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榜样教育本来面目
2012-04-29赖配根
赖配根
榜样教育不是一味铺陈榜样的伟大事迹,而是用榜样富有人情味的轶事、佳话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榜样应该有丰富的故事,一个没有故事的榜样,犹如干枯了的动物样本,激发不起任何的生命激情。
榜样,是教育尤其是德育不可或缺的载体。没有榜样,就没有富有感召力的教育,就难以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多年来,我们的榜样教育取得了预期效果,但同时也面临着动力不足的危机。
首先,榜样教育说教色彩过于浓重,大大削弱了其教育力量。榜样教育当然具有教化作用,但其主要目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指引和提升,是对心灵的吸引和净化,而不是直接对学生进行说教。如果把榜样教育窄化为说教,结果就是招致学生的反感和抵制。
其次,在上述原因下,人们对榜样的选择标准功利化、单一化,主要看其外在的社会行为、政治表现,而对其精神境界之高低、人的价值实现之多少,关注不够。比如某个少年,为救他人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便立即将其树为学生的榜样。这样的榜样也是需要的,但不能只有这种类型的榜样,毕竟,要以生命或其他巨大代价换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不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这种榜样一多,学生就只有敬而远之。只有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具有高度的人格魅力的人,才可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恒久的吸引力。
最后,我们选择的榜样都是政治方向正确、道德完美的人,甚至已被圣化、神化,所以学生只能顶礼膜拜而不能有丝毫的探寻、追问。
如是,榜样教育之路越走越窄,甚至对学生产生负面效果——一说到榜样,有的孩子就露出讥讽的笑容,以致有人发问:榜样教育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榜样教育要走出困境,途径只有一个:还榜样教育本来面目。
什么是榜样教育?我以为,它应该是一种精神教育。它通过为学生提供精神上的启蒙者、知音和导师,引导学生丰富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自由发展个性、开掘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从而努力做一个高尚的、纯粹的、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榜样教育只有回归到精神层面上来,散发出精神的魅力,才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作用。
这样的榜样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不直接追求教化的效果,而是注意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某种微妙的影响;它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获得学生的高度认可——它所选择的榜样与学生的相遇,是一种互相接纳,是一种心领神会,是知己的相逢恨晚;它犹如《神曲》中引导但丁走向光明的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诱导学生去发现、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它以其形象的鼓动性,使教育具有强烈的精神色彩;它引导学生与伟大的心灵对话。
榜样教育要提升到精神的境界,就必须尽快挣脱道德功利的束缚,大力拓宽榜样的选择范围,尤其要重点关注古今中外历史上拥有伟大心灵的人物。“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身边的榜样、一时的英雄固然可亲可近,但它们有的尚未经过时间的考验,其权威性值得推敲,有的精神境界较低,难以成为年轻一代一生的模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有远大志向、博大胸怀公民的使命越来越迫切,榜样教育应该提升层次,立足于以伟大的榜样造就有天下情怀、能肩负时代使命的新一代。只有伟大的心灵能够激发伟大的情怀,只有伟大的情怀能够培植伟大的公民。
榜样教育是要让学生亲近伟大,有大情怀、大胸襟,而后能成大事业。我们中小学教育缺乏的恰恰是这种大情怀,我们为学生选择的榜样恰恰不能满足学生亲近伟大的渴望。榜样教育拒绝神化榜样,相反,它让榜样作为鲜活的个人走向学生。没有人十全十美,有缺点、有弱项,乃为真人。我们要把真实的榜样、把人性的伟大与弱点同时展现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榜样产生真切的钦慕之情,才会把榜样作为自己漫漫人生路的指引者。
榜样教育不是一味铺陈榜样的伟大事迹,而是用榜样富有人情味的轶事、佳话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榜样应该有丰富的故事,一个没有故事的榜样,犹如干枯了的动物样本,激发不起任何的生命激情。学生对榜样的感情,往往是建立在熟悉、欣赏榜样故事的基础上的。笔者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当时系里学生对启功先生满怀敬意,甚至觉得与老人家在精神上有着微妙的联系。这份情感的形成,就与我们了解启先生的很多故事有关。先生出名之后,求字者络绎不绝,先生心慈,有求必应。有时求字者太多,先生不堪其扰,只好婉拒,遂在门上贴字云:“大熊猫病啦,谢绝参观。”正是这样的故事、佳话,拉近了我们与先生的心灵距离,让我们领略了一代学人的纯真与伟大。
让我们一起去发掘榜样教育的精神魅力吧!
责任编辑/闫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