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分析
2012-04-29刘秀艳
刘秀艳
[摘要]目前高校课堂中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不足,从众心理明显;教师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式单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等。针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6-0037-02
隐性逃课是针对显性逃课而提出的。显性逃课指学生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去上课的旷课行为;而隐性逃课指学生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去上课,但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课,而是做与听课无关的事情。当前大学生逃课现象普遍存在,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又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显性逃课人数较少,因为大部分高校对显性逃课的学生有明确的监督惩罚机制。而隐性逃课却没有相应的监督惩罚机制,所以隐性逃课人数众多,甚至涉及全体学生,涉及课程广泛,不只是公共课,也包括专业课。
一、隐性逃课的影响
(一)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大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增长知识,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提高技能,获得精神享受的主阵地,但现实中隐性逃课现象的存在却使大学课堂丧失了它应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在课堂上隐性逃课,没有认真听讲,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思维得不到训练,专业课基础不牢固,专业技能的提升也就受到限制,最终学生个体在专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不是太高,最终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甚至影响到大学生进一步深造。
(二)对教师的影响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使教师经常遭遇一个人表演的尴尬。课堂上,教师讲课,只有少数学生在听课,大部分学生自顾自地做与听课无关的事情。看到此情此景,教师讲课的情绪大受影响,原有的激情不再,把教学当作任务完成,不再追求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易产生挫败感和无能感,无法实现自我认同与自我满足。久而久之,教师对隐性逃课采取默认态度,对教学不再有热情和激情,不再追求教学的突破。隐性逃课现象对教师个人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有一定影响。
(三)对高校教育质量的影响
受到隐性逃课的影响,授课教师难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由于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不会用心学习,导致高校毕业生没有真才实学,最终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过关,说明高校教育质量存在一定问题。而国家为办高等教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高校教育质量下降造成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进步要通过高素质的个体来推动,由于高校大学生隐性逃课而导致的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不高,毕业生踏入社会后难以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一定影响。
二、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在大学期间,尤其是大一和大二,大多数学生学习缺乏奋斗目标,没有努力的方向。读大学之前的目标是考大学,而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考入大学后,没有了目标,也就失去了方向感。大部分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迷茫阶段,对于所学专业以及所开的课程,也很茫然,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对专业感兴趣。所以大部分学生虽然去课堂听课,但因为缺乏目标,所以认识不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上打发时间,甚至抱着一种“一上课就盼望下课”的心态来学习,隐性逃课现象明显。
同时大学生从众心理明显。很多学生看到课堂上不听课的学生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当自己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时,或者授课教师对隐性逃课的学生持默认态度时,自己也“随大流”,加入隐性逃课一族。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据笔者的观察和了解,受学生欢迎的高校教师并不多。学生对大部分授课教师的印象是教学内容枯燥空洞,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授课多采用灌输式。这是学生选择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教师授课内容枯燥,经常是从理论到理论,较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讲解知识很少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还不如看小说,玩手机有意思,不自觉地就出现了隐性逃课。同时由于教师受到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心理上觉得反正不会有学生认真听,自己又何须认真备课讲课,于是把教学当作任务完成即可,不会花心思精力去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素材,也不会精心研究教学方式的采用,出现单纯的讲授。这种教学互动的恶性循环,更加剧了隐性逃课现象的发生。
加之高校教师还顶着评职称、完成科研任务的压力,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科学研究上面,有些教师几乎无暇顾及教学。加之对教师教学,大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考评机制,极少数教师对教学有时就会应付了事。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
(三)高校方面的原因
高校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比如课程设置从专业需求出发,较少考虑学生需求,对学生不具吸引力;某些课程内容偏旧,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课程评价方式不合理。平时作业多为小论文的形式,学生大多从网上下载拼凑完成,几乎没有学生用心思考;而期末考试大多为书本内容,考前突击一下就可通过。所以高校课程的评价方式单一且容易过关也是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尤其是互联网,学生可以通过它轻松快速地获得感兴趣的信息和知识。而课堂教学由于内容枯燥,方式单调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导致学生出现隐性逃课。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学生出现隐性逃课的原因之一。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甚至“大学生零工资就业”,这些现象使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正在接受的高等教育、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怀疑:认真听课对自己就业有多大用处?大学生抱着这样的怀疑态度,或者确定了大学课堂的学习对自己就业没有多大用处之后,便成了隐性逃课一族。
三、预防和控制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大学生考入大学生后应尽快找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摆脱迷茫感。大学生应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重新认识自我:自己想做什么,擅长做什么,不擅长的是哪方面;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看法,对自己以后要走的路有所打算。只有准确的自我定位才能尽快找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而不是漫无目的地靠隐性逃课打发时间。
(二)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是学生是否选择隐性逃课的关键因素。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充实教学内容,不能纯粹地从理论到理论,一定要结合社会实践,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多搜集教学素材,让理论教学“活”起来。让学生觉得那些理论不是没有用的死的知识,而是活生生的正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创造价值的财富。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自己“一言堂”单纯讲授的局面,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这种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的方法可以适当控制隐性逃课现象的发生。
(三)高校方面
高校在设置课程时,不仅要从学科专业角度出发,更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要不时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考评方式应该把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甚至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注重平时的课堂学习,减少隐性逃课的发生。对于考试的试题,不能过于简单,应该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才会减少隐性逃课现象的发生。
(四)社会方面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人力不好控制的,但是我们要做好对大学生的引导工作。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针对就业压力,学校可作相关的讲座或报告,给学生讲明虽然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但只要毕业生有真才实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基本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在大学期间经常隐性逃课,没有真才实学,就业才会有难度。把这些讲明白了,相信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会有一定的改观。
总之,要改变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需要学生、教师、高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建芹,孙菊如.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新思考[J]. 邢台学院学报,2010,(9).
[2]刘新华. 大学生的“隐性逃课”现象与课堂秩序建设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6).
[3]梁丽娟,胡婷.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原因和对策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1).
[4]苏晨佳. 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分析[J]. 文教资料,2011,(9).
[5]尹海燕. 大学生逃课和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