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健康的地球

2012-04-29郑婷

绿色中国 2012年6期
关键词:生命力足迹人类

郑婷

《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伦敦动物学学会以及全球足迹网络共同编写,并于2012年5月15日在北京发布。该报告被称为“地球体检报告”,从1998年开始每两年在全球发布一次,旨在持续评估地球生命力状况。《地球生命力报告》的结论基于以下两个关键指标:地球生命力指数——该指数通过追踪1970年后2688种脊椎物种的9000多个种群的动态趋势,來评估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生态足迹——通过对人类需求和地球可再生能力进行比较,來追踪人类对生物圈的竞争性需求,其中人类需求被转化为全球公顷(gha)——代表全球平均生产力和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单位土地面积。

《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在正文中指出:地球现在很不“健康”。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给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带來巨大压力,并威胁着人类社会未來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同时指出,通过在经济、商业发展和生活方式中,本着以自然界为核心的原则,做出更好的选择,我们可以改变目前的趋势。

2030年人类需要两个地球

联合国环境署(UNEP)2011年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过去的20年中,全球资源开采量上涨了41%,粮食生产量上升了45%,这两者都远远超过了人口增长率。自1992年以來,全球塑料制品的生产量增加了1倍多,其中大约一半为一次性用品,如包装袋和卫生用品。

与此同时,各国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报告》介绍,水泥产业是最大也是增长最快的二氧化碳排放源。过去20年里,水泥生产量上升了230%。而全球化也导致价格下降,激起了消费热潮。过去20年里,全球国际贸易额增加了两倍,空运客流量也增加了230%。

上述报告称,自1992年以來,城市人口数量上升了45%,而城市居民的消耗量更大,如北京人均生态足迹是中国平均水平的3倍。联合国环境署也指出,城市能源消耗占全球能源消耗的75%,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有70%以上來源于城市居民。

据介绍,全球目前至少有27亿人生活在一年中至少有一个月严重缺水的流域。过去20年里,进行常规灌溉的土地面积增加了21%。目前,灌溉用水占河流和地下取水量的70%;如果考虑了降水,农业用水则占了人类水足迹的92%。

海洋不仅仅是数亿人口重要的蛋白质來源,海洋中的海藻和其他海洋植物也可以用來生产食物、化工用品、能源和建筑材料。

但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早已受到过度开发、温室效应和污染的威胁。最新获得的数据显示,自1950年起,全球渔业船队的捕捞区域扩张了10倍。到2006年,全球三分之一的大洋和三分之二的大陆架已经被开发用來捕鱼。尽管渔船更多更大,渔网也更大,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捕鱼量已开始下降。

《报告》称,生物多样性目前面临着五大主要直接压力,包括生境的丧失、退化及破碎化;野生生物的过度利用;污染;气候变化和外來物种入侵。

《报告》称,全球生物多样性健康状态在1970年到2008年间下降了28%,热带地区下降了60%。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自1966年以來翻了一番,人类正在使用相当于1.5个地球的资源來维持自己的生活。

“按我们现有的消耗速度,地球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生产我们一年内所消耗的自然资源。”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吉姆?利普说,按目前的模式进行预测,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來满足我们每年的需求。

生态足迹分布差异带來贫富悬殊

最新的地球生命力指数显示,全球生物多样性健康状态比1970年下降了28%。1970年至2008年间,热带地区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率约达61%,而温带地区地球生命力指数在同期则上升了31%。不过,《报告》称,近期温带地区平均物种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温带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优于热带地区。

生态足迹研究也显示,人类持续过度消耗资源的趋势正在加剧。2008年,全球总生物承载力是120亿全球公顷,人均1.8全球公顷;而人类的生态足迹是182亿全球公顷,人均2.7全球公顷。上述研究还注意到一个新的现象:高收入国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占用以及人均生态足迹远高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但1970年至2008年间,高收入国家的地球生命力指数上升了7%。上升的因素很多,可能并非只是因为高收入国家从低收入国家购买和进口资源,导致低收入国家生物多样性下降,而本国现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得到保护。

但在同期,低收入国家的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60%。“这一趋势不仅对生物多样性,对这些国家的民众來说也可能是灾难性的。”全球足迹网络主席迈西斯?维克内格尔认为,一国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越大,国家承担的风险也越大,生态问题越來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根据地球生命力指数,1970年以來生物多样性下降最快的地区位于低收入国家,这说明最贫困和最脆弱的国家正在为富裕国家的生活方式买单。当一国的生物承载力(即资源再生的能力)不断下降,它需要从其它国家的生态系统进口必需的资源,这可能给资源输出国带來潜在的长期损害。

研究显示,尽管每个人的生存最终都依赖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但世界上最贫困的人口受环境退化的影响最为直接。如果没有土地、干净的饮用水、足够的食物、燃料和材料,弱势群体将很难从贫困中走出來。

來自里约热内卢的期待

2012 年6 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 峰会)将在里约热内卢召开,齐聚來自世界各国政府、工商界和民间团体的代表。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球峰会过去20 年后,这次会议能够,并必须成为各国政府设置新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契机。同时,这次会议也为各个联合体加紧做出承诺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遇,如刚果河流域和北极地区的政府携手共同管理区域资源;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公司联合推动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为消费者生产能够降低资源消耗的产品;养老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共同投资于绿色就业领域。

