF+IG之间的差额也等于X-M,其含义与上述分析相同。
与本国部门储蓄SP+SG相对应的是本国的投资IP+IG,两者的差额为(SP+SG)-(IP+IG)=(IF-SF)+(X-M),表示的是本国生产的总收入中扣除本土投资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形成本国部门储蓄增量减去本国部门资本使用增量后形成的本国部门净剩余的剩余资本增量,是本国部门的债权净增量。通过恒等式可以得出,所形成的是本国部门的债权净增量,等于本国部门对非本国部门的债权,包括对外国部门的净债权(X-M)和对在本国投资的外资部门的债权(IF-SF)。
与本国的民间部门储蓄SP相对应的本国民间部门的投资IP二者的差额表示本国民间部门的储蓄增量与本国民间部门资本使用增量之间的差额形成本国民间部门的债权净增量:(SP-IP)=(IF-SF)+(X-M)+(IG-SG)。
(SP-IP)代表本国民间部门通过生产获得收入CP+SP后未能被本国民间部门完全消耗掉而形成的剩余量,这个剩余量也正是本国民间部门债权的净增量,将历年净增量加和则可以得出这些年来民间部门所形成的剩余资本量水平。
对这一剩余量水平的考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债权债务关系上讲,这一民间部门剩余资本净增量,也就是本国民间部门债权净增量,表示了本国民间部门与其他各部门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剩余净增量为正,也就是说本国民间的债权净增量为正,表明本国民间部门资本的相对丰富,具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在国际和国内的金融市场上处于相对优势。另一方面,从资本利用效率的角度讲,这一民间部门剩余资本净增量,恰好等于其他各部门对民间部门的资本利用净量,包括:外国部门所利用的本国储蓄(X-M),本国外资部门所利用的储蓄(IF-SF),政府部门所利用的储蓄(IG-SG)。如果这一民间剩余资本净增量为正,说明本国民间部门多生产少消耗而形成的剩余被其他各部门所利用,也就是说其他部门以较高的资本利用率吸收了本国民间部门未能利用的剩余的资本量。
二、民间资本“剩余”问题的实证估算
依据上述原理,我们可以对中国资本流动进行估算,将统计口径逐步向民间资本靠近,只要核算了历年的流量水平,就可以对最终的存量演变进行一个粗略的估算。
(一)国民经济整体的对外债权
首先就国内收入与国内支出的差额(C+SP+SF+SG)-(C+IP+IF+IG)=X-M进行考察,以下为按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各部分构成。
表1: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年份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最终消费
支出 资本形成
总额 货物和服务
净 出 口
1995 63216.9 36748.2 25470.1 998.6
1996 74163.6 43919.5 28784.9 1459.2
1997 81658.5 48140.6 29968.0 3549.9
1998 86531.6 51588.2 31314.2 3629.2
1999 90964.1 55636.9 32951.5 2375.7
2000 98749.0 61516.0 34842.8 2390.2
2001 108972.4 66878.3 39769.4 2324.7
2002 120350.3 71691.2 45565.0 3094.1
2003 136398.8 77449.5 55963.0 2986.3
2004 160280.4 87032.9 69168.4 4079.1
2005 186700.9 96918.1 79559.8 10223.0
2006 222240 112631.9 92954.1 16654
2007 265833.9 131510.1 110943.2 23380.6
2008 314901.3 152346.6 138325.3 24229.4
2009 345023.6 165526.8 164463.5 15033.3
通过表1可以看出,1995-2009年15年间,我国持续存在着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大于零的状况。这表明我国国内收入与国内支出的差额(C+SP+SF+SG)-(C+IP+IF+IG)=X-M>0,即全国总体上存在着收入大于支出的状态,其差额则形成了我国每年净剩余,这些收入也对应着我国净出口到国外的商品和服务量,由此形成我国的在经常项目的外汇净流入,形成了我国对其他国家的债权净增量。通过计算可得出,1995年到2009年间,我国资本剩余累积存量为116407.3亿元。
图1:1995—2009年全国净出口形成的资本剩余总额
(二)本土部门的债权水平
本土部门储蓄SP+SG与本国的本土部门的投资IP+IG的差额为(IF-SF)+(X-M)。这里的IF是每年吸收的直接投资FDI总量,而SF则是外国在华直接投资所获收益。表2是依据我国历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历年人民币汇率水平计算所得的IF和SF数据。
表2: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投资收益比较
年 份 直接投资数量(千美元) 投资收益量(千美元) 人民币汇率 直接投资数量(亿元) 投资收益量(亿元)
1995 35849000 9953000 835.10 2993.75 831.18
1996 40180000 11679000 831.42 3340.65 971.02
1997 44236170 16714500 828.98 3667.09 1385.60
1998 43751886 22023923 827.91 3622.26 1823.38
1999 38752450 22277675 827.83 3208.04 1844.21
2000 38398664 26537034 827.84 3178.80 2196.84
2001 44241291 27711204 827.70 3661.85 2293.66
2002 49307977 22339091 827.70 4081.22 1849.01
2003 47076719 22812820 827.70 3896.54 1888.22
2004 54936483 22684596 827.68 4546.98 1877.56
2005 79126731 26506547 819.17 6481.82 2171.34
2006 78094666 37155160 797.18 6225.55 2961.94
2007 149623710 54848758 760.40 11377.39 4170.70
