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艺术学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比较分析
2012-04-29朱敬
朱敬
[摘要]通过对加拿大艺术学院毕业设计的了解、学习,反观国内艺术学院师生指导、对待毕业设计的不足之处,经过深入探讨后得出以下结论:要吸收加拿大高等艺术教育中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课程设置、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实现“个性化教育”与“共性化教育”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艺术学院毕业设计教育理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6-0093-03
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在大学毕业前夕,就业实习的同时,要完成的一门最重要的课程就是毕业设计,该课程是对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所学专业课的一个综合检验,也是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和就业市场接轨的重要实践课程。所以中加两国的艺术学院对于毕业设计都非常重视。加拿大的设计艺术院校要求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做毕业设计,学生必须修完前期的所有专业课程并拿到相应的学分才有资格申请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选题之前,学院会给全体毕业生公示,告诉学生毕业设计的要求和准备的资料、注意事项等,期间教师会跟所有的毕业生进行见面,由于加拿大地广人稀,高校学生相对较少,各个选题组师生比例为1∶3左右,课程结束后会进行毕业设计展览和论文答辩,毕业生会有一个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分数。
而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安排的毕业设计时间没有加拿大的院校时间长,一般是最后一个学期才开始做毕业设计,学生大约有六到八周的时间(根据各个院校的不同会略有出入),其他的事项安排流程与加拿大院校略同。因此,从表面上看两国的毕业设计在模式、规范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当我们具体了解和深入分析之后就能发现两者有诸多不同之处,这种不同究其根源是两国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差异。下面从具体的实例入手,就两国艺术院校毕业设计的不同之处进行一些比较和探究,从而反思一下我们艺术院校师生现在进行的毕业设计。
一、毕业设计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中加两国艺术教育理念的差异
(一)升学模式的不同、学习的主动与被动
加拿大的艺术院校没有我们国内大规模统一 的升学考试,考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是看不到的,很多院校根据学生高中时的在校成绩免试入学就读。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偏好来选择专业,学校根据学生选择专业人数的多少来设置专业,储备专业教师等。因此,进入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都是爱好艺术设计,有独立思想、有个性、有人生规划的学生。并且学生专业学习一段时间后,如发现自己不适合所学专业,或对艺术设计没有悟性,可以退学,也可以在校换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因此,几年后当这些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需要导师不厌其烦地做动员工作,他(她)们的作品往往富有激情、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其设计跟市场接轨的也很多,展览时效果良好,学生“口若悬河”地跟观展者讲解自己的作品创意、制作过程,主动争取被社会认可。
反观我国高等艺术教育还沿袭着“严进宽出”的老套做法,学生进入艺术学院需要过专业高考这个“关口”,考试科目设置老套不变,素描都要求形体准确,刻画得一个样,色彩画色调和谐构图得当等,这些近乎“模具”“八股”的考试本身就消磨了考生的激情和创造力,这种考试也把许多真正热爱艺术设计的考生拒之大学校门外。而与之匹配的是,录取进设计艺术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喜欢设计,也对设计不感兴趣,只是因为美术专业的高考文化录取分数相对其他普通高校较低一些,而投机选择了这个专业,造成的问题是好多学生进入艺术学院以后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换专业又困难,教师教学压力大,学生在被动地完成学业,三年后对毕业设计这门最重要的课程也是敷衍对付,缺乏激情,很难见到优秀的,打动人心的毕业设计作品展示。而专业教师不管如何努力,面对这样的现象也束手无策,无奈造成了教与学双方的被动局面。
(二)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方法不同
加拿大艺术学院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课程时,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教学过程更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在设计创意阶段天马行空、标新立异。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了“教无定法”“欲擒故纵”,教师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教学过程,鼓动学生把大学所学知识应用于市场实践项目,也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去探索和实验未知领域,思想上学生没有任何束缚。如笔者的侄女留学在加拿大诺瓦艺术与设计大学,她做毕业设计的时候,与导师商定后选的主题是“The world、 family ”。作为中国教师一定会觉得这一主题太大了,“世界、家庭”。可能会劝阻学生,说设计操作困难重新选题,而她导师却认为选题非常好,有“美国女强人希拉里的领袖风范云云”,侄女自信心大增,不觉得操作困难,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做策划方案;还在来自天南海北的留学生中做访谈,看来自不同种族、肤色、风俗习惯的同学能否接受自己的设计方案,也就是市场认可度。原来侄女最终提交毕业设计作品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校园草坪里把自己班十几位同学的等身肖像剪影,用工具在上过防腐漆的木板里刨制出来,在上面喷绘出各自国家的国旗,在后面绘制其国家的国花、文字等。毕业设计开始展览那天,全校各国留学生都争先恐后跟自己所属国家的学生肖像剪影合照,连校长、董事会主席也来拍照留念,并要求作品校方收藏,长期陈列展示。
