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探究
2012-04-29冯超周宪斌
冯超 周宪斌
[摘要]师范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就业需求却在下降,高师院校必须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实施课程改革,完善对高师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高师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6-0077-02
由于高校的扩招造成高师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当前社会对教师岗位的有限需求影响到了高师毕业生的就业。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展高师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是每一所高师院校都要探索的课题。
一、当前高师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毕业生供需关系不平衡
当前中小学适龄儿童人数逐年下降和农村教学点的撤并对教师需求逐年减少,地区之间供需不平衡,毕业生层次和专业需求不平衡,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范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二)初次就业率不高
由于教育系统招聘考试的时间多为七月以后,很多学生毕业后等待考试,导致师范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高,专业对口率就更低。
二、影响高师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高校的改革影响了师范专业学生生源
国家就业制度和高校改革对师范生冲击都很大。首先是师范院校的录取生源素质下降。以前师范专业录取的都是十里挑一的尖子生,学生素质全面,而并轨扩招后使得学生报考师范的热情迅速下降,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专科学校或近几年升本的师范院校生源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降分录取,从而导致读师范的是“强的不来,来的不强 ”,特长生更是凤毛麟角,相当部分学生综合能力差,琴棋书画一样不会,吹拉弹唱无一能通,五音不全、体质虚弱、组织能力缺乏的学生大有人在;其次把就业的责任放在高校,也对师范专业有很大冲击。目前社会评价都是以初次就业率为杠杆,初次就业率高的专业社会评价就好,初次就业率低的社会评价就差,这对师范专业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因为各地教师的招聘一般都放在下半年进行,这就会严重影响师范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
(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加剧了高师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就业市场的服务功能还不够成熟。学校与政府部门之间、学校与人才市场之间、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不足,学校对就业市场的开拓力度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座完全畅通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导致毕业生就业渠道不够通畅。
(三)高师院校的专业化教育给师范生走进社会带来了挑战
高师作为培养教师的基地,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实习,无论是专业技能训练还是校园活动的开展,大多都是围绕合格的中小学师资这个培养目标,因而几年的专业学习下来,很多学生不知道除了做老师外还能做什么。很多高师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能力缺乏自信,在思想上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将就业面仅仅定位在教育岗位上,甚至对其他非教育类专业举办的招聘会置之不理,这就无形中缩小了他们的就业面,成为他们就业过程中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四)教育系统用人机制的改革给师范生就业带来挑战
就业制度的变化及用人制度的改革给了教育行政部门极大的用人权,教师专业毕业生人数增多与中小学师资来源多元化的矛盾对高师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教育部《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指出“要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师范毕业生就业市场,无疑会成为师范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给师范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挑战。
三、拓展高师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探索
(一)加强毕业生的职业观、择业观教育
部分高师学生毕业后在等待考试而不去就业,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就是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师范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职业观、价值观,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主动降低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
(二)鼓励高师学生到西部地区工作
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农村,到老少边穷地区就业,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地区和结构矛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中央先后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05年颁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颁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2009年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高师毕业生要抓住这个西部大开发、加快小城镇建设和调整经济结构等有利时机,用好国家政策如,“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到基层就业。
(三)培养高素质学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最根本的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就业的渠道自然就宽了,即使不当教师也可以很快在其他行业立足。因此,师范院校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放在首要地位,着力提升师范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让毕业生走向社会并接受社会的检验。
1.注重学生教师技能的培养。师范院校要特别重视加强对师范生“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多媒体课件等教师基本功的培养。目前,从师范生就业实习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基本功还不够不扎实,对办公软件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能力还不强,缺乏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基于此,高校应特别注重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增强职业适应能力,为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力夯实基础。
2.实施“多证书”制度,培养全能型人才。多一个证书就多一条就业门路。在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高师学生很有必要具备多方面的就业能力,学校可以举办各类证书培训班,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各院系可以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想方设法为学生多拿证书提供方便,这对高师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宽很有必要。
(四)加强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推行“定向式”培养模式
目前师范院校和地方教育局的联系不够紧密,高校招生计划也欠缺方向性和地域性,这就造成毕业学生与生源地的需求不平衡,当地急需的专业师资稀缺,本已饱和的专业可能又有一大批毕业生回来,这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就是由主管部门进行专门的调研,根据各地教师的需求状况和学生比例,了解各地几年内的专业师资需求,再制定相应的师资需求规划提供给高校,以便高校根据地区需求和结构需求调整招录计划,定向培养师资。
(五)改革教育实习模式,把教育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
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教育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在相关专业的教学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把课程实习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训活动结合起来,把专业实习与就业岗位锻炼结合起来,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要创新实习模式,实行全程实践式教学实习模式,即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参与到教育实习中,用请进来的方式,请中小学名师、领导、校友做报告,让学生对教师职业有一个初步了解;二年级开始每个学期用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到中小学去实地见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巩固职业思想;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或顶岗实习,或签订协议就业实习。
总之,高等师范院校要主动适应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东升.引导地方高师毕业生到基层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术论坛,2009,(9).
[2]王利超.高师毕业生就业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教育,2006,(4).
[3]曹光德.高师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调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4]林致远.地方高师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中国网.教育部2009年第16次新闻发布会.http://www.china.com.cn/zhibo/2009-11/25/content_18943633.htm.2009-11-25.
[6]重庆人才公共信息网.http://www.cqrc.net.2010-02-10.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