2008 160878179 57440521 694.51 11173.15 3989.30
2009 110000000 63200000 683.10 7514.10 4317.19
IF与SF的差异明确表明在过去的15年间,外资在华的消耗量远远大于其在华产出量,从而形成了外资部门对国内本土部门的债务。另外,15年间(X-M)所形成的本国政府和本土部门的资本的总量水平为44398.07亿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总体上产出大于国内,造成出口大于进口即国外对我国产品的净消耗,但是我国的外资部门并不是产出大于消耗,而是消耗(FDI)大于产出(投资收益)。也就是说,我国的总产出大于国内消耗,其剩余量并非来自于在我国投资的外资部门节省,而只能来自于国内本土部门通过产出大于消耗形成的节省。除此之外,本土部门还进一步弥补了在本国投资生产的外资部门的消耗大于产出的差额,从而形成了本土部门对本国外资部门的债权。综上所述,本国部门产出大于消耗,并将节省的产品和劳务进行出口,所形成对国外部门的债权达116407.3亿元;本国部门对本国外资部门的债权达44398.07亿元。两部分加总可以得到本国部门因收入大于支出而形成的资本剩余量约为160805.4亿元。
图2:1995—2009年利用外资形成的资本剩余额
(三)民间部门债权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国部门的剩余资本从生产的角度看,主要来源于本国企业和家庭的贡献,但是本国政府也参与了收入分配和支出消耗。为了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债权债务关系,从而确定本国各部门的资本形成量,有必要进一步厘清本国政府和本国民间部门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从而最终确定本国民间部门的资本剩余水平,这一水平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讨论的(SP-IP)=(IF-SF)+(X-M)+(IG-SG)。考虑到政府的消费性支出CG,存在IG-SG=(IG+CG)-(SG+CG)=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表3是1995—2009年我国的财政收支状况。通过历年财政收支间差额数据可以计算出政府部门自1995—2009年累积的债务总水平约是28988.79 亿元。
表3:全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比较
年份 财政收入(亿元) 财政支出(亿元) 收支差额(亿元)
1995 6242.20 6823.72 -581.52
1996 7407.99 7937.55 -529.56
1997 8651.14 9233.56 -582.42
1998 9875.95 10798.18 -922.23
1999 11444.08 13187.67 -1743.59
2000 13395.23 15886.50 -2491.27
2001 16386.04 18902.58 -2516.54
2002 18903.64 22053.15 -3149.51
2003 21715.25 24649.95 -2934.70
2004 26396.47 28486.89 -2090.42
2005 31649.29 33930.28 -2280.99
2006 38760.20 40422.73 -1662.53
2007 51321.78 49781.35 1540.43
2008 61330.35 62592.66 -1262.31
2009 68518.30 76299.93 -7781.63
综上所述,依照非政府、非外资的观念所确定的民间部门存在着明显的产出大于消耗的问题,其剩余的产品和劳务供国外部门使用。国内民间部门所形成的债权是历年来形成但尚未投资的剩余资本,这些资本表现为对国外部门的债权116407.3亿元、对国内生产的外资部门的债权44398.07亿元,以及对国内政府部门的债权28988.79亿元,合计为189794.16亿元。
图3:1995—2009年全国财政收支形成的资本剩余总额
三、结论:估算结果的成因和趋势浅析
虽然作为一个整体,中国经济处于明显的资本过剩状态,分析中国经济的构成部分发现:中国的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不但没有形成资本相对过剩的情况,反而处于明显的“透支”状态,真正处于资本过剩状态的是中国企业和民间部门。民间部门弥补了国内外资部门和政府部门的透支后,形成了中国总体的资本过剩水平。
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二元经济结构和农民工社会保障成本的缺失夸大了中国产品的成本优势,导致中国长期处于对外净出口状态,这一优势进一步引发大量资本流入,导致国内形成严重的生产大于消耗、收入大于支出的状况。
二是居民社会保障不足,导致中国居民不能在充足社会保障的前提下适度增加消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本土企业投资动力下降。
三是国内需求不足,加重了国内生产对国外消费市场的依赖,使国内投资越发依赖国外市场,同时也加剧了资本过剩。
因此,要彻底化解民间资本净剩余的结构性矛盾,根本出路还在于完善社会保障,开启国内消费市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利用好当前资本存量,以资本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挥好国内潜在市场优势。
参考文献:
[1]Chenery,H.B.&Strout,A.M.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Vol.56.P679-731.
[2]李扬.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J].经济研究,1998,(2).
[3]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方法[J].世界经济,2006,(3).
[4]李含琳.西部地区民间资本启动机制及策略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第15卷,第2期.
[5]黄一岚.浙江省民间资本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5)(上旬刊).
[6]倪桢梁,李芳,荆彦婷.对启动民间资本发展经济的探讨[J].统计与咨询,2006,(2).
(责任编辑 孙 军;校对 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