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专刊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价值
2012-04-29贺义荣
贺义荣
【摘要】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报纸在扩版时,纷纷开辟出不同类型的专刊作为新闻版的延伸。本文主要论述《喀什日报》为做好特区建设的宣传报道,尝试开辟新的主题型专刊——《特区周刊》,力求在新闻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拓展,以发挥党报在重大主题报道宣传工作中的领军作用。
【关键词】党报专刊;《特区周刊》;专刊;重大主题报道;新闻价值
在信息传播进入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地市党报要在同业、异业竞争中保持原有的受众市场,挖掘潜在的发展空间,只有避免自身的短板,回归新闻本体,在新闻的“广、全、专、深”上做文章,才能使新闻价值最大化体现。
2011年是新疆喀什经济特区建设正式启动的第一年,这是新疆尤其是喀什地区的头等大事,对喀什地区唯一的党委机关报——《喀什日报》来说,也是其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需传播的重大事件信息量之大、密度之高、跨度之长,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喀什日报》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开设了《特区周刊》,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区建设给喀什地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引导舆论导向上作了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围绕大局,明确定位,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性
2010年5月,喀什被批准为国家在新疆乃至西部地区正式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这为喀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喀什日报社上下协同,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报道工作。但近一年的传播效果显示,没有能够将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工作做到位。于是在2011年3月,喀什日报社围绕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喀什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反复研究各大党报重大事件报道的办报经验,受到党报借专刊先天优势以提升影响力的启示,决定开辟一个新的专刊作为新闻版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以便更好地发挥党报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领军示范作用。
专刊是报纸上用文章形式(一般不用文学体裁和消息体裁)深入阐释新闻事件、阐发理论见解、介绍各种知识和实用信息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1]《喀什日报》为将全国瞩目的“特区建设”这一主题报道工作做好,更好地履行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报社成立专刊部,为新开辟的主题性专刊命名为《特区周刊》,办报宗旨与正刊保持一致,坚持“党报姓党,党报为民”的原则,将专刊明确定位为“记录喀什特区建设的历史变迁”。结合以往的报道经验,制订了详细的报道方案,整合原有分散在日常版面中的相关专栏,在《喀什日报》B叠中用8版分专栏宣传报道,每周一期,逢周三出刊。有时视稿件情况,略作调整。主要内容是回顾喀什特区建设一周来发生的热点问题、重大新闻,并进行深入解说,使读者获得需求的信息和资料。正如2011年3月18日《特区周刊》发刊词中所说:“作为时代的瞭望者和历史忠实的记录者,我们对于喀什的发展、腾飞,特别是特区的建立,应责无旁贷地记载、宣传、彰显。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更加宣传喀什的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为喀什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突出重点,专栏呈现,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喀什特区建设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重大报道,不同于一般信息的传播,不能简单地将零散稿件堆砌在一起。为使新闻资源能得到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在稿件的配合方面,《特区周刊》编辑按照党和中央对喀什的定位,充分挖掘新闻资源中的政策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由于这些新闻资源的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版面编辑时尝试围绕“特区建设”这个主题,对新闻资源的内容找出其关联性,有重点、多角度、多层次地将大主题分解。按内容不同,主要采用专一型专栏,辅之以综合型专栏的设置方式。
(一)主题单一,目标集中,发挥专一型专栏的优势
专一型专栏即专一地刊登某一方面的内容。《特区周刊》发挥专刊专门化的优势,便于读者阅读。一版为《特区要闻》,反映喀什特区发展的动态。如2011年8月31日《喀什特区迸发建设热潮 5年援助资金达250亿》将报道重心落脚在本地的建设性力量上,把它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因。二版为《援疆天地》。喀什特区建设离不开国家和对口援喀什省市的大力支持。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也在稳步推进。《特区周刊》二版《援疆天地》的重点是反映此次援喀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不仅仅停留在资金支援方面,而是采取了“立体援喀”的模式:1.“产业援喀”模式。如5月25日《广州市加大对疏附县产业援建力度 40余家企业落地签下30亿元大单》,突出发展新型工业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注重培育喀什特区的自我发展能力。2.“科技援喀”模式。如10月2日《让科技助推喀什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报道反映援喀不仅在资金项目上“授之以鱼”,还在科技教育上“授之以渔”。3.“干部人才援喀”模式。如4月15日《山东人才援疆率先打出永久牌》,为当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用性人才,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宣传定位的权威性和准确性除新闻版外,必须要有正确而鲜明的理论观点作支撑,理论文章是主题性专刊的主角。《特区周刊》三版主要有《观点》和《观察思考》专栏,每期只刊登一篇本报首席记者、评论员和当地专家学者撰写的特区发展的好建议和好点子的理论文章。如10月26日《西部大喀什 中国新特区》,从三个层面对近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进行政策解读。虽然理论文章可能只代表一家之言,但可以发挥其新闻版表达意见、引导舆论的延伸功能,可以为读者提供思考和启示。
