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花瓷上的“儿童游戏”

2012-04-29王德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2年6期
关键词:婴戏毽子蹴鞠

王德安

明清青花瓷画的一个重要题材就是婴戏图,亦称童戏图。婴戏就是儿童游戏,这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文体游戏,一是政治游戏。当然还有些游戏属于游艺,如斗草、放鞭炮、玩风车等,不在此细述。古代最大的政治游戏就是读书做官,所以演绎科举文化的儿童游戏我们把它归为此类。

体育游戏有踢毽子、蹴鞠、放风筝、舞龙、划船、跑步、气功等。我们择其要介绍几种。

图1为明代中期的踢毽子图,这是一项娱乐、健身兼而有之的运动。从古到今形制和玩法基本没变。

相传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孝文帝时,印度僧人沙门跋陀到中国传播佛教,在洛阳少林寺游历时,看见一个10多岁的小男孩正在井栏旁的高台上踢毽子,看他上下翻飞左踢右拐一口气踢了500多下。高僧十分惊异,就收下这孩子为他的弟子,跟随他学习佛法,这位小男孩就是后来少林寺的第一代住持高僧慧光。不过当时慧光踢的毽子跟后来用鸡毛和铜钱做的毽子不尽相同,可以说是毽子的雏形。

毽子的发明起始于汉代,是由古代的蹴趵演变而成,延续至今。宋代开始,鸡毛毽子就流行起来。据《武林旧事》载,城里出现了专门制造毽子的手工作坊。街头常出现三五成群的孩子一边走一边踢。宋代个人技巧性蹴鞠(足球)水平相当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踢法,这对踢毽子影响也很大。踢毽子的技术也越来越复杂,花样也越来越多,不仅用脚,还用膝、胸、肚子,甚至头也用上了。这些花样分别叫剪刀、拐子、外廉、拖枪、突肚、佛顶珠等。这些踢法有点像蹴鞠的“白打场户”中的踢法,宋人高承说:“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五成群走踢,亦蹴鞠之遗事也。”明代流行《二月谣》的儿歌是这样写的:“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说明那时踢毽子活动已很普及。

蹴鞠,就是踢皮球。蹴,是踢的意思;鞠,用皮做成的球,中间塞以毛发,用脚蹴蹋以为乐,源于战国,又传言为黄帝所发明。还有说蹴鞠是用来训练士兵的,出现在战国时期,这段时间人们除了练习骑射就是学习蹴鞠。蹴鞠,在汉代时就已兴盛,汉代画像石上的蹴鞠图就是证明。唐代以后的球,以动物的胞囊充气而成。最初是用嘴来吹气,后来发明了一种小型的鼓风箱来打气,叫“打揎法”。那时出现了多种妙趣横生的踢球法,有“有球门的足球”和“无球门的足球”几种玩法。唐代时从宫廷至民间均有蹴鞠高手,许多著名文人如杜甫、王维、白居易等都喜欢蹴鞠,甚至女子也加入到足球的行列。

唐人康骈的《剧谈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军队的几个小伙子在踢球,一个传球没接住,却被路旁一个十七八岁的农家少女稳稳接住,并一脚劲射,令球飞数丈之高。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女子足球的记载了。唐僖宗(873年)就喜欢以蹴鞠、斗鸡为乐,自称高手,乃对艺人石野猪说:“朕若以蹴鞠取士,准能中状元。”到了宋代蹴鞠之风大盛,由于皇帝的提倡,甚至把会蹴鞠的人选作高官,高俅高衙内就是典型的例子。

宋代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个球迷。元代的画家钱选画过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明代画家胡元晖也有摹本。画上的人物有宋太祖赵匡胤、宰相赵普、枢密使楚昭辅、指挥使石守信、储君宋太宗(赵光义)和权臣党进。这些人皆为皇室贵胄,可见当时蹴鞠十分兴盛。

可是到了明代就不同了,洪武22年(1389年)明太祖为防止军人沉溺于娱乐中,涣散斗志,决定整肃军纪,下令“有军人学唱的割舌,下棋的断手,蹴鞠的卸脚……”但是,一项被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不是一道圣旨所能禁止的。明代中晚期,蹴鞠又兴盛起来。明代中晚期青花瓷上的婴戏图多为表现蹴鞠的,图2为明代万历年斗彩蹴鞠图,图中的人头及足球均为青花钴料绘成,图3为崇祯年的一组蹴鞠图。从民窑画师洒脱洗练的笔法里,足见当时踢风之盛。明代早期青花瓷上没有蹴鞠图,却在晚期大量出现,是有其政治背景的,这也成为青花瓷鉴定断代的一个标志。

图4为成化年的放风筝图。风筝是我国传统的运动游戏,风筝别名很多,亦称“木鸢”、“纸鸢”、“风鸢”、“纸鹞”等,因其像空中摇荡的船只,所以又名“风槎”。也有称为纸鸱者。《北史·彭城王勰传》中:“世哲从弟黄头,使与诸囚自金凤台各乘纸鸱以飞,黄头独能至紫陌乃坠。”又有《资治通鉴·梁太清三年》记载:“台城与援军信命久绝,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谋士羊车儿把信息拴在风筝上,告诉援军,看来风筝不仅用于游戏还用于战争呢。

