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 一场人类与“地球癌症”的战争
2012-04-29耿国彪
耿国彪
2012年3月20日,新疆南疆盆地南部和东部出现沙尘天气,其中巴州且末、若羌县发生强沙尘暴,局部风力达9级。此后沙尘天气向东扩散,受其影响甘肃河西走廊西部也出现沙尘天气。
据卫星影像和地面监测信息综合评估,本次沙尘天气起源于南疆盆地,该地区风蚀沙化严重,沙源物质充足。沙尘天气影响新疆、甘肃2省区20个县市,受影响土地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约280万,耕地面积约33万公顷,经济林地面积约3.4万公顷,草地面积约550万公顷。此外,沙尘天气发生时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群众的日常生活,局部强沙尘暴造成学校停课,218国道临时封闭,设施农业受损等。
而这次沙尘天气也是近10年来出现最晚的一次。
今年6月17日是第十八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为“土地滋养生命—携手遏制退化”,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土地与生命关系的清醒认识,推动防治荒漠化的自觉行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和鼓励公众参与。
土地荒漠化被喻为“地球癌症”。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近3600万平方公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仍呈扩展态势。土地荒漠化引发了沙区群众流离失所、人们生活日益贫困、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威胁全人类的“地球癌症”
荒漠化导致的土地退化,使大量荒漠化地区的人丧失了家园,导致大量的人口迁移。荒漠化影响着全球2.5亿人,威胁着另外10亿人的生活,而这些人大多数生活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荒漠化与气候变化等,已经成为人类达成千年发展目标、减贫和环境可持续的障碍。根据联合国2007报告,荒漠化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
荒漠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极大地制约着全球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以非洲为例,那里的土地如果继续以当前的速度退化,到2050年时将会丧失一半以上的农业耕地,这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是巨大的冲击。
防治荒漠化是非洲和其他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的优先重点。这些国家已经开展了大量行动,并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框架下,制订了本国的国家行动计划。在实施这些行动中所获得的经验显示,将各国防治荒漠化的国家行动计划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家发展规划,对于达成长远目标非常重要。加强防治荒漠化的法制建设和机构的能力建设,也非常重要。
各国开展的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的行动,不仅是对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的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而且具有长期的全球意义。再造林、自然资源更新、减少来自土壤退化导致的温室气体释放、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对保障支持全球生命的生态系统的重要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沙化吞噬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制约着沙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冲击着工农业正常生产和交通安全运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一些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因土地沙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全国有近4亿人受到荒漠化沙化的威胁,贫困人口的一半生活在这些地区。
不可否认,进入21世纪,沙尘暴成了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也成了新世纪众多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之一。心怀焦虑和无奈的人不禁要问,沙尘暴的真面目是什么,为什么总是不请自来呢?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汪季教授认为:“沙尘暴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年气候的变化,比如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的索取,比如对自然植物的采集,对树木的砍伐、药材的挖掘和草场的啃食;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们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对土地的破坏,比如种植过程中的地面裸露。”
我国防沙治沙的努力有目共睹。自党中央、国务院将防沙治沙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以来,我国防沙治沙事业正在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已经正式实施;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我国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我国还采取了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滥开垦、滥放牧、滥樵采,促进了沙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国家在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税费减免、权益保护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呈现出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防沙治沙的新局面。
