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写”到“我要写”
2012-04-29杨国珍
杨国珍
【摘要】本文针对常态习作教学学生写作动机缺乏、质量低下的现状,运用“在发表中体验尊严”、“在发表中实现对话”等写作心理学原理,总结了在班级中编辑《写吧》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如何让更多的孩子亮相、如何要让写作更好玩、如何要让写作更有劲,从而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
【关键词】发表;写吧;兴趣
兴趣是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没有兴趣的写作是“死”的写作。但兴趣从何而来?写作的兴趣如何持续?如果我们对这两个问题没有好的办法,那么学生写作文还是头痛,作文教学仍然走不出“要我写” 的怪圈。
兴趣不是外在的,真正能持久的兴趣一定是内在的。这种内在的动力源自于人类固有的表达和交流的本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我们的传统作文教学并没有带给学生一种真正的写作,而是错误地让学生以为写作就是一项纯粹的作业。这样的作文教学是以老师的喜好、应试的标准为出发点和终结点。难怪连班级中写作最好的学生也对写作这项作业一拖再拖,完全没有发自内心的喜爱。
要让学生真正对习作感兴趣,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带来的心灵的愉悦和惬意。如何满足学生心灵表达和交流的需要,如何让学生体验自己所写文字的价值,从而不断对作文保持持久的兴趣呢?笔者通过学习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尝试在班级中通过创办班级习作小报——《写吧》,有效解决了上面的问题。可以说《写吧》的诞生,改变了我们班学生的写作窘境。
1.在“发表”中体验尊严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几乎每一个写作者都期望自己的作文能见诸报端。发表,既表明写作者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写作者获得了向公众表达的权利。
正如学生马琦梦写道:“每期,我都急切盼望着《写吧》快点来到,看看自己的文章有没有发表,发表了,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写吧》让我们尝了那种做名人的滋味。”发表帮助学生实现了别样的说话,他们在获得尊严的捍卫的同时也寻找到了自己存在的证明。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期盼,那就是人要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当某一同学接二连三在《写吧》上发表文章时,班上的同学就会对他刮目相看。而他必然由此产生强大的写作信念和强烈的写作欲望,哪怕他曾经是写作上的困难生。当作文成为这样一种生命活动时,学生没有理由不去追逐它,牵挂他。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主动写作。
2.在“发表”中实现“对话”
新课程有一个核心的概念——“对话”。作文就是拿起笔来说话,是一种公众的言说,是一场别样的对话。要凸显对话的本质,作文就必须发表出来;文字只有发表出来,才能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传统作文教学中“发表”学生的习作,大抵有这几种做法:1、班上朗读;2、上黑板报;3、贴“学习园地”;4、同学传阅。5、零星见诸报刊。这几种“发表”形式,影响有限,往往只能暂时地鼓舞作者本人,很难持续地、更大范围地影响更多学生。
《写吧》这一发表平台使作文的对话属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作文发表在《写吧》上,学生能获得多维度的对话。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读者,每一个学生背后的每一个家庭也是读者。《写吧》让学生拥有了固定的显性读者和潜在的隐形的读者,这些读者会以各种方式回应作者。小作者则在一次又一次的回应中逐渐建立了读者意识。有了发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有了读者,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意识。有了读者意识,渴望用文字进行交流与对话的写作热情,就将改变着他们的行动。
《写吧》从 2009年12月8日诞生,从一开始的每月一期到现在的每两个星期一期,已有18期。一年多来,《写吧》在提升学生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具体操作的时候,笔者特别关注了以下三个方面;
1.要让更多的孩子亮相
《写吧》的稿件起初均来自班级《循环日记》中的优秀文章。笔者将学生按教室座位自然编成若干个循环日记小组,学生按座位先后轮流写日记,教师每天及时批改、打分。一个循环后,教师公布每组优胜者。这些优胜者便拥有了在《写吧》上发表文章的权利。但是几轮循环下来,笔者发现《写吧》中发表的均是“老面孔”,中下生好不容易激发的习作兴趣在一次又一次“不录取”的打击中逐渐消失。每次发《写吧》的日子反而成了这些学生的“羞耻日”。而经常发表的那些学生,因为在组内找不到竞争对手,也逐渐失去原有的热情。不平等的竞争让《写吧》走入了死胡同。
如何让班级中各个层次学生的文章都能在《写吧》中露脸呢?——扩大版面?——轮流发表?事实上,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发表的机会绝不能教师平均分配,亦不可能搞特殊化。事实上,只有学生通过努力、通过竞争取得胜利后才能拥有真正的尊严感。
还是《循环日记》,只是不再按座位编组。笔者将全班学生按作文水平高低编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人数太多,学生等待结果的过程势必会延长,学生的写作得不到及时回应,写作兴趣便会大大减退;再者,每组4—5人,教师可以在周五宣布每组优胜者,便于这些优胜者在双休日进行修改、上传电子稿等后续活动,确保《读吧》顺利出刊。)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写吧》便“柳暗花明又一村”。
按学生习作水平高低重组,极大地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跳一跳,摘到桃”,每一个同学都有可能在平等的竞争中获胜,从而拥有发表的权利,体会被人瞩目的幸福感。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亮相,《写吧》还开辟了“好词好句大集萃”。学生可以把自己习作中的精彩语句,自由上传博客。选入的“好词佳句”,教师或以小报页眉页脚的形式发表,有时也集中展示。“好词好句大集萃”使得原来不太有希望发表的学生也有机会在《写吧》中亮相,极大地调动了习作落后生的兴趣。
2.要让写作更好玩
《写吧》主要栏目设置都以“大擂台”的形式出现,如《单元习作大擂台》、《循环日记大擂台》。学生写作以“打擂台”的游戏方式出现,大大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同学们守擂、攻擂,玩得不亦乐乎!守擂成功的,不敢骄傲;攻擂成功的,倍受鼓舞。学生习作此时就变成了一个游戏,大家乐此不疲!