风筝多以竹篾为骨架,糊以纸、绢,系以长线,乘风而上。此物始见于春秋,流传至今。五代时,以其装有竹笛或弦,迎风可发出筝的鸣声,始称为风筝。

婴戏图上的“政治游戏”就是表现科举文化、“读书做官”。既然这是封建时代最大的政治,科举教育就得从娃娃抓起,青花婴戏图就顺应时势般地涌现出大量的政治题材。图5是一片明晚期的残盘,画着四个小孩围着一张小桌,桌上有一只甲虫在爬,不要认为这仅仅是几个淘气包在玩虫子,他们是在做“一甲一名”的隐语游戏。也就是说这只甲虫爬到谁跟前,谁就是第一甲第一名,即是“状元”。自唐代第一位状元孙伏加开始一直至清末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期间一共产生了800多位状元。殿试始于唐武则天时,录取三甲,第一甲取三名,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第二甲、第三甲录取人数不定。这群孩子不是在玩虫子,而是在占卜前程命运。

图6为成化年“三元及第”,画面为两个童子将三枚圆石往地上扔,暗喻三次考试都要夺得第一,先后当过会元、解元、状元,“三圆及地”乃“三元及第”的谐音。

图7为万历年对弈图,看似两个孩子在下围棋,其实是在演绎封官之道。棋盘上只有三颗棋子,头上有几只蜜蜂在飞舞,那是在说“三元及第,封(蜂)官有望”。

图8是明成化年戏鱼于盆瓷片,瓷片上画着几个小孩围着一只缸,过去曾认为这叫“破缸救友”,说的是汉代司马光少年时砸破水缸救出溺水同伴的故事。但细细看来,此图缸中无溺水孩童,也没有人砸缸,其实此图是一个象征性的政治游戏,叫作“戏鱼于盆”。为什么要戏鱼,因为鱼跳过龙门就成了龙,典型的中国版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画上小孩一手持莲,一手放于盆内,演绎的就是“读书做官,一路清廉(青莲)”。

图9是清康熙年的青花盖碗,画着4幅婴戏图,分别是放风筝、玩纸风车、抢帽子和钓螃蟹。后两幅画画的是政治游戏,抢帽子抢的是“乌纱帽”,这里边的政治含意就可想而知了;钓螃蟹,画着一个孩子提着荷花灯,在捉螃蟹。荷花灯象征着光明、清廉(青莲),螃蟹则是“横行霸道”的贪官的写照,正大光明的官去捕捉“无肠公子”、“横行居士”,这幅婴戏图所要表现内容不是非常的政治化吗?

图10为嘉靖年的青花盖罐,盖上绘有开光果实花卉及锦地吉祥纹饰,器身绘松树、芭蕉及山石栏杆,天地间形成一美丽庭园。16名儿童的活动分为四组:其一为课子读书,一个稍大的孩子扮演塾师,正准备杖责那个跪在地上的淘气包,此图反映了封建时代“万般皆下品”的主导思想;其二为玩拉车,一童当马在前拉车,一童在后打辇,一童献上玉树珊瑚,演练“马上封(蜂)侯”(也有绘蜜蜂叮在孩童头上者)的游戏,隐喻只要认真读书,加官晋爵指日可待;其三为斗蟋蟀,表现士大夫阶层百无聊赖的生活;其四又为玩拉车,一童举荷当伞,意即做官“一路清廉(青莲)”。四组画面是“读书做官”思想的完整体现。

图11是英国大卫基金会收藏的万历青花十一子婴戏图大盘。大卫基金会(Percival DavidFoundation)珍藏着许多中国古代的瑰宝,其陶瓷藏品被喻为仅次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级精品,这个大盘就是精品之一。大盘上绘着十一个小孩在嬉戏、听课,案上有笔墨纸砚,两个孩子在扮演塾师,向其他孩子演示着什么,盘子周边的纹饰是鹭鸟芦苇与荷花,暗示学子“一路连科”。科举考试的“学而优则仕”,早已借青花输送到外国。

图12是故宫博物院藏的康熙百子戏四方花盆。这是笔者见到的“阵容”最强大的、用人物表现科举文化的青花婴戏图案。花盆四面,每面画25个儿童。儿童手中分别拿着灯笼、风筝、寿桃、盆花、麦穗、鞭炮、风车、木偶、旗幡等,也有的骑着木马,拉着旱船,举着荷伞。每一面都有个主题,第一面画着一童子穿着官服、戴着官帽,另一童子捧着插着三根戟的花瓶,意思是祝愿他“平(瓶)升三级(戟)”;第二面是童子们簇拥着一个拿着凤辇的童子,龙车凤辇是古代高官贵胄的仪仗,这一面的画意可以解读为“凤辇迎新”;第三面画着一童子骑在大象上,手里拿着插着戟的瓶子,这就是“升级有象”的意思,也就是说加官有盼头了;第四面画着一人捧着官帽子,站在旱船上,无疑是“加官登岸”,也就是衣锦荣归的意思了。看来青花瓷上的婴戏图有许多隐含科举文化,“婴戏图”实在非同儿戏。

猜你喜欢

婴戏毽子蹴鞠
蹴鞠
毽子
童趣天真 婴戏升平
宁夏博物馆馆藏西夏婴戏莲纹印花绢赏析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足球有一段渊源,叫蹴鞠
蹴鞠趣“史”
小小毽子,深深友谊
自动计数毽子
论婴戏题材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运用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