(二)组合要素,丰富形式,增加综合型专栏的强势
在党报新闻改革中,在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必须强化主形式——新闻,重视多样性——专刊,加重新闻,搞活专刊,做到新闻版与专刊的统一,丰富多彩,图文并茂。[2]由于特区建设涉及的新闻资源丰富,《特区周刊》编辑采用评论、背景资料和图片等稿件配合方式,以始终锁住新闻焦点。如5月6日二版《要闻》刊发新闻稿《那是拔节的声音——喀什中亚南亚工业园区新入园企业奠基仪式侧记》,配发编前语和本报评论员文章《凝聚力量 打响科学跨越开局战》,评论这一奠基仪式是喀什经济特区中心区掀起大建设高潮的重要标志。《特区周刊》的四、五版《纵览》、《深圳往事》和《遥望浦江》等专栏主要采用配背景资料的方式。如11月2日六版《深圳往事》转载两篇《深圳特区报》新闻稿,借用纵向背景资料,介绍深圳建设的宝贵经验。《特区周刊》通过纵向和横向资料交互配合的方式,使读者获得了相关的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也对喀什特区的发展充满关注和自信。
无论是专一型还是综合型专栏,都离不开图片的配合,这也是读图时代的必然要求。《特区周刊》按照头版视窗化、图文一体化、编辑模块化的版式编辑理念,追求疏朗大气、简约美观的设计风格。
专一型专栏配发的图片一般为一幅大图片,包括新闻照片和电脑设计的规划图,用文图配合的方式可将实与虚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当地及其他国内读者直观地展示特区现状及发展远景,更好地记录喀什的历史变迁。
立足当地,寻求共鸣,体现主流媒体的贴近性
“记录喀什特区建设的历史变迁”是《特区周刊》定位的概括,也是广告语,意味着地域性和原创性。要想将喀什特区建设报道好,就应关注读者关注的问题,寻求共鸣,基于此,《特区周刊》把报道重点放在特区建设和老百姓的生活变化的关系上。
(一)选择本土视角,做强民生建设新闻
2011年是喀什“民生建设年”。《特区周刊》为落实“民生优先、群众第一”的工作原则,围绕特区安居富民、提升教育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中心工作进行及时报道。
“老城区改造”是喀什最大的民生。2011年4月22日,《旅游》版刊发通讯《走进老城的春天》,全方位介绍喀什老城区改造的重要作用,用改造后的居民真实生活抨击国内外别有用心媒体的不实之辞和险恶用心,改造后的老城区更能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和他们的生计和发展。7月6日一版的《山东共青团援疆工作集中行动在我区启动》报道了山东团省委向对口四县团委捐献专项经费,以及捐建一所希望小学的事迹。
打破以往刻板的、程式化的版面编排和新闻写作方式方法,用生动活泼的版面语言和文字讲述新闻故事。6月8日四版刊发新闻纪实《改善民生的新突破——喀什市夏马勒巴格镇加快城市化建设纪实》,图文配合,用纪实的写法介绍了该镇紧扣农民“进城、上楼、就业”三个主题,以推行户籍改革为抓手,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就业安置的具体措施,让农民从思想上、生活上快速融入城市,可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通过《特区周刊》的大量宣传报道,使当地受众了解到经过近一年的特区建设工作,大笔“真金白银”的援助使得喀什地区的民生改善成效显著,向社会承诺的79项重点民生工程如期完成;开工新建安居富民房8万套,新建保障性住房7.2万套,喀什市老城区改造进展顺利,完成6995户改造任务;2009年底以前未就业的1.6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等。越织越密的民生大网温暖着老百姓的心田。
(二)紧扣地方特色,做亮文化旅游新闻
对于生活在喀什地区的人们来说,民族文化不但是维系和谐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各族群众的共同精神财富。“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9月12日四版《专题》刊发通讯《帕哈太里克 戈壁江南写辉煌——写在毛主席给帕哈太里克乡回信59周年》:喀什城郊克孜河畔的帕哈太里克是久负盛名的“红色稻乡”,这个乡的农民先后给两代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和江泽民写信,并两次得到回信,成为全乡的殊荣,也成为当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7月20日四、五版《专题》跨版刊发《照亮心灵的灯 点燃信念的火——喀什市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侧记》,图文一体介绍了为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当地政府和宣传部门举办了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宣讲报告会、歌咏比赛等以红色为主题的精彩文化活动。
喀什地区是维吾尔族的发祥地,也是维吾尔族特色和民俗风情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是新疆第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而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特区建设的重要内容。5月25日六版《观点》刊发理论文章《打造喀什旅游文化新坐标》对喀什旅游文化建设提出专业的发展策略和建议。11月30日《旅游》版《达瓦昆沙漠寻梦记》用记游方式记录了记者亲身体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古城——岳普湖县达瓦昆沙漠风景旅游区的感受。
结 语
在进行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过程中,《喀什日报》充分发挥《特区周刊》的内容、功能延伸优势和“磁石”效应,不仅延伸了新闻内容,扩大了传播范围、拓展了传播空间、提升了传播效果,同时也走向市场,创造了经济效益,增强了党报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郑兴东.报纸编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丁法章.努力办好报纸专刊[J].中国地市报人,2000(9).
(作者单位: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