《写吧》还有一个固定的栏目,就是《习作风行榜》。每期我都会在这里不厌其烦地罗列取得“作文新秀奖”、 “作文高手奖” 、“作文大王奖”的每一位同学,还会特意点出哪些同学晋级,哪些同学实现了“零”的突破。《习作风行榜》让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无限的延伸,扩大了这些同学的知名度。《习作风行榜》刺激着学生不断向前,也使得他们越写越爱写。
3.要让写作更有劲
爱默生说,世界上最辛苦的事是思考。写作是思考中的思考,写作是一件辛苦的事,它需要意志的支撑。小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写作意志更是。
曾听梅子涵先生讲过《小步走路》的绘本故事。故事描述有三只鸭子迷路了,年纪最小的那只一会儿吵着要找妈妈,一会儿说他的脚好酸,聪明的鸭子大哥教他“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走,鸭子二哥还给他取个名字叫“小步”。小步在哥哥的鼓励下,时快时慢地埋头走路。有时走累了,他又赖在原地不想动,哥哥总是耐心地提醒他“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走。最后,小鸭子果然走到家了。
学生学写作好似上面故事中的小鸭子回家。要走的路很漫长,期间学生会像小鸭子一样也会有累的时候,还会有想放弃的时候。我们教师则要学做故事中的鸭哥哥,不仅要及时鼓励,还要教会学生小步子走路,一小步,一小步,小步子,大目标,直到成为一个真正热爱写作的人。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连锁塑造”效应,指通过小步子反馈来达到学习目标。如果,我们能帮助学生在漫长的习作道路上设置几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进行反馈或强化,那么最终学生就能真正爱上习作。为此,笔者设置了“作文新秀卡”、“作文高手卡”、“作文大王卡”三种等级评价卡。学生必须在《写吧》上达到一定的发表数量,才能获得相应的等级评价卡。等级评价卡成了学生在习作成长道路上小步子走路留下的脚印,循着这些脚印,学生能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从而坚定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人起初的动机和行为总是从一个够得着的小目标开始的,一旦实现第一个目标,就不会轻易回头。学生一旦评上了“作文新秀”,自然会期望成为“作文高手”、“作文大王”。这就是学生越写越爱写的原因。
“作文新秀”卡
同学,你已经在《写吧》上发表3篇文章,恭喜你获得“作文新秀”的荣誉称号,期待你早日成为“作文高手”。
《写吧》编辑部
年 月 日
“作文高手”卡
已获得“作文新秀”的 同学,你坚持不懈地耕耘在习作的乐园中,现在你又在《写吧》上发表了3篇文章,恭喜你获得“作文高手”的荣誉称号,期待你早日成为“作文大王”。
《写吧》编辑部
年 月 日
“作文大王”卡
同学,你又在《写吧》上发表了5篇文章。一路走来,《写吧》见证了您杰出的写作才华。攀登之路是艰辛的,也是幸福的,祝愿您早日成为真正的大作家。
《写吧》编辑部
年 月日
有一位家长在给班级博客的留言中这样写道:
女儿一直是个大大咧咧的人,用过的书本、文具都是缺胳膊少腿的,只有《写吧》,18张《写吧》,一张不缺的被她当宝贝似的收藏着,还时不时拿出来“研究研究”。由此可见她对《写吧》的喜爱。很感谢老师的用心良苦,为孩子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使每个孩子都会有“再跳一跳就能够到苹果”的心理,使每个在《写吧》上发表文章的孩子都有成功的幸福体验。也希望《写吧》能如其名,写吧!写吧!大家都写吧!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写作。
《写吧》让孩子快乐,让孩子们明白原来习作是幸福的。一张《写吧》,就是一场静悄悄的作文革命。
参考资料:
[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