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45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8587平方公里。尤其是重点治理区,如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等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迪亚洛说,中国是世界上履行公约成效最显著的国家之一,中国在防治荒漠化的政策、立法、监测和工程治理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堪称世界典范。
我国的防沙治沙任务还相当艰巨,虽然目前对沙漠化的防治达到了治理面积超过扩展面积,但防沙治沙工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类的防沙治沙进程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放慢速度,但沙漠的推进不会因为人类的放松而减缓一丝一毫。我们只有毫不停歇,不断加大防沙治沙的力度,沙漠才有可能改变它暴虐的脾气。
沙患是中华民族一大心腹之患。当前,我国防沙治沙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势在必行。但我们必须明白防沙治沙工作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状况的大事,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切实的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沙漠才会越来越温顺,我们的家园也才会越来越安宁。
人进沙退的颂歌
“老蒋,敬你一杯,感谢你们老两口对6000亩梭梭林的保护,一有时间我就再来看你们,一起喝两杯。”新疆自治区吉木萨尔县政协副主席马学智对负责沙漠深处梭梭林看护的护林员蒋根成说。蒋根成和老伴成存兰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里看守梭梭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老两口住在三岔口林业管护站里,周围是茫茫荒漠和一片片的梭梭。
“沙漠里有狼,也有狐狸等,我们太阳落山就把门关紧,不再出去,否则碰上狼群就麻烦了。在白天老蒋出去巡视,我就给他带上一些鞭炮,遇到狼群可以用鞭炮驱散它们。”成存兰讲述着自己一天的生活。
“在沙漠中像老蒋夫妇这样的护林员还有不少,他们为了不让艰难生长起来的梭梭受到放牧的毁坏,夫妻二人一年365天都孤独地生活在沙漠中,为了防沙治沙事业付出了很多。”吉木萨尔县林业局局长马忠智对记者说。
牛玉琴,一个普普通通的陕北农民,有着一种坚忍不拔的治沙精神。20多年来,这位农家妇女凭着战胜沙害的坚强信念,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的茫茫沙海里植树近2000万株,将11万亩荒沙变成了绿洲,把风沙逼退10多公里。
“一个人做点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说在做的过程中,虽然有受不尽的苦,虽然有流不完的泪,我从来没有后悔,我只有一个观念就是不让沙漠侵害我们,过更好的光景。”
在牛玉琴等一大批治沙大户的带动下,全社会广泛参与防沙治沙。毛乌素这片压在陕西头顶最大的沙地呈现出人进沙退的态势。陕西省的沙区生态建设进入投资力度最大、推进速度最快、治理成效最好的新阶段。第三次全国荒漠化监测显示,和1999年相比,陕西省沙化土地面积减少31.2万亩,沙区林草覆盖率达到33.5%。
正是因为有了蒋根成夫妇和牛玉琴这样的人,中国的防沙治沙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目前中国土地沙化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末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新世纪初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中国正加快推进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办公室主任刘拓表示,中国已有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治理区林草植被得到了保护和恢复。
30年前,东北、华北、西北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共和国新一轮治沙战役全面打响,在人们惊叹、怀疑的目光中,中国人防沙治沙的雄心和决心展示在世人面前。
此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速生丰产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一个接一个战役连续打响。在共和国北部40%的版图内掀起了一场防沙治沙的人民战争。
在通辽市所属的奈曼旗、库伦旗和科左后旗这三个防沙治沙重点地区,记者切身感受到了沙漠化为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一片片连绵不绝的沙丘,光秃秃的泛着白光,风在远处走过,一层层的沙子便拖着长长的尾巴跳起舞蹈。过去提起沙漠,记者的意识中还只是想到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显得那么遥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怎么也不敢相信距离北京仅仅300多公里的地方就有这么大面积的流动沙丘和沉寂的荒漠。
通辽市林业局林敬春告诉记者,“沙子堆平房,毛驴上了房”是通辽很多乡镇苏木农民经历过的沙漠化灾害,所以这里的民众对防沙治沙的热情都非常高,因为他们知道治理沙漠是为了自己出门不吃沙,庄稼能多打。近年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三北”防护林重点项目建设下,通辽坚持“生态立市”治沙源、涵水源、增资源、拓财源,大力造林种草,全面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整体水平。在连续干旱的情况下,全市每年造林100万亩,封育100万亩,种草100万亩,综合治沙300万亩以上。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暖季不下雨,冬雪渺无踪”。这是内蒙古乌海曾经的真实写照。乌海市位于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干旱少雨,风蚀严重,生态脆弱。天然林资源少,地表植被稀疏,类型简单,1976年,植被平均盖度仅为25%,森林覆盖率不到0.3%。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乌海市人民年复一年,与风沙灾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经过近30年的努力,昔日的沙海变成了绿洲,星罗棋布的葡萄园、纵横交错的通道林、大片大片的梭梭林、柠条林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充满希望、充满遐想的绿色之洲。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乌海市有林地面积达到5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期的0.3%一跃达到了17.49%,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7平方公里。
