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榜样教育的作用:从现实难题到未来走向

2012-04-29王俏华

中国德育 2012年6期
关键词:教化榜样道德

摘要 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体现在矫正行为、价值定向和情感感化方面。道德强调的是自觉、自愿、自由、自主,所以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面临很多困难。发挥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关键要体现学习者“自我”的在场,体现道德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 键 词 榜样;榜样教育;道德;教化

作者简介 王俏华,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有两种手段经常使用,一种是规训,另一种是教化。规训是一种强硬的控制方式,如纪律、惩罚和各种检查等,用强硬的方式要求受教育者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规训的要义在于驯服,在于“肉体可以被驾驭、使用、改造和改善”[1]。教化则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使之合乎某种标准,教化表面上并没有用强制的手段对人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进行硬性规定,但事实上也是一种控制手段,是柔性的控制。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矫正行为、价值定向和情感感化方面。然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东西,与政治、纪律、法律都不同,强调的是自觉、自愿、自由、自主,所以,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面临很多困难。

一、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的主要作用

(一)矫正行为

在古代,榜样相当于镜子和尺子,用来对照和寻找差距。后来,榜样延伸为人物,榜样作为人物的存在,即意味着榜样作为人的标准而存在,通过与榜样人物的对照来寻找自己与标准之间的差距。

(二)价值定向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利用生动形象的榜样人物来宣传思想和言行的标准,传达社会行为规范,目的是希望广大民众能根据榜样去言语行事。现代中国,要使人们接受新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遵从新的社会秩序,利用榜样进行道德教化同样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道德感化

榜样由于其可悲可泣的故事、可赞可颂的行为、可尊可敬的人格,触发学习者的恻隐之心、敬仰之意、羡慕之情,这种情感的加入使得榜样教育的灌输和强制的特征不再那么明显,其价值观念、行为标准等隐藏在榜样人物的身上,并借助榜样的言行来表达和显现,这是一种“潜隐的控制”[2]。这种以触动人的情感的方式来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的方法,称为“感化”[3]。“感化”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自然的感化是指某种良好的行为,尤其是周围人们良好的行为所蕴含的人格力量的影响,即荀子所说的“以善先人者谓之教”,意思是某人的行为如比别人更善,尽管他不存在教育的意图,其人格也会对别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一般在生活情景中产生。人为的感化指的是教育者出于教育的意图,以富于感情色彩的行为触动学生的感情。我国的榜样教育以人为的感化为主,人物、场景、语言等通常经过组织者和教育者的精心设计。

二、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的现实难题

首先,在行为矫正上,榜样通常矫正的是不规范的行为或习惯,而道德的行为很难只凭外力就能起到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不能用光辉楷模去责备少年,它会导致没有它便不能形成理想的那种精神活动的停滞,在少年那里产生出不相信自身力量的心态,产生出一种最可怕的心灵毒剂——自己微不足道,楷模高不可攀,再努力也枉费心机的想法。”[4]如果教育者只靠自己的命令和权力要求学生服从榜样的标准,就想成为学生心灵上的主宰,那么“最精心设计的教育体系也会像学生用纸牌搭成的小房子一样容易倒塌。我之所以是自己学生的心灵的支配者,是因为我能使他们成为自己良心的主宰”[5]。

其次,在价值定向上,主体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都会表现出基本价值立场、态度以及倾向,这决定着主体的价值选择。在榜样教育中,由于榜样已经预先设有标准、价值和目标,实施者只需把榜样展现出来,并通过引导或灌输的方式将这些价值或标准复制到学习者身上,学习者只要诚心诚意、洗耳恭听即可。但是“一个人的信仰和价值是不能被硬灌进去的,所需要的态度也是不能粘贴上去的”[6],道德和价值观也不是靠灌输就能获得,而是在个体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获得的。一个人道德的行为总是与自己的选择联系在一起,缺少了自由选择和理性思考空间的道德教育本身是不道德的。

第三,在道德感化上,感化以触及人的情感方式来影响其行为,是一种柔性的管理方式,“未能触及学生的理性和精神,只能对学生发生浅层次的影响”[7]。感化虽然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但充其量只能成为触发学生行为转化的契机,而不足以提高学生需要的层级,也不见得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性。感化虽能收到一般教育、行为训练所难以取得的成效,但其意义毕竟有限。

三、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的未来走向

(一)道德教化中关键是人“自我”在场

道德教育是一种源于精神内部的活动,任何外部的引导、塑造,唯有通过受教育者内部精神活动才能起作用。因此,道德教化中关键要学生“自我”的在场,榜样教育如果不能体现人的“自我”价值,没有自由判断和选择的空间,便不能发挥道德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榜样教育作为一种教化手段,在政治、思想、礼仪与行为规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归根结底仍是一种控制。“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之间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控制者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在使用狡计,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8]。道德教育是关乎人的灵魂的教育,在学习中,只有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榜样教育如果只注重形式,剥夺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和主动形成价值观的机会,将无法促成学生真正道德行为的形成,因为榜样教育的本质是教化和控制,是他律,但道德是自愿、自律行为。如要发挥榜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或价值,必先要重视道德的特征,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空间,给学生判断和选择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道德的内涵和真谛。

(二)榜样教育应使学生的模仿行为出于非强迫性的理由

学生道德的成长是自己去体验、感悟、选择和行动的过程,需要个体“自我”的参与,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人们一旦由于外在刺激而去做行动,他们就会丧失对这件事的内在兴趣”[9]。同时,有形的物质奖励会对内在动因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曾有人做了相关试验,结果显示,迄今为止最有害的奖励便是“根据人们的表现直接进行的奖励”[10]。如学校的“人品币”“道德银行”等奖励手段,事实上不能培养真正有道德的人,做好人、行好事是个人内心道德感的必然要求,绝不是因为有“人品币”的奖励。如果榜样教育只为矫正儿童不规范的行为,或者只为一劳永逸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或者只为灌输权威的规则和命令,照样也不能促进儿童真正道德行为的形成,因为,其本质在于强迫和控制,而道德是非强制的,用强制的方式体现自愿,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道德就发生在切切实实的日常生活之中。每个孩子都在体验中不断地感知、感悟成长,这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榜样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听、触摸、效仿,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榜样所包含的道德含义。生活化是道德教育找到自身正当性与合理性的真正基础,不仅要指明方向,更要解决人生困惑、诠释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道德只有深入儿童实际,才能真正对儿童产生影响,儿童才会出于喜欢、出于兴趣而形成道德。

参考文献:

[1][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56.

[2]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7]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21-122,123.

[4]蔡汀.走进苏霍姆林斯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2.

[5][苏]苏霍姆林斯基.培养集体的方法[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22.

[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

[8][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5.

[9][10][美]埃尔菲•艾恩.奖励的惩罚[M].程寅,等,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234,237.

责任编辑/闫益佳

猜你喜欢

教化榜样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榜样
榜样
榜样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