从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加拿大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很有主见,并不会因为导师的权威而轻易更改自己的初衷,而这也是加拿大高等教育所鼓励、推崇的,教授也不会因为这个学生“不听劝告”或者顶撞自己就给出差评,相反,教授们鼓励这种行为,他们也乐意听到学生“前卫”和“争议”的大胆声音。例如毕业设计进行中,每个毕业生会有两到三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讨论时也会提出有分歧、不同的意见,而教授们不回避这种事情发生,他们会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该听哪位导师的。笔者记得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的一位知名教授说的一句话就是:“请同学们证明我是错的!”当然学生也会为自己的判断承担相应的后果。
反观国内设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做毕业设计时,大多愿意事事听从导师的意见,让导师拟定几个题目自己选,有些学生甚至完全没有自己的选题主见,好多事情都依赖于导师给出的意见来执行。当然,我们有些导师对学生作品的要求,表现形式有些固定,不容改变,如:包装设计组的要求是必须完成几个包装盒子,几张KT展板,几幅效果图等,规定机械不容突破,毕业生在要求的有限范围内不可能有多少创新意识,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挥想象力。这种形式的毕业设计作品展览效果会很整齐统一,目的性强,规范,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创作的激情,容易滋生学生的惰性。我们设计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文化综合素质不高,知识面较窄,缺乏创新能力,这和国内高考实行文理分科,高等教育过早实行“专业教育”有关。国内有些设计课课堂上,教师讲得汗流浃背,下面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搞不懂,怨学生不认真学习,学生也觉得知识索然无味。这种“我怎么教,你怎么学”的国内教学方式,不仅违背了教与学的初衷,更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生学习的技能大打折扣。
二、两国艺术学院毕业设计选题、课程设置的差异
加拿大艺术院校毕业设计的选题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和所学专业有关,也可以和本专业完全无关。他们的毕业设计涉及社会关系、情感、宗教、道德等各个方面,主题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关注环境保护题材的,有抨击种族歧视的,有表达男女情感的,作品表现方式都很张扬个性,有作者的独到见解。有个毕业生做的是个关于垃圾、环保的主题,其创意是,把他们家一个星期产生的所有垃圾都储存保留下来,毕业设计展览的时候把这些垃圾全部装袋,袋上贴了“你家也有吗?”的主题海报后,运到学院的展览大厅,垃圾袋数量非常多,作者自己也穿上用塑料袋缝制的服装,并把自己深埋在垃圾袋中,让所有的评阅教授、同学感到惊讶。这个作品带来了震撼心灵的绝佳效果。同学们会根据自己的设计来选择不同的展览形式,毕业设计的后期展览阶段,导师扮演的是配角、旁观者的角色,这些都极大的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自主精神。这与加拿大高校传承的文理融合“自由式教育”是相关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主修艺术设计本专业外,还要跨越不同的学科,广泛涉猎其他文理知识,参与社区服务等。所以表现在毕业设计上学生的选题就更加宽泛,从道德伦理到自然科学到人文学科,从历史到其他文化保护研究等都有,其思考的角度更加多元化,学生对这些问题往往有教授们想不到的独特见解,令人佩服。
反观我国艺术院校毕业设计前的教学课程就很老套,没有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还停留在最初的色彩、图片、文字、版式等进行单纯的版式设计、字体设计、广告设计等技能训练,上课多照搬教材内容没有在网上随时更新知识,课堂上教师授课形式单一,讲解一番后,欣赏佳作、凭想象布置作业,师生讨论的环节都少有。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落后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因为,当今的平面设计已经涉及所有的传媒领域,应当调整目前的课程设置,多采用虚拟项目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教学,增设与市场接轨的案例、项目教学,给学生提供体验完整设计过程的学习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应对现实市场设计问题的能力,缩短设计专业毕业生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时间。
三、中加艺术学院毕业设计比较后的启迪
通过以上论述可见,两国艺术学院的毕业设计区别很大,究其根源是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我国教育注重本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强调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继承和对学术权威的尊重。相比之下,加拿大教育则更强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和学术权威的质疑,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能力。通过旁观加拿大艺术学院毕业设计的优点,我们在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和专业教学方式上尝试做一些改变。如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接班人。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上也可以更加弹性化,如允许学生休学、复学和自由转换专业、跨专业选修、多专业辅修等,吸收加拿大高等教育中的先进、合理部分,当然适应我们国情需要的,好的经验和做法也要保留。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上教师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实现“个性化教育”与“共性化教育”的完美结合。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社会都在淡化“中国制造”,强调“中国创造”的重要性。而创造要靠人才,特别是年轻的高科技人才。如何改良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创新发展需求的大学毕业生,值得我们每位艺术学院教师深深地思考。
[参考文献]
[1]罗徕.高校美术研究[C].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
[2]焦占煜.设计史与设计史教学问题探讨[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6).
[3]李振宏.改革开放以来的艺术方法论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2008,(4).
[4]李立新著.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河北: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5]朱海辰.设计学研究岂能“袖手旁观”[J]. 美术观察, 2011,(2).
[6]张莉.中美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大学教育,2012,(1):77.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