位于北京正北面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被称为悬在首都头上的一个“沙盆子”,最南端的多伦县与首都北京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海拔相差1000多米。为使沙地尽快披上绿装,多伦县率先对羊实行了全境的全年禁牧、对其它牲畜实行季节性休牧和区域禁牧。通过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使上万农牧民从沙化严重的地区搬迁出来,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封山禁牧、牲畜改良,经过七八年艰苦努力,全县的林草覆盖率由不到30%增加到80%以上。
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璀璨明珠的青海湖,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湖区沙漠化趋势加剧,草场植被退化严重。位于青海湖畔的海晏县为控制沙漠化面积的继续扩大,从1980年开始防沙治沙。经过不懈努力,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在沙丘间洼地利用营养土坨、深植沙棘技术措施和人工设置沙障植苗造林,使青海湖重现美丽的容颜。
新疆吉木萨尔县是唐朝北庭都护府所在地,是北疆重要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北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近年来,这个历史上的重镇成为了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侵蚀对象,这里的人民也开始了用自己双手将荒漠变绿洲的壮举。
吉木萨尔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改善全县生存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在每年的春季和深秋第一场雪后,乡镇农牧民开着拖拉机到160公里外的沙漠栽种红柳、梭梭苗木,大家自带干粮和开水,吃在劳动场地、干在沙漠腹地。三年累积在沙漠腹地栽种红柳、梭梭等耐寒、耐风沙植物面积28万亩,成活率在60%~70%以上,有效地修复了沙漠植被,为沙漠增添了绿色。
在21世纪初期,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7924平方公里,年均减少7585平方公里。目前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开始出现净减少,遏制了沙化土地扩展的势头。
虽然全国土地沙化趋势总体上得到遏制,但局部地区土地沙化仍继续扩展。全国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如果利用不当,极易成为新的沙化土地,治理难度依然很大。
“往往沙尘暴一刮,社会各界对防沙治沙就越加关注。但是,既不能因为沙尘暴少了就放松防沙治沙,也不要因为刮了几次沙尘暴就产生悲观情绪。我们在减少沙灾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刘拓说。
刘拓表示,我国防沙治沙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荒漠化治理还很不平衡,形势依然严峻。进一步搞好防沙治沙,还得从提高认识上入手。“首先,只有人逼沙退,才能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是大局。其次,防治沙化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干下去。第三,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强调,防沙治沙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推进治沙事业的关键时期,要不断加大财政和全社会的投入力度,总结积累多年经验,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工作机制。
为了应对土地荒漠化,中国政府确定了防沙治沙新目标:到2020年,完善生态防护体系,使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荒漠化地区生态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可治理的沙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
防沙治沙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沙、科学治沙、综合治沙的总体方针,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开创防沙治沙新局面,圆满完成各项防沙治沙任务。
科学治沙是根本
长期以来,乌海重复着“年年栽树不见树”这样一条恶性循环的道路。年降水量不足16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3500毫米,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发展自己的生态林业一直困扰着乌海人,树种的选择、灌溉的方式、后期的管护……不断摸索中,最终依靠科技植树,为乌海造林开启了一扇大门。
今天的乌海,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由于科学治沙,昔日的沙海已经被星罗棋布的葡萄园、纵横交错的通道林和大片的梭梭、柠条林所代替,成为人们眼中的“绿色之海”、“希望之海”。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纪检组长李树平说,内蒙古始终把科学治沙放在首位,充分遵循自然规律,研究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和技术,为提高防治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内蒙古的自然气候特征,加大了以抗旱造林为主的林业适用技术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防沙治沙专业队伍。
“从2008年起,吉木萨尔县在沙漠前沿实施北部沙漠锁边工程,营造西起老台乡西地村以北、东到二工乡以北,长60公里、宽500米的防风固沙基干林,成为全县治沙的亮点。特别是2009年开始,县林业部门与气象局联合在北部沙漠设立人工降雨监测点,成功实施人工降雨技术措施,经人工降雨作业影响前后数据对比科学分析后得出结论,同一站点经过人工增雨作业影响的降水量比未影响的降水量增加35%,此项技术为有效提高沙漠治理成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技术支撑,提高了治沙综合防治水平。”马忠智告诉记者。
当记者驱车100公里进入吉木萨尔县沙漠腹地时,见到穿沙公路两边一蓬蓬的梭梭正茁壮的生长着。远处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上梭梭遍布,将望不到边际的黄沙固定在脚下。
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依靠广大群众,运用先进技术努力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温家宝总理在接见全国防沙治沙大会的代表时提出了科学防治、综合防治、依法防治的防沙治沙工作方针。面对着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才能取得显著成绩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打赢这场世纪的战役!
