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生态赤字”:企业的“中性”和“零增加”思维
2012-04-29钟德明
钟德明
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领导下月将在巴西举办“里约+20”峰会,探讨过去二十年中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展以及将来的挑战。以整体来看,自1992年开始,全球经济发展迈出了一大步,但同时生态系统付出的代价很高,并且很多国家没有达到当时就环境保护所提出的目标及承诺。对企业而言,针对宏观政策的高峰会议所带来的影响看似离得很远,但实际上如果各地政府无法制定与实施更有效的新政策,就会对企业产生许多新挑战。
首先,企业必须准备应对快速的变化以及不稳定的环境。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一直都没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甚至直接或间接消耗的资源已经超过了国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也可以说,这样的经济体系正在产生“生态赤字”,并且其与金融体系的赤字一样难预测什么时候及在何种情况之下会导致整个体系的突然崩溃。基于人口及消费要求正日益增加,企业必须准备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该背景的情况之下,企业界必须开始制定自我要求更高的目标,以便能够继续成长,同时减小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今天大多数领先企业都会制定并对外公布定量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但是,该目标通常只带动企业提升效率,并不会驱动大的创新或企业的改革。将来,企业必须由增量性的目标转向“中性”,或确保公司运营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零增加”。
碳中性是最常提到的目标,事实上该理念也可以落实到其他环境项目上。迈向中性的第一步是核算公司的碳排放量。企业应该先尽量推动减排措施,但其中还有一定程度的排放量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达到中性,通过投资企业以支持其他机构开展一些本来不能推动的减排项目,该投资称作“补偿”。同时,许多公司都已经在提供碳信用,如果企业投资项目的减排量与企业具体排放量一样大,企业就可以宣布中性。
虽然中性及补偿的理念简单,但是技术层面还很复杂,因为补偿必须符合三个原则。第一,补偿的项目必须采用一个评估标准,国际上有几个可以参考,中国也发布了“熊猫标准”;第二,项目的改善必须是永久的,不能是临时的;第三,项目必须为专设的补偿项目,其带来的减排量必须是在不支付相应补偿金额下无法实现的。
虽然碳中性是最普遍的所谓中性目标,但是该理念也适合其他污染排放或资源使用。例如,有一家加拿大银行宣布在2012年底之前希望实现“中性纸”,并与环保组织合作推动种树来平衡纸的使用。美国多年一直在实施“湿地银行”,同时,已经花了几年的时间通过“商业和生物多样性抵消方案”制定生态多元性的补偿标准。
“零增加”理念也与中性目标相关,并特别适合大的集团,不过其实任何企业都可以采取这种目标。该理念通过运用不同业务的优势来平衡整个集团对环境的影响。例如,一个集团包括钢铁、交通及金融板块,如果交通业务的碳排放增加,则相应减少钢铁板块的排放,那么整个集团的碳足迹仍然保持一样。
尽管以上两种理念的落实有所难度,但是代表了企业必须选择的新方向。换言之,企业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在降低环境负担的前提下继续发展业务,并目,提升生活质量。而为了达成这种目标,企业逐步提升生产效率还远远不够,必须调整自身制定目标的理念及方式,如此才能真正推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