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式教学法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

2012-04-29袁粼粼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6期
关键词:乘方正整数体积

袁粼粼

随着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学校的领导下开展对“问题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问题式教学模式已经广泛深入到我校的数学教学课堂,我通过反思自己在数学教学的两节实践课,谈谈自己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节实践课是《同底数幂的乘法》。在导入部分,我首先出示课本第十三页情景问题: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是3?05千米/秒,太阳系以外距离地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4.22年,一年以3?07秒计算,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列出算式:3?05??07?.22=37.98祝?05?07)。提出问题:105?07等于多少呢?(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我发现:一部份学生不知所以然,一部份学生根据乘方的意义得出105?07=1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形式;一部份得出105?07=10?0?0?0?0?0?0?0?0?0?0?0=1012,我请两个同学上黑板演示,让学生对两个结果进行比较说出最简单的一种表示方式:1012。由于让学生有了充分的讨论时间,理清了幂的意义和乘方的意义,接下来的做一做:计算下列各式(1)102?03;(2)105?08;(3)10M?0N.学生很快完成。接着我又提出问题:观察上面式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我请一个成绩中下的学生回答,他马上答出: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这节课在导入部分所设计的问题,主要是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达到提升学生对探究新知的渴求,使随后新课的讲授“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变得“水到渠成”。大家在探究aM aN等于什么(M、N都是正整数)?为什么?大家很快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aM aN=(a a…a)(a a…a)=aM+N(M、N都是正整数)。

第二节实践课是《幂的乘方》。这节课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比较抽象,要使学生对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就要让学生先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为了能够上好这节课,我对本节教学内容做了精心的设计。一开始,我创设情景:如果甲球半径是乙球半径的N倍,则甲球的体积是乙球的N3倍。同时将课本15页太阳、木星、地球模型的幻灯片投影在屏幕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地球、木星、太阳可近似看做是球体,木星、太阳的半径分别是地球的10倍和102倍,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地球的多少倍?学生活动:根据题意可知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体积的103倍,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体积的(102)3倍。教师提出问题:(102)3等于多少呢?让学生充分探究。有了上一节课的基础,问题一出,大部份学生很快得出:(102)3=102?02?02=106,我请几个同学起来回答,让一名同学上黑板演示并作出肯定,大部份学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快乐。接下来的做一做:计算下列各式,并说明理由。1.(62)4;2.(a2)3;3.(aM)2。问题一出,同学们充满兴趣,纷纷举手,我让中下的同学上黑板演示,都能完成。议一议;提出问题:(aM)N(M、N都是正整数)等于多少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aM)N=aMN(M、N都是正整数)。整堂课大多数同学都充满了激情。通过教学后的课堂练习及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我认为这节课是相当成功的。通过“提出问题”和学生充分的探究,使学生感受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回顾以前自己所上的数学课,总是觉得多多少少有些“寒酸”,那时也会和学生“互动”,也会在课堂提些“问题”,但对所提的问题并没有去精心设计,没有过多考虑问题提出的效果。有些太深的问题,学生答不上来,也就变成了自己自问自答。久而久之、取而代之的也就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无意义的对话,久而久之也就将“问题式”教学法返归到“满堂灌”,改变了问题式教学法的初衷。

通过对这两节实践课的总结与反思,我觉得“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特别好适用于数学的好方法,特别是对于从农村来的认知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更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巧妙风趣地提一些“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又提升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求知欲望,从而营造了一个和谐、有趣、求知、创新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轻松、快乐、主动地接受新知识。

(责任编辑 若曦)

猜你喜欢

乘方正整数体积
关于包含Euler函数φ(n)的一个方程的正整数解
幂的乘方
多法并举测量固体体积
聚焦立体几何中的体积问题
“有理数的乘方”检测题
被k(2≤k≤16)整除的正整数的特征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方程xy=yx+1的全部正整数解
深入认识二次根式
谁的体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