在实际工作中,防沙治沙实行统一规划,国务院批复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地方各级政府科学编制区域性防沙治沙规划,对遏制土地沙化扩展趋势,逐步减少沙化土地的时限、步骤、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因地制宜对沙化土地实行封禁保护、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成立了防治荒漠化高级专家顾问组,建立了重大决策专家咨询机制。开展了宏观战略研究,实施了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推广了成熟的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建立了沙化监测体系,为科学决策、科学防治奠定了基础。
科学防沙治沙是提高治沙效率的重要手段,我国各级政府都加大科技投入,以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也对防治荒漠化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沙尘暴的形成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但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防治荒漠化,是减轻沙尘暴危害程度的有效措施。”中科院寒区旱区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涛研究员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荒漠化的研究和治理,在综合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有效遏制了全国沙化土地扩展的趋势。
“沙尘暴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预警与应急处置,可以减少沙尘暴造成的损失。”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江泽慧说,按照沙尘源区分布、沙尘暴传播路径和工程治理区布局,建立沙尘暴地面综合观测网络,监测地表覆盖、工程治理、沙尘物质来源及其运移过程,也非常必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认为,减少沙尘暴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在目前人力所及的范围,主要是改善沙尘暴经过地区的地表情况,尽量维持适当的植被覆盖,使它发挥保护作用。具体来说,在半干旱的农牧交错地带以及几大沙漠、沙地的周边地区,要彻底改变草原超载过牧的状况,让草原能够休养生息。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是京津冀地区的屏障,能够有效阻滞沙尘暴的前进,要尽力提高绿化覆盖水平,京津冀等受沙尘暴侵害地区的地表也应有较好的植被覆盖。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认为,人类活动影响大、荒漠化发展严重、沙尘源丰富的农牧交错带及黄土高原地区,是沙尘暴的加强源区,应该重点治理。他建议,首先要调整农牧交错区的农业结构。农牧交错区处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不稳定,总体上看目前的耕地比重过大,应调整到10%左右为宜。二是严禁滥垦、滥牧、滥樵、滥采,改变掠夺式的资源利用方式。三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建设好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和基本草牧场,发展高效益的经济林果业。“冬春季节耕地地表裸露,是重要的沙尘源,应该探索适合沙尘源地区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模式。”
发展沙产业是可持续的治沙方式
众所周知,荒漠化的一个主因就是人类不当的行为所致,那么如何将生态治理和相关产业有机结合,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无疑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防沙治沙寻求的战略方向。20多年前,中国科技泰斗钱学森就曾满怀期待预言:西部中国16亿亩的沙漠戈壁将会为共和国生长出几十亿财富。
在我国,沙区往往是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当地的经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一般都相对较低。要想更好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必须首先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只有大家富起来,才能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防沙治沙
中去。
目前,为了实现防沙治沙的可持续发展,在防沙治沙实践中,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严格保护和有效治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沙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沙区特色产业。特别是注重扶持发展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沙产业开发项目,带动沙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有一位名叫王文彪的人,在人称“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里,将苦涩单调的治沙过程演变为发展沙产业、利用新能源、开拓新经济的生动画卷,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防沙治沙、富民兴县、综合利用能源的绿色之道。他领导的亿利资源集团,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重点企业,从无机化工到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从黄沙漫漫到片片绿洲,从50人到5000人,从100万到200亿,在沙漠中,打造出了自己的绿色帝国。
