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还是“关住”学生
2012-04-29徐万顺
徐万顺
【摘要】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 在現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对有效性的狭隘理解,出于对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片面追求,往往在实施教学时忽视了对学生本身的关注. 笔者针对教学中的种种不良倾向,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有效性;学习能力;个性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效益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追求课堂效益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共同目标. 在現实的教学活动中和教科研活动中,笔者就发現大多数数学教师都这样来理解课堂的有效性: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为效率高;在相关练习中正确率高,是为效果好. 诚然,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包括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两方面内容. 我听了很多节评价很好、被认为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成功典范课,对照以上有效性的两方面都是令人满意的,但在一片叫好声中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缺什么呢?我无法直接回答,但我有这样的质疑:为什么这些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总像是被老师一根无形的绳子牵着走?为什么学生们在完成练习时异乎寻常的整齐呢?我在苦苦思索,渐渐地,我发現:这些有效的课堂缺失的恰恰是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终身发展的关注. 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会独立思考吗?学生离开这样的老师会自己学习吗?这种追求步调一致的发展会持续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这不是对学生的关注,而是在“关住”学生.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出于对有效性的片面理解,很多教师有着这样一些不良的倾向.
一、不厌其烦的铺垫,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
很多教师在教学新知前,为了提高所谓的效率,让学生能很快找到马上要解决的新问题的捷径,往往喜欢安排很多与新知有联系的铺垫练习. 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苏教版十一册)这一较难的内容时,就安排了这样的练习:
1. 口算题(主要有分数乘法).
2. 曹冲称象的动画(师:曹冲运用了什么策略?让学生说出了替换).
3. 钢笔价钱是铅笔的6倍,钢笔比铅笔贵5元.
(师:用钢笔换铅笔,根据这两个条件各应该怎么换?)
照理说,如此缜密的铺垫,在出示例题后学生该很快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了. 殊不知,恰恰相反,面对例题,学生就是找不着北. 说实话,那些铺垫看似为新课做好了准备,其实是折磨学生,导致了很多学生的思维惰性.
我认为,好的铺垫不在于为解决新问题“搭好梯子”,而在于引起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比如可以这样安排:直接出示例题,不过只有一种杯子,学生口答怎么做;接着改为两种杯子,比较不同后引导思考怎么解决. 这样的做法既省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真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思维的质量,更便于学生的主要建构.
二、预设过多的探究,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
许多上公开课的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担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 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有了很多的限制,以确保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探究,以保证学习效率和效果. 比如在探究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时候,有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1. 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水;
2. 小组分好工:操作、观察、记录、小结安排到人;
3. 活动步骤:先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观察思考;再继续倒,观察几下倒满 ……
这样一来,效率高,效果“好”,但是学生的探究完全没有了自主性,失去了探究活动发展学生个性思维的意义. 倒不如放开一些,出示若干不同圆柱杯子和不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共同参与,虽然方法和结论都会多样化,但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锻炼,这样的探究活动才是真正有效的,真正体現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
三、没有区分度的练习,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为了体現教学的效果,许多老师都会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练习,这种练习往往只是例题的重复出現,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造成好的学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
根本的原因在于:练习设计只关注了教学内容本身,而没有关注学生本身在学习上的差异. 我认为,真正有效的练习,应该是教学目标和学生个性差异的辩证统一. 所以我提倡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作业内容、完成形式、评价标准都应该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进行设计,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角色,让学生处于作业的“主人地位”,让“作业回归学生自我”. 学生产生了从“要我做”为“我要做”的积极情感转变,从而爱上作业,进而提高学习质量. 比如在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后,可以多设计这样的练习:
六年级3个班去公园参观,门票每张8元,如果超过20人,可以打九折;如果超过50人,可以打八折. 六年(2)班有48人,请你为本班设计一种购票方法,并算出所花费用.
这样的弹性练习,给了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训练,在全班交流后真正实現了教学目标和个性差异的巧妙结合.
综上所述,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只停留在本节课、本段教学内容的完成上,而应该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共性目标有机结合,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实現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辩证统一. 而不是为了所谓的“高效”课堂,束缚了学习的思维,扼杀学生的个性,这不是对学生的关注,而是“关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