《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迈向里约+20 特别摘要》关注了上次里约会议以來二十年的环境发展状况,强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來保护为生命提供食物、水和能源的生态系统,维持地球的生命力。

1992年的地球峰会是一次高级别的全球合作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规定了27条应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原则。里约+20峰会的一项可能的议题是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达成一致,这为整合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构建一个全球统一的发展框架,來解决我们当前最紧迫的问题。100 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地球峰会上签署了长达600页的《21世纪议程》,并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來确保其进程。同时,1992年的里约地球峰会也催生了三大历史性环境条约,分别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荒漠化问题。

里约+20 峰会从某种程度上为人类创造可持续性未來提供了更好的契机。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全球首脑应该为实现“人人拥有水、食物和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保护自然财富作出政治承诺。

我们的生命依赖于地球

由于缺少全球性的公约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虽然部分国家做出了努力,全球森林覆盖面积在里约会议后的 20年中仍然减少了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印度的国土面积。森林大面积遭砍伐所带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上升也敲响了地球“亚健康”的警钟。自里约峰会后20年來,尽管有《京都议定书》和世界的广泛关注,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经超出了自然的吸收能力。

《报告》显示,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比1992年增加了40%,三分之二的增量发生在最近10年中。20年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了9%,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4℃。每年夏天北极圈的海冰量减少35%,于2007年和2011年分别出现了最低值。

对此,虽然人类正在慢慢地转向低碳能源,从目前來看似乎杯水车薪,仍需主要依赖化石燃料。报告显示,自2004年以來,对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的投资增加了540%。太阳能使用量是20年前的300倍,风能是60多倍。专家分析说:“这听起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且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两种能源仍然仅占全球总能源供应量的0.3%。”

为了对水资源的供需进行更加精确的了解,最近一项研究分析了 405条河流主要流域每月的蓝水足迹(人类对地表和地下水的消耗),这些流域居住着全球 65%的人口。采用基于自然流量(未经人类影响的水流量估测值)的预警方法,推测得出环境需水量(用于维持淡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量)为每月自然径流量的 80%。如果人类利用的水量超过了自然流量的 20%,那么蓝水足迹会超过蓝水可用量,从而导致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食物來源——海洋渔业,已经遭受了严重的过度捕捞。正如天然森林正在逐渐被人工林所替代,野生捕捞也正在逐渐被水产养殖所替代。20 年來,水产养殖的产量增加了260%,其规模已经是海洋野生捕捞量的一半以上。可持续的食物供给,与可持续的能源生产一样,对未來世界非常重要。这需要更合理的对土地的投入、更好的土壤和水资源管理、更平等的粮食分配,激励人们减少浪费,努力减少废弃物——从土地和仓库到餐盘。所有对捕捞渔业有贡献的河流、湿地和海洋都应该被积极地保护起來。

养活世界,保障人人获得基本资源,如水、食品和能源,是人类的根本。但是,如果森林、土壤、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资本不能得以保护,失去稳定的气候条件,这一目标将不可能实现。

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未來

城市是能源的掠夺者和原材料的毁灭者,与城市迅速发展相伴而生的是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和更庞大的资源消耗。

全球已有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将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10年全世界的汽车达到约10亿辆,而20世纪初这一数字不到2.5万辆。拉各斯1800年只有约0.5万人,2010年已达到1100万人;1800年,新德里人口只有约10万,2006年已达到1700万;上海市1800年人口只有约50万,2006年已达到约1300万。

地球用百万年将地层中的动植物遗骸转化为煤、石油、天然气和泥炭,但早在200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金属学及材料科学泰斗师昌绪就指出,世界上的石油、天然气及煤炭将分别在40年、65年、162年之后消耗殆尽。

千万年來,地球可以吸纳并消化人类制造的垃圾,而过去150年,大量地球无法消化的垃圾出现了,汽车轮胎、塑料、放射性物质、电子垃圾等与日俱增,堆积如山。在美国这个世界上垃圾“产量”最高的国家里,垃圾的年产量约为2亿吨,仅纽约每天就出产垃圾2万多吨。电子废料包括有毒的重金属如镉、汞和铅污染土地,混在地下水里容易进入食物链。

自20世纪70年代以來,人类每年对自然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地球的可再生能力。就像银行帐户透支一样,自然资源最终将会被耗尽。按目前的消耗率,一些生态系统甚至会在资源耗竭前崩溃。

斯德哥尔摩会议期间,在一篇名为《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中曾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來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的。”而实际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速度已大大超出了人类自己的预料,人类不光预支了许多属于子孙的资源,同时也正在因自己的行为而自食恶果。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尽管不少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仍然日趋严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和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等方面一连串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都表明了人类对地球的无情伤害。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能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但是这显然不够,现如今,地球生命质量的下降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是否该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清洁生产、开发新能源、推广绿色产品、展开绿色行动……全人类都应该更加积极地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而行动起來,把健康和生机还给我们的地球。

猜你喜欢

生命力足迹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成长足迹
足迹
足迹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