作为中国第一家以“沙产业反哺治沙”而闻名国内外的亿利资源沙产业集团,是由亿利资源集团下属的沙产业事业部改组而成。作为一个集荒漠化防治、生态建设、黄河保护、沙产业发展、新能源开发、国际会议以及沙区百姓致富“七位一体”的产业链,其形成可以说整合了亿利资源全部沙产业相关公司,成功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依托亿利资源沙产业的平台,实现了品牌的集聚效应。在开辟出一条特色沙产业之路的同时,亿利资源也真正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其品牌价值也由此节节攀升。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经济就是要体现自然环境的价值,特别是在荒漠化和对极端环境中极端资源的价值利用。
王文彪告诉记者,亿利资源率先实现了变废为宝,变沙害为沙利。他们在库布其沙漠探索出产业化治沙的新思路,并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由贫瘠荒漠向绿色产业的转变,开发了沙漠旅游、沙漠中草药种植加工、沙漠新能源等多种沙漠生态产业。可以说在防治荒漠化进程中,亿利资源走到了世界前列。
在乌海有一个叫做撖建平的人,他在沙漠中种植葡萄,做到了既尊重了自然规律,又创造经济价值。在汉森集团的葡萄园里,记者看到了红提、黑提、美人指、京秀、赤霞珠、蛇龙珠、品丽珠等十多种沙漠葡萄。郁郁葱葱的葡萄使记者大开眼界。
一个优势产业的形成,必须要有产业规模、龙头带动和产业链条延伸三大要素的同时支撑。在乌海除了葡萄的规模化种植,还集中了葡萄保鲜、储藏、加工、流通等企业,全市百万元以上农林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000万元、增加值7000万元,上缴税金2500万元;规模以上流通企业交易额一举突破10亿元。
梭梭,是在沙漠地区极端气候条件下顽强生长的一种耐干旱、耐风沙、耐严寒、耐盐碱,既可夏眠又可冬眠的沙生植物。在其根部寄生的肉苁蓉,具有温阳补肾、抗癌、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被称为“沙漠人参”。
深具战略眼光的乌海人,敏锐地看到了发展梭梭肉苁蓉的巨大商机。他们在科学对比了乌海与毗邻地区阿拉善盟的地理气候条件后,毅然开始了人工培植梭梭林和嫁接肉苁蓉的
尝试。
荣获内蒙古治沙劳动模范称号的乌海市三林公司王树清,是乌海个体企业引种梭梭的第一人。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汹涌的沙丘中,一顶经风蚀雨淋的帐篷和帐篷内几乎埋在沙土里凌乱不堪的被褥、火炉、碗筷,见证了这个形同野人的钢铁汉子在沙海中春顶风沙、夏冒酷暑、冬战严寒,誓与沙魔血战到底的日日夜夜。
如今,八年过去了,在王树清战斗过的地方,放眼望去昔日狂傲不羁的流动沙丘已成为绿浪翻滚的梭梭园林。在乌海市林业局的统计中,截至2009年底,三林公司梭梭林栽植面积达到1万亩,并先后研发出肉苁蓉切片、肉苁蓉花茶、苁蓉醇酒、漠蓉御酒、劲酒、春酒等肉苁蓉系列产品,成为乌海沙产业的又一批著名品牌。
青海省德令哈市柴达木防沙治沙有限责任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立足沙产业发展,以治理德令哈地区的沙化土地为目标,采取封沙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逐步形成了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枸杞经济林发展模式。
公司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化之路,经过多次考察和种植试验,选择适应性、抗逆性强的宁夏大麻叶、一号、二号枸杞作为发展沙产业的首选品种,在离市区10公里至60公里处的怀头他拉、德令哈农场、城南滩地、塔湾克里的沙化土地上进行栽植,并作为发展沙产业的基地,经过五年努力,完成枸杞种植面积1.8万亩,年产干果70吨,年收入达280万元。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地中心,防沙固沙全靠满地的沙柳、旱柳、柠条等土生的树种。由于过去没有加工手段,农牧民只能守着绿地受穷。近几年,乌审旗狠抓林沙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刨花板、沙柳切片、饲料加工、生物质发电等生态产业。当地百姓说:“荒沙我治理以后,柳高竿盖房子也是钱,再一个沙柳平茬以后卖给刨花板厂也是钱。原来当柴烧的土灌木现在很抢手,过去没人要的荒沙地现在也值钱了。”
有学者认为,如果从自然环境的角度上看,在沙区发展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受一定的局限,但治沙是改善生态环境必须要做的,因为它牵扯到农民的生存和致富,这两点必须得
结合。
新世纪以来,全国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化程度持续减轻,沙区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土地沙化进入了整体遏制,局部恶化新阶段。防沙治沙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推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土地沙漠化就像蚕食桑叶,一点一滴,直至把整个叶片吞噬完毕。不同的是蚕最终吐出对人类有用的丝,而沙漠化则最终是一片荒芜,是生命的沉寂。因此,治理沙漠、发展沙产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德事业。
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为“土地滋养生命—携手遏制退化”。面对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地球癌症”,我们只有团